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北京總隊某部科技強勤提升目標安全系數

兩名監牆哨兵進行武器交接 |
人臉識別代替哨兵驗証,兩門互鎖杜絕假証混入,雷達偵測自動跟蹤報警,哨位系統終端全息感知,1656路“天網”監控接入中隊值班室,目標區域全天候無縫隙立體布防……位於北京西部的武警北京總隊某部看守所,今年實行科技強勤以來,執勤模式和哨兵哨位發生了翻天覆地新變化,不僅提升了執勤安全系數,還大大節省了兵力,緩解了哨兵壓力。
“沒想到現在站崗科技含量這麼高,對我們哨兵自身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來自安徽銅陵的上等兵宛佶感慨道。在此之前,下連分到該中隊成為一名監牆崗樓哨兵時,他一度心灰意冷,想著未來的日子就是身處高牆電網、天天緊盯人犯。自己從小就迷戀電影裡坐鎮中軍帳通過各監控屏幕追蹤讓對方無所遁形、仿佛具備“千裡眼”的感覺。沒想到科技強勤實施以來,部隊將目標周界、監視通道、友鄰哨位及監區重點部位等信息接入各哨位系統終端,並賦予自己操作權限,通過觸屏搖杆控制,任何任務區、任何情況都能第一時間掌握。
中隊長李如意介紹說,科技強勤不僅使哨兵在惡劣天候時視線不再受阻,實現了由被動防范向主動出擊的根本性轉變,更增加了每名哨兵的自我認同感,責任心更強了,從而大大提升了執勤安全系數。
持槍、倒轉、抓背帶、肩槍,“咔!”的一聲,5號哨兵吳湯建把槍穩穩背在了右肩上,開始了每半小時一次的巡邏防控。該中隊常年擔負看守勤務,以往2小時佇立在哨位上一動不動,官兵私底下自嘲為站‘死’哨、上‘死’勤。如今執勤部署由固定警戒向游動巡控轉變,哨兵在靜態持槍警戒基礎上,每半小時對責任區巡控一次,適當增加了活動區,有效緩解了身體疲勞和心理壓力,同時使哨位由原來的四角哨調整為對角哨,節省了兵力,執勤哨兵也由原先的‘形象哨’轉變為了戰斗哨。”
在監門驗証哨旁邊,幾名干警依次站在人臉識別系統前進行認証,哨兵周宇心無旁騖地在一旁警戒。時值上班高峰期,以往干警擠成堆、爭先驗証,哨兵滿頭大汗、忙忙碌碌的場景不再上演。中隊代理排長侯志強介紹說:“以前哨兵一人一驗一放行,上下班高峰期時難免存在檢查盲點,不好控制。現在我們分別在AB門內外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和兩道輥閘門,提前錄入相關人員信息,由所內值班民警遠程控制B門,我們哨兵現地管控A門,兩門聯控互鎖,從物理手段上消除了人証不符、假証混入的問題,隻要系統驗証通過,由觀察者監視器的監門副哨開關放行即可,主哨正常履行自己的職責。”
“民警舒心了,我們輕鬆了﹔工作量小了,效率提高了!”一班長上士王東有著豐富的執勤經驗,以前在監門站哨時所內出入車輛必須由他手持車底檢查儀進行檢查,難免存在看不到的地方。現在地面安裝車底檢查偵測系統,四周布設5個高清探頭,全方位、無死角對出監車輛立體式檢查,系統自動進行掃描車底圖像,自動識別車牌號碼,自動存儲檢查數據,同時上傳‘兩警’值班室。
“‘嘟’!一號哨發生犯人逃跑,請注意!”刺耳的警報聲驚醒了清晨平靜的營區。哨兵張麗俊口頭警告、匯報情況、申請彈藥,一系列動作瞬間完成並對逃跑“人犯”進行追捕。3人應急小組在聽到警報30秒內領取武器到位處置,應急班2分鐘內集結按照預案展開搜捕,其余力量加強哨位、巡邏防控、密切協同,最終將“人犯”成功抓獲,用時2分45秒。以上方案演練,部隊不定時假設各種情況進行演練,錘煉官兵能力素質。
據了解,該部隊還將駐地社會面1656路“天網”監控接入值班室,圍繞“三圈”部署,篩選76路圖像重點監控,一旦發生犯罪嫌疑人脫逃,可第一時間感知並進行追捕。(趙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