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幾名國旗衛士的故事,讓人淚目

2017年12月26日10:33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升旗手楊博

夢想有聲

燈光下,升旗手楊博一字一句地讀著感謝信,眼前又浮現出那群孩子滿懷憧憬、仰望國旗的情景。

那是今年6月19日,來自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2016級新疆班的全體師生在觀看完升國旗儀式后,來到國旗護衛隊,觀摩官兵訓練。

“接旗,轉體、安旗、接旗,必須要在10秒內完成這些動作,而且要精准定位、分秒不差……”楊博耐心地講解動作要領,從孩子們的神情中,他仿佛能聽到他們心底夢想的聲音。

“當兵就當特種兵,在硝煙中磨礪,在戰斗中成長!” 那年如願穿上軍裝的楊博,也聽到了來自心底夢想的聲音。可被分配到國旗護衛隊,他的“特戰夢”很快涼了半截:打不完的敬禮、走不完的隊列……同期入伍的戰友,有的已經加入“雪豹突擊隊”執行任務了。

“練這些隊列動作能迎敵制勝嗎?‘英雄夢’豈不是要化為泡影?”班長臧濤看出了楊博的心思,帶他到天安門廣場,仰望那面飄揚的五星紅旗:“為了這面紅旗,無數英雄拋洒熱血。護衛這面紅旗,是我們神聖的責任。英雄不隻誕生在戰場,三尺崗台一樣是我們為國奉獻的陣地。”臧濤的話使楊博豁然開朗。他意識到:對國旗衛士來說,形象就是政治、形象裡面有功夫。

成長為一名方隊隊員的過程,要經歷常人難以想象的磨練,挑戰身體生理難以忍受的極限。4個月的強化訓練下來,楊博整個人瘦了20斤,成為第一批進入方隊的隊員。

“沖鋒就要沖在最前面,護旗就要當上升旗手。”楊博剛成為方隊隊員,就向黨支部遞交申請書坦露決心。指導員表揚了楊博的積極和熱情,卻對他說:“要想成為一名升旗手,身高臂長只是基本條件,過硬的本領和鋼鐵般意志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升國旗儀式要一氣呵成地把一面長5米、寬3.3米、重1.5公斤的巨大國旗拋向空中,並保証國旗不能觸地,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楊博專門把老隊員展旗的動作做成視頻,一有空就學習研究﹔越是遇到大風大雨大雪等惡劣天氣,他越是激發自己抓住機會進行適應性訓練﹔為了練好收旗動作,他每天在模擬旗杆下練習上千次,手上的血泡長了又破、破了又長,白手套爛了一副又一副……

2010年,楊博終於在方隊隊員的考核中脫穎而出,如願成為一名升旗手。7年來,楊博在天安門廣場圓滿完成升降旗任務4100多次。

“叔叔,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你們升國旗的英姿。上次去北京沒能拍到你們威武的形象,能寄張你們的合照給我嗎?”去年,一名河南小學生給楊博來信寫道。英雄,一個孩子心中高大偉岸的形象、一個埋藏在楊博心底的夢想,從他數以萬次的展臂揮舞中實現。

當天楊博就把兩張升國旗的照片寄去,並在照片背后簽滿了國旗護衛隊隊員的名字。

來自新疆和田的維吾爾族少先隊小朋友來了,帶來了象征民族團結的“紅石榴”﹔南沙群島的守島官兵來了,帶來了海水和海沙﹔航天員來了,他們把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五星紅旗帶到了太空……這些年,楊博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人來到國旗杆下,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感受五星紅旗帶來的奮進力量……

合上感謝信,楊博也收起了思緒。“誰說平凡的崗位,就不能轟轟烈烈?!”每次這樣問自己,他都能聽到發自內心深處的夢想的聲音。

 

擎旗手張自軒

正步的旋律

驟降的雨水,裹著閃電從天而降。雲集在天安門廣場的群眾,奔跑著四處躲避。偌大的廣場很快變得空空蕩蕩。

時針撥回2015年6月的一天,擎旗手張自軒和戰友正在天安門城樓通道內等待執行升旗任務。

“國旗必須正常升起,這是國家的尊嚴!”隻聽一聲“正步走”口令劃破雨幕,國旗護衛隊准時走出通道。緊接著,人群從各個方向涌過來,急速聚攏在觀旗區域。

狂風使足了勁兒想沖亂國旗護衛隊整齊如一的隊形,灌滿水的馬靴讓張自軒每一步都很艱難。但他和戰友硬是以勢不可擋的氣勢,在積水中踢出了一條前進的道路。飛濺的雨水化成無數朵浪花,方隊鏗鏘的腳步聲穿透風雨,踏出最激動人心的旋律。

“敬禮!”仰望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人群中唱響激昂的國歌聲……這一刻,張自軒感到一種熱血沸騰的震撼﹔這一幕,永遠定格在他內心深處、揮之不去。

“也是從那時起,我更清楚認識到肩上的責任,也格外珍惜自己的崗位。”張自軒語氣篤定從容,有一種讓人發自內心的敬畏。

入伍7年,張自軒擔負擎旗手6年,和戰友們一起圓滿完成了6年間的兩會、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禮兵任務,數千次升降國旗零失誤。

然而,他的成長之路並不平坦,也經歷過不亞於這場暴風雨的考驗。

“1米85的大個、修長的身材、帥氣的臉龐。這活脫脫就是個國旗護衛隊員的好苗子啊!”2010年11月,站在征兵宣傳欄前的張自軒被展板上英姿颯爽的國旗護衛隊員深深吸引。這一幕,被接兵干部看到后,一眼就認定了他。

張自軒清楚記得,那天行駛了許久的大巴車緩緩駛入一處新兵訓練基地。他們剛下車,就有個軍官迎面走來。“瞧,國旗護衛隊新兵排來挑人了。那就是排長徐文。”聽新兵班長小聲嘀咕,張自軒感到既緊張又有些迫不及待。

“腰圍太大了,不合適。”徐排長邊說邊從張自軒面前走過。這時,張自軒也不知哪來的勇氣,快速向前邁出一步,“報告,我腰圍不大。”說著他便迅速解開了大衣,一朵鮮艷的大紅花映入眼帘。原來他一直都沒舍得解掉出發時挂在身上的大紅花。

“對我而言,這紅花象征著兵之初的榮光。”唯有軍人的榮光,能讓他始終迎難而上。

不過,這個鋼鐵漢也有掉眼淚的時候。第一次是在新兵排結業考核前的一個夜晚,壓力幾乎壓倒了這個才17歲的小伙子,他擔心夢想和自己擦肩而過。第二次就是那次暴雨中升旗的感動。第三次卻是因為父母那蹣跚的背影。

2013年國慶,張自軒的父母第一次在電視中看到身為擎旗手的兒子扛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昂首闊步走在金水橋上。老兩口無比自豪,立即決定去北京看望朝思暮想的兒子。然而,當他們來到天安門廣場上找到了此時正在擔負國旗哨的兒子時,卻發現站在那裡的他竟如雕塑般挺立在哨位,沒能說上一句話。看著父母蹣跚遠去的背影,張自軒內心說不出的難受,抿起嘴,咬緊牙關,淚水還是流了下來……他多麼希望自己能夠親熱地喊一聲“爸爸媽媽”,可是他知道他不能。

這幾天起床號剛響,就能看到張自軒扛著全比例、重達35斤的國旗杆跑步熱身……

“在即將到來的2018年,祖國一定會更美好!”說這話時,已是中士的張自軒眼前又浮現那場暴風雨中的升旗。“國旗護衛隊加油!”“祖國萬歲!”那是他心中最美的旋律……

 

國旗哨陳冠銘

“雕像”之美

“敬禮!”一聲刺破天際的嘹音如利刃出鞘。

此時,在巍峨的國旗杆下,一個挺拔的身影如鬆般挺立。隻見他迅捷而有力地抬起右臂,五指並攏伸直,一個標准的軍禮開始定格。

“每當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我的心都如潮水般澎湃。”上等兵陳冠銘是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一名國旗哨哨兵。“愈挫愈勇,毫不服輸”,是他身上最鮮明的標簽。

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軍姿、並不復雜的軍禮,讓這個從前總是被大家忽略的戰士實現了青春的華麗轉身。

位於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哨素來就有“祖國第一哨”的美譽,擔負著國旗的升降和護衛任務,哨兵一站兩小時紋絲不動,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國家形象。”中隊指導員彭凱如此形容這個崗位的重要性。其實,國旗哨最初的選拔名單裡並沒有陳冠銘的名字。

口令員、預備擎旗手、“基准兵”……看著身邊一起從新兵排進入護衛隊的戰友們一個個都走上了屬於自己的新崗位,而陳冠銘還只是升旗方隊的預備隊員,他不免也有些落寞。那段時間他很少說話,畢竟在內心深處,他從沒覺得比別人差多少。“別人可以做到,我為什麼不行?”他暗暗給自己鼓勁:“我也要找到屬於我自己的國旗紅。”

有了目標后的陳冠銘動力十足,左思右想后,他瞅准了“國旗哨兵”這個崗位去挑戰自己。

成為一名合格的國旗哨哨兵最關鍵的就是軍姿和敬禮。“挺胸挺腿挺脖頸、收腹收臀收下顎、眼要睜、頭要正。”為了能夠以更加挺拔的姿態站在國旗杆下,陳冠銘經常跑到老班長楊博那裡“取經”。

如果說國旗哨位是“祖國第一哨”,那麼在哨位上敬禮,也自然得是“祖國第一禮”的標准。為了能夠高標准的敬出這個軍禮,陳冠銘著實吃了不少苦頭。

5分鐘,10分鐘,30分鐘……陳冠銘一遍又一遍進行著敬禮定型訓練。完成最初的定型訓練之后,一個重達3公斤的沙袋被懸挂到了陳冠銘的右臂上。沒幾分鐘,他的額頭開始冒出細密的汗珠,大臂開始抽筋……經過3個月的艱辛訓練,陳冠銘終於被編入了國旗哨位執勤編組表中。

今年8月的一天,天安門廣場完全暴露在陽光之下,沒有一絲陰涼,最熱的時候地表溫度高達60℃。廣場上游人如織,有位白發蒼蒼的外國老人對著哨位上的陳冠銘端詳了好久……原來,他把陳冠銘當成一座“雕像”。

是啊,哨位上的陳冠銘,身著厚實、筆挺的禮服,腰間扎著腰帶,頭戴大檐帽,腳蹬制式皮鞋,手戴潔白手套,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兩個小時一動不動,可不就是“雕像”麼?

“站在這個地方,你的心胸會無比寬闊。”每天國旗都會在陳冠銘的眼前緩緩升起,每次敬禮他都無比虔誠﹔每次站夜哨,聽著耳邊縈繞著副旗杆因風撞擊主旗杆而發出的脆響,陳冠銘都倍感舒心。在他看來,叮叮的脆響更像是一種陪伴……

 

口令員羅昊東

喊出來的“飛翔”

“羅昊東!今天,就由你來喊口令。”“是!”聽到排長劉永久這句話,列兵羅昊東嘴上回答得干脆,心裡卻十分忐忑。

“口令員”這個崗位,在國旗護衛隊舉足輕重。“正步走!”“齊步走!”兩聲清亮透徹的口令聲,既控制著升旗方隊行進中的動作轉變,更是中國軍人威武形象的外在展示。

“別緊張,想想那首你最愛的歌。”緊張恍惚中,羅昊東感到有人拍了下他的后背。回頭一看,原來是上等兵馬龍斌。

“抬著頭狂奔,憑著一顆永不哭泣,勇敢的心……”這時,羅昊東的耳邊響起那熟悉的旋律,記憶裡難忘的瞬間在腦海中閃過。

那是新兵集訓的一次列隊集合。

“按照從排頭到排尾的順序,喊口令!”劉排長猝不及防地下達命令。

“正步走!”羅昊東自信地喊道。他入伍前就是“麥霸”,在新兵連也是出了名的大嗓門。

“就是你了,出列!”就這樣羅昊東和其他兩個新兵被選為預備“口令員”。由現任方隊口令員馬龍斌擔任教練。

“兒子,你聲音為啥這麼沙啞?”電話那頭,母親關切地問道。“放心吧,我在搞喊口令特訓。”

參加“特訓”的第一天,馬龍斌把他們帶到故宮午門外西朝房邊的小廣場上,“端著水杯先喊上半個小時。”時間才過去十幾分鐘,羅昊東就體會到班長“端著水杯”的用心。“嗓子真是火辣辣地疼,一會兒就喝光杯裡的水。”對著太陽喊、對著城門洞喊、對著大風喊……羅昊東已經不記得自己的嗓子喊破了多少次,也記不清喝掉了多少包家人寄來的胖大海。那天晚上,隨著一聲口令刺破長空,馬龍斌對羅昊東露出笑臉:“就是這個感覺!”

好日子並沒有如願到來。參加“口令特訓”半個多月的羅昊東,訓練量不僅一點沒減,反而還加大了。“口令員不僅要喊好口令,還要在方隊行進中准確下達指令,同時口令員本人也必須完成好每個動作。”當看到一名口令比自己優秀、但隊列動作不太協調的戰友被“淘汰”后,羅昊東對“口令員”這個崗位有了更深的認識。

今年7月23日,是羅昊東第一次在國旗方隊裡下達口令。“當三名旗手與兩名哨兵平齊時、當我走下金水橋后的第三步、當第四排隊員剛過護欄后的第一步……”默記著班長傳授的“參照物法”,羅昊東走過金水橋、正步踏過長安街,在眾人的目光中下口令……

“這名隊員沉穩干練,是為大場面而生。”指導員彭凱這樣評價羅昊東。

天安門廣場每月舉行一次“大升旗”儀式,要求國旗護衛隊和軍樂隊密切配合。12月1日這天,為了配合軍樂隊《歌唱祖國》的旋律,已是上等兵的羅昊東加班加點苦練口令,最終在步伐頻率比平時稍快的情況下圓滿完成任務。

“我走了,你要當好‘口令員’!”就在前一天,羅昊東親手幫班長馬龍斌摘下了領花和軍銜,從未因訓練苦掉過眼淚的他眼眶卻濕潤了……

又是一個晨曦初露的清晨,國旗護衛隊迎著朝陽鏗鏘前行。“抬著頭狂奔,憑著一顆永不哭泣,勇敢的心……”方隊中的羅昊東又想起了這首他最喜歡的歌。他覺得,這首歌仿佛為他而寫。“正步走!”這是飛翔的感覺。(張海華 武炎龍 王 博 劉錦潤 魏 威 王 斌)

(責編:俞奕佳(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