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三次慘痛教訓 換來新的騰飛 

2017年12月08日11:1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次慘痛教訓 換來新的騰飛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一家企業要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創新驅動, 打造國防工業發展的新引擎。軍工企業作為國防科技工業的主力,要想在未來發展中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唯有通過創新,不斷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才能創造出一流的軍工精品。

  曾因核心競爭力不足陷入“離場”危機、曾連續3次產品驗收未通過幾乎失去重要客戶、曾因保障部隊演習不力讓部隊官兵頗為不滿……對一家軍工企業來說,遇到這些棘手問題,都是足以致命的。中船重工集團華舟重工公司作為一家老牌軍工企業,在經歷三次危機后,並沒有被困難所擊倒。相反,他們在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病源后,不惜刀口向內、刮骨療毒,開出了一劑精准狠的“藥方”,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化解企業發展的深層危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變革的力度,不經歷鳳凰涅槃,怎能浴火重生?或許華舟重工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思考。

  面對核心技術不過關、對接部隊需求不緊密,延誤搶險救災時間的經歷——

  從頂層設計攻關,靠自主創新實現彎道超車

  有這麼一段經歷,是華舟重工揮之不去的陰影。在一次搶險救災任務中,一條50多米長的斷橋溝壑,擋住了救援部隊前進的路線。駐鄂某部緊急受命攜某型機械化橋搶修道路,50多名官兵,竟用了10個小時才搶修成功。橋是架通了,卻延誤了救災時間,這讓官兵心裡很不是滋味。

  沒想到,曾讓官兵信得過的裝備,關鍵時刻卻“掉鏈子”。對此,官兵頗有微詞。當部隊把問題反饋給企業,華舟重工領導的心裡同樣不好受。

  客觀上講,這次問題有特殊因素,現場的河床受到洪水沖擊,形成了近6米深的溝谷,溝谷底部鬆軟,難以提供穩定的支撐,裝備難以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實現大跨度架設,部隊隻能臨時改變搶修方案,由人工架設裝配式橋梁,這大大延長了架橋時間。

  “遇到問題,不能總是給自己找理由。平時對接部隊需求不緊密、產品核心技術不過關,當任務真正來臨,裝備卻滿足不了任務要求,我們企業難逃其責。”企業總結會上,董事長余皓嚴肅地說,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研發出既滿足部隊實戰化訓練需求,又能滿足搶險救災要求的新型大跨度橋梁。

  “研制新型大跨度橋梁,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研究院院長舒暢感慨地說,長期以來,歐美等國對我國實施嚴格的技術封鎖。要想擺脫這種困境,唯有自主創新。

  這是華舟重工的一次大膽嘗試。51米重型支援橋,他們採用了全新架設技術,這種架設方式在世界上並無樣本可循,隻能摸著石頭過河。項目組將課題化繁為簡,先拆分成四個核心子課題,組建小團隊分頭細化調研攻關,經過大量計算和風洞模擬試驗,終於攻克了這一關鍵技術。“不用人工、不用吊車,僅僅用了1個小時,大橋猶如一條蛟龍伸出長長的臂膀,橫跨在華舟重工試驗場。”

  如今,51米重型支援橋不僅列裝我軍,而且企業還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在國外也贏得良好的口碑。

  莫桑比克災害頻發,由於沒有先進的水上救援裝備,人員財產損失嚴重。該國輾轉多國,四處尋找應急救援裝備供應商,華舟重工產品的綜合性能和技術參數完全達標,該國最終鎖定華舟。

  無獨有偶。今年1月,泰國南部遭受了近30年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沖毀了蘇梅島與帕岸島的多個路段,危急時刻,泰國工程兵部隊緊急調撥從華舟重工採購的應急模塊化橋參與救援。短短45分鐘,一座生命之橋迅速架起,車輛人員順利通過。

  面對組織權責不清、生產效率低下等管理方面弊端——

  從自我革新入手,靠創新機制贏得主動

  一次不順利的交付,引起了華舟人的反思。

  10年前的一個午后,赤壁的秋天有些許涼意,但一樓的會議室內氣氛十分緊張,坐滿了人,會議桌的一邊是軍方用戶,講話聲音洪亮,輪流發言﹔另一邊圍坐的是公司參會人員,他們豎著耳朵聽,掌心卻在冒汗。

  如此尷尬的場景源於這麼一件“糗事”。公司負責生產的某后勤裝備馬上就到交付日期了,由於車底盤和外購件連續出現質量問題,連續3次驗收沒有獲得通過。俗話說,事不過三。軍方驗收組組長在會上指出,“你們作為總裝廠,在外購件的選擇、採購、保管等方面出現問題,如果不從源頭上分析原因,不迅速制定有效措施,今后就不要合作了。”

  言語很重,叩擊心門。盡管企業在軍方劃定的最終交付節點前完成了質量問題的整改,但如果不從根子上找出原因,類似的問題還會發生。

  “有‘病症’就要開‘處方’。必須改變當前粗放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營管理機制。利用10年時間,再造一個新華舟。”公司第四次戰略研討會上,公司領導班子形成一致共識,一場轟轟烈烈的體制機制改革就此拉開了序幕。

  “華舟重工的劣勢是地理位置差、生產加工能力幾近飽和。如果不適度擴大企業規模、實現企業整體戰略轉移,華舟重工將很難再有新的發展。武漢一家造船企業,位置好、容易吸納人才,成功實現並購,對企業未來發展是一片光明。”談及這次並購,余皓內心十分激動。

  對軍工企業來說,如果隻把自身的業務定位在軍品市場,那麼軍品需求一旦處於波谷時,企業就沒有回旋余地,經營狀況必定會出現危機。適當進行多元化拓展,並購一些企業,不僅可以彌補自身的短板,還能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華舟重工的改革之路並沒有止步於第一招棋,企業規模是大了,如果運行機制沒有變化,企業依然難有作為。

  “以往,我們主要是依托公司市場部進行市場調研,將信息反饋到研究院再進行裝備研發。這種模式往往使我們難以直面需求,市場反應速度慢、研發效率低,難以適應市場的發展節奏。”舒暢告訴記者。

  軍工科研部門是軍工企業的“優質資產”,激發起他們的活力就牽住了企業內部變革的“牛鼻子”。

  隨后,華舟重工果斷啟動研發部門的改革,成立了新的研究院,將職能定位與市場對接。不僅如此,為了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他們通過改善薪酬制度體系,加大創新成果獎勵力度,完善績效考核機制,鼓勵技術人員在項目中扛大梁、挑重擔。

  在一系列新舉措的實施帶動下,企業的研發能力不斷躍升。去年,在某型鋼橋項目的研發過程中,3位年輕人僅用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三弦杆柔性節點桁架機構”這一關鍵技術的研發。

  面對主動服務不及時、保障速度不夠快等影響部隊戰斗力的諸多問題——

  從創新保障突破,第一時間為部隊排憂解難

  一次演習中,華舟重工一個小小的易損件更換用了3天時間,這要打起仗來可怎麼辦?那次經歷讓質量部小李記憶猶新。

  去年,陸軍某部組織跨區機動演習,擔任開辟道路任務的工兵分隊接到命令后,迅速在某溝壑地段架設橋梁,就在任務即將完成的關鍵節點,一台機械化橋因專用膠管損壞而無法正常使用,遲滯了部隊前進步伐。小李接到部隊緊急求援電話后,迅速安排配套件採購,3天后“火速”趕往部隊更換。

  “打仗是爭分奪秒的事情,哪容得等3天?我們早已改變作戰計劃……”工兵分隊官兵談起此事頗為不滿。

  技術服務不及時,部隊演訓就沒保障。在和平年代,這件事雖小,可戰時卻不得了。

  “對軍工企業來講,研發和生產裝備只是第一步,部隊在使用裝備后出現問題,我們第一時間解決好才是關鍵。”余皓說。

  15分鐘內響應、30分鐘結果回復、200公裡以內5小時到位的保障能力……這是華舟重工保障演訓部隊制定的標准。在今年某部開展綜合演練時,又有一台機械化橋獨立散熱系統發生故障,華舟重工迅速啟動了演訓服務保障預案,所需備件第一時間發往部隊,與此同時,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部隊,僅用一天時間就排除故障。

  “把問題暴露在演訓場上不丟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些問題不足恰恰是戰斗力提升新的增長點。今天問題分析得越透徹,解決得越徹底,明天戰場打贏的勝算就更多一分。”採訪結束后,余皓對記者如是說。

(責編:黃子娟、李楠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