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烏蘭牧騎,60載為邊防將士帶去長調悠揚

2017年12月11日09:2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烏蘭牧騎,長調悠揚60載

廣袤的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支隊伍常年活躍在草原深處,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印記。他們的舞剛柔並濟、熱情奔放,他們的歌音色渾厚、聲調悠揚,他們便是烏蘭牧騎。

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嫩芽”,后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是適應草原上地廣人稀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由於他們的節目靈活新穎、貼近生活,富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民族風情,廣受草原軍民喜愛。時至今日,內蒙古各地有75支烏蘭牧騎活躍在邊疆牧場、邊防哨所,為草原軍民帶去歡聲笑語。

今年10月9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在家的16名隊員聯合署名給習主席寫信,匯報烏蘭牧騎的成長和進步情況。11月21日,習主席給隊員回信,稱贊“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連日來,習主席的親切回信在駐守草原邊疆的連隊哨所產生強烈反響,讓正在一線部隊慰問演出的烏蘭牧騎隊員們備受鼓舞。領袖的回信充滿了關懷和信任,那份深情溫暖了冬日的大草原。

一封回信溫暖大草原——

習主席的殷殷囑托銘記心間

初冬時節,北疆邊地的凜冽寒風,抵不過哨所內的濃濃暖意。

“在新時代,希望你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11月22日,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駐守三角山的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連指導員竇虹杉,充滿激情地宣讀了習主席寫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的親切回信。那一刻,前來連隊慰問的阿爾山市烏蘭牧騎隊員與邊防戰士沉浸在喜悅之中……

官兵們說,習主席在信中說的那句“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真是說到了戍邊人的心坎上。

2015年,習主席也曾給該連全體官兵回信,勉勵官兵們要著力加強連隊全面建設,推動強軍目標在連隊、在邊防落地生根,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再立新功。

“在強軍目標引領下,連隊官兵鉚足干勁,制定和完成一個個‘小目標’,連隊建設連年邁上新台階,喜訊頻傳。”討論中,邊防官兵與烏蘭牧騎隊員一起重溫習主席的殷殷囑托,也分享著連隊的發展變化、個人的豐厚收獲。

“烏蘭牧騎隊員是與我們共同守望邊疆繁榮的親密戰友,也是連隊建設的好幫手。”竇虹杉真誠地向隊員們表達謝意。由於連隊駐地偏遠,邊防執勤任務繁重,連隊文化骨干少,“文化建設”成為擺在連隊面前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邊防官兵為祖國站崗巡邏,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優美的舞蹈、動聽的歌曲送到邊防哨所!”這些年,在服務邊疆各族群眾的同時,烏蘭牧騎加大了“文化進軍營、到邊防”活動力度,隊員們經常利用黨團活動日,教官兵學蒙語、唱蒙歌、跳蒙古族舞,悠揚動聽的馬頭琴聲經常回蕩在哨所上空。烏蘭牧騎的頻頻光顧,也讓連隊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烏蘭牧騎隊員娜仁其木格愛好書畫創作和攝影,一次演出中,她發現連隊官兵也喜歡書畫創作,但由於條件限制,官兵的這一興趣愛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后來,細心的娜仁其木格每次來連隊慰問演出,都會特意多帶一些宣紙、畫筆和顏料。演出之余,她一有空閑就與官兵切磋書畫創作技藝,鼓勵戰士們發揮想象,大膽創作。

久而久之,連隊不僅有了專門收錄官兵自創書畫作品的《邊關風情集》,還與烏蘭牧騎隊員在哨所護坡上,用花草共同裝飾了一幅反映民族大團結的“中國地圖”,遠遠看去分外醒目,儼然成為邊防線上的地標性“建筑”。

60年扎根基層——

真情服務邊防官兵和牧民群眾

“你那金波化作乳汁甘香,手握鋼槍為你巡邏站崗……”在該旅貝爾湖邊防連營區門口,甜美醇厚的歌聲令人駐足。

循聲走進連隊文化活動室,烏蘭牧騎女中音歌唱演員阿蓮正在為戰士們教唱歌曲《貝爾湖,母親的湖》,這是隊員們創作的一首取材連隊官兵訓練生活的新作品。

為讓官兵們盡快會唱,唱出這首歌的韻味和蘊含其中鼓舞人心的力量,阿蓮已經連續幾個周末到連隊教唱了。

說起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性格開朗的阿蓮一下打開了話匣子——每年冰雪消融,界河開江,也是貝爾湖中哲羅魚繁殖力最強的時節,為了打擊不法分子非法捕撈,確保界河安寧,連隊官兵不分晝夜在河面上巡邏執勤、忠於職守,與不法分子斗智斗勇……這其中發生的許多感人故事,深深打動了烏蘭牧騎隊員們,於是他們便創作了這首蒙古長調,表達內心對邊防戰士的深情和敬意。

今年53歲的烏日圖那順是烏蘭牧騎的一名老演員。20多年前,從部隊退伍的他毅然走進了烏蘭牧騎隊伍中。回憶起當年往事,頭發花白的烏日圖那順笑容滿面:“那時候,馬、馬車和紅旗是隊員們下鄉時的主要裝備,馬車拉著樂器、服飾和女隊員,馬匹馱著男隊員,紅旗則是烏蘭牧騎的標志……”

“扎根基層,深入官兵和群眾,是烏蘭牧騎的初心。”烏日圖那順說,烏蘭牧騎的職責是為廣大邊疆軍民送歌送舞,歌唱草原牧民幸福生活,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每到一個牧點、哨所,隊員們都與牧民和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有時候,我們邀請會拉馬頭琴、會唱各地民歌的牧民和戰士們一同演出,那淳朴的歌聲、動人的舞姿,濃濃的軍民魚水情,至今還會出現在我的夢裡。

60年來,阿爾山市烏蘭牧騎隊員深入牧區,扎根北疆沃土,演出上萬場次,完成藝術創作近3000部。他們就像一灣清泉,潤澤著這片廣袤的草原和駐守在這裡的邊防官兵。

說起與邊防官兵的故事,最讓烏蘭牧騎隊員難忘的是,三角山哨所前那棵繞纏著藍色哈達的“相思樹”——31年前,老連長李相恩帶領連隊官兵在巡邏途中突遇山洪,為營救戰友,他永遠倒在了草原深處。李相恩的妻子為寄托對丈夫的哀思,在三角山哨所旁種下一株樟子鬆,被稱為“相思樹”。

如今,這棵“相思樹”枝繁葉茂,多少年來迎風斗雪,昂首聳立在山坡上……烏蘭牧騎隊員以此為素材,精心創作音樂劇《哨所有棵相思樹》,該劇以藝術手法再現英雄壯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從軍戍邊。

后來,原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在烏蘭牧騎創演的基礎上,把該劇重新編演,使之影響更加廣泛久遠。就在今年,該劇還參加了全國巡演,引起無數觀眾的強烈共鳴。

新時代扛起紅旗再出發——

留下一支不走的“烏蘭牧騎”

“雪裡巡邏,霧裡守望,你是雪劍風刀刻出的雕像。”11月23日,聽著烏蘭牧騎和該旅文藝小分隊共同演唱的歌曲《邊關好兒郎》,即將離開戍守16年邊關戰位的老兵徐廣濤熱淚盈眶。

“邊防戰士離不開邊防文藝。”作曲家圖們是烏蘭牧騎的老隊長,前幾天,他學習了習主席的回信后激動不已,當晚躺在床上興奮得睡不著,便即興創作了一首“好來寶”:“十九大報告繪藍圖,習主席的囑托要記牢,新時代開啟人人夸,扛起紅旗再出發。”

烏蘭牧騎從誕生那一天起,始終堅持服務牧區,服務邊疆軍民,在實踐中形成了良好的傳統和作風,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十幾年前,邊防生活條件艱苦,文化生活單調,烏蘭牧騎的每次演出都能讓一線官兵激動好一陣子。今天雖然守防條件改善了,網絡通到了哨所,但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演出依然是邊防官兵的最愛。在戰士們內心,面對面的演出、與戍邊官兵的互動,是任何文藝傳播方式所不能比擬的。

為了給連隊留下一支帶不走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主動給邊防官兵出主意、想辦法,幫助部隊成立了“女兵業余文藝演出隊”。隊員們還時常帶上演出隊隊員參加巡演,手把手教方法、心貼心傳技藝,為“能歌善舞才藝多”的基層一線官兵“編曲搭台”。

下士王曉鷗曾因邊關的艱苦而懊惱,“當兩年兵就走”一度成了她的心願。自從加入了演出隊,與烏蘭牧騎隊員們接觸多了,王曉鷗像是變了一個人。她主動說服父母留在邊關,並很快成長為演出隊骨干,隻要有演出任務,就爭著去最艱苦的地方。

“總以為自己最苦,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身邊有那麼多默默奉獻、扎根邊防的戰友。”一次表演時,一名戰士為王曉鷗送來一束塑料“花環”,當她伸手接花時,卻被這位戰士的手深深震撼了——長時間的摸爬滾打、高強度的戰術訓練,讓這雙手顯得格外粗糙、滿是皸裂……

打那以后,王曉鷗更加堅定了扎根邊防一線、服務基層的決心,演出之余,她開始潛心搜集創作屬於邊防戰士的“兵故事”。

“習主席的回信是對烏蘭牧騎的肯定和認可,作為業余文藝戰士,我們要像烏蘭牧騎隊員一樣,扎根基層沃土,吸收民族文化養分,創作更好更接地氣的作品服務官兵,讓邊關戰友感受到新時代強軍興軍的脈動!”王曉鷗的一番話,道出了這支年輕的軍營“紅色文藝輕騎兵”戰友們的共同心聲。(沈利鬆 萬東明 錢曉虎)

圖①:阿爾山市烏蘭牧騎隊員慰問正在執勤的三角山哨所官兵﹔圖②:2007年8月,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乘馬車下鄉演出的場景﹔圖③:1973年8月,鄂托克旗烏蘭牧騎隊員穿越沙丘前去演出﹔圖④:83歲的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伊蘭(左)給外孫女、重孫女講述老照片的故事。

陳在林、陳俊山、任軍川、鄧 華攝

(責編:鄢玲淼(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