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國旗情結:充滿儀式感地開啟新一年

2018年1月1日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這是由人民解放軍擔負國旗護衛任務后首次舉行的升旗儀式。馮開華攝
2018年1月1日,凌晨5點,氣溫零下7攝氏度,近九萬人守候在天安門廣場。他們拿著自拍杆,眼巴巴地望著金水橋的那一側——日出前的幾分鐘,解放軍儀仗隊會踏著整齊的步伐,從這裡護旗而來,讓五星紅旗和新一年的太陽一同升起。
不一樣的等待,一樣的守望。
在其他城市,很多年輕人可能剛剛結束跨年倒計時的狂歡,現在正在酣睡。但是在北京,有很多很多的年輕人會選擇定好半夜的鬧鐘,在樓下野貓還在打鼾的時候爬起來,自駕、打的、騎行、徒步……以各種方式匯聚到天安門廣場,等待觀看新年的第一次升旗。
他們想要的是不一樣的新年伊始。
禮號手在天安門城樓吹響升旗號角。馮開華攝
7時32分,升旗號角吹響。96名解放軍儀仗隊隊員組成的護旗編隊,從城樓中間券門走上金水橋,30名禮兵肅立兩側迎接國旗。人們的目光護送著國旗跨過長安街,再冉冉升空。
“值了,凍感冒也值了!”
“我的新年願望清單完成一項!”
升旗結束,解放軍儀仗隊在軍樂團演奏的《歌唱祖國》的旋律中返回。人們遲遲沒有散去,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有人還看起了剛剛錄制的視頻。
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群眾觀看新年第一次升國旗儀式。中國軍網記者 馮開華 攝
在很多人眼裡,到了北京就得去一次天安門,到了天安門就得看一次升國旗。而在元旦這一天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更多了“歷史性時刻”的意味——我與祖國一同迎接新的一年。
個人、國家、時代,這三個詞是彼時朝霞裡、國旗下每個仰望者心裡朦朦朧朧卻真真切切能夠感知到的詞匯。
那是怎樣一種感覺呢?
安靜注視國旗緩緩升起的小女孩。中國軍網記者周圓 攝
小女孩驚嘆“學校裡隻有一面國旗,這裡有好多好多!”孩童頭上閃閃的紅色發卡、年輕姑娘臉蛋上的國旗貼紙、老人手裡不停晃動的小旗……每一抹紅色都在孩子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關於“國家”的印象﹔
賀方龍(坐輪椅者)是退伍軍人,來天安門看升國旗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今年願望實現了,賀方龍高興地對記者說:“祖國2018年一定越來越旺!”中國軍網記者周圓 攝
當相機對准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他執意叫兒子攙扶起自己,艱難地站了起來。在天安門前,在國旗下,他要“精精神神”的。他年輕的時候,誰在天安門留過影那是“頂了不起”的事﹔
當然也有一些青年人,帶著自己的外國朋友來看升國旗。她像一個講解員,告訴那些“歪果仁”為什麼這裡每天都有這麼多人等著看升國旗,為什麼當國歌響起,每個人都會仰頭凝望,甚至嘴巴一張一合在心裡默唱國歌,直到“前進進”的尾音結束。了解中國文化,先了解中國人。特別是蘊藏在幾千年來炎黃子孫心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兼濟天下”的基因密碼。
中國人的國旗情結不僅僅在這一天,在這個地點。
愛好戶外的青年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不管去哪他都帶一面五星紅旗。在山頂,在懸崖邊,在沙漠裡……與國旗合影是他最酷的打卡方式。
2017年9月18日,北京東城區某小學外,一群小學生聽到國歌響起,雖置身校外,卻立刻脫帽立正行少先隊禮。(圖片來源於網絡)
地鐵裡,小男孩看到移動電視上出現國旗的畫面馬上注目、敬禮,乖乖的模樣讓人又感動又震撼。
維吾爾族老人胡達拜地·依明每天用錄音機播放國歌,堅持在自家院裡升國旗25年。
在祖國邊境線上的寂靜林場中,很多護林員都會在周一舉行鄭重庄嚴的升旗儀式,那是他們單調、枯燥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活動﹔
在遠航中的軍艦上,海軍官兵會換上洗得比浪花還白的軍裝,忍著亞丁灣的熱浪和軍艦劇烈的搖晃,一句一句吼出誓詞。在停靠他國時,把揮舞著國旗的華人華僑請上軍艦,告訴他們“登上我們的艦就是回家了”。
維和官兵向國旗庄嚴宣誓。(資料圖)
在維和官兵即將出發時,女兵對帶著哭腔挽留的未婚夫說:“如果我蓋著國旗回來,請幫我照顧好我的爸媽。”
今年大四的肖博揚是一名退伍軍人。這一次在護旗方隊裡他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藏藍色。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在中國人心裡,五星紅旗不僅僅是一面旗幟。對國旗的凝望,是中國人對祖國最含蓄又最直接的表白——五星紅旗,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是的,無論何時,不管是在現場還是看視頻,當我們看到那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總是能油然而生一種自豪,獲得一股積極磅礡的力量:它會讓你看見你所站立的國家,正以怎樣愈發強大的存在為每個個體保駕護航。
2018年的第一縷陽光。
在新一年的清晨,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環顧周圍三三兩兩合照自拍的人群,你一定會忍不住迎著陽光瞇起眼,贊嘆一聲:
嘿,這時代真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