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英雄民兵,如今是否安好?

民兵英模樓揭牌儀式。柯 穴提供
雲南省富寧縣軍地領導走訪看望民兵英雄陳昌德的遺屬王鳳芬。吳忠海攝
2017年7月,建軍90周年前夕。
廣西軍地開展“尋訪英雄足跡,學習英雄事跡”大型新聞採訪活動,一個個民兵英雄通過電視、網絡和報紙,再次走進千家萬戶。
同一時刻,同處西南邊陲的雲南,一隊隊軍地領導帶著鮮花和慰問品,走進民兵英雄家中,表達當地黨委政府和軍事機關對這些功臣的尊崇。
遙相呼應的舉動,折射著兩地黨委政府的大局觀念:民兵在黨的領導下,作為解放軍的重要助手,是加強國防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尊崇民兵,就是尊崇為了保衛國家敢於犧牲的勇武精神,就是尊崇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
虧待英模,丟失的是民族崇武尚武的血性
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在那場邊境自衛反擊戰中,雲南、廣西兩地上百萬民兵舍生忘死支前,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3年7月,時任廣西崇左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談汪洋驅車來到那坡縣平孟鎮舊村走訪民兵英雄林興平的遺屬,眼前看到的一切,令這位守邊30余年的大校軍官百感交集:1本一級英雄証書、1枚一等功軍功章、3枚三等功軍功章和2張巨大的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擺放在客廳最顯眼處,仿佛在訴說主人不平凡的經歷。
然而,與這些軍功章和立功受獎証書閃耀的光環相比,現實中這位民兵英雄家人的生活則黯淡了許多:2008年,林興平突然辭世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房子翻建尚未完成,兒女沒有長大成人,失去依靠的英雄遺孀靠每月420元的英模家屬補助費獨自撐起這個並不完整的家……
談汪洋徹夜難眠,奮筆疾書:在鴿哨攜陽光的年代,如果一枚軍功章甚至抵不過一款“蘋果”,那我們丟失的將不只是一段光榮的歷史,而是整個民族崇武尚武的血性。
談汪洋思考的問題,也是雲南、廣西兩地軍地領導關注的問題。
2014年,自治區黨委議軍會上,軍地領導對廣西軍區關於提高民兵英模待遇的議題達成共識:越是和平年代,我們越是要尊崇英雄,越是要通過優待這些英雄及家人,來涵養整個社會的尚武精神。
就在廣西全面啟動優待民兵英模工程之際,雲南也將這個議題擺上議事日程。軍地領導對提高民兵英模待遇作出部署,反復強調:民兵英模是保衛國家的英雄,要讓他們得到與榮譽對等的實惠,讓民兵英模這塊招牌亮起來。
發自內心敬重他們,帶著感情優待他們。這一年,東起廣西的村村屯屯,西到雲南的溝溝寨寨,湮沒在千家萬戶的民兵英模被請到前台,感受到了那份久違的榮耀。
可以有身份的區別,不能有尊崇上的缺失
雖然已經過去幾年,廣西百色軍分區司令員李政對一件往事依然記憶猶新。
2015年“八一”,百色市准備對轄區涉軍英模單位進行慰問,5個被授予榮譽稱號的現役英模單位名列其中,而2個同樣被授稱的民兵英雄集體卻無人問津。
問及原因,有人這樣作答:民兵就是老百姓,不是現役軍人,不能像現役軍人一樣享受有關優待。
亦兵亦民的身份造成了許多人觀念上的偏見,而這種偏見,又在無形中給民兵英模優待工作帶來了阻力。
過去,某地黨政領導每年都慰問一位被省級政府表彰的英模人物,卻沒能注意一牆之隔住著一位被原廣州軍區授予“排雷英雄”榮譽稱號的民兵英雄。
待遇上的差別,引起了廣西、雲南軍地領導的重視。
就在李政發現慰問對象出現遺漏不久,這位曾經榮立二等戰功的老偵察兵,找到市領導以田陽縣民兵擔架營的情況為例直面陳詞。
李政飽含深情的介紹,令市領導深受震撼:在一場戰斗中,由於配屬時間太倉促,敵軍特工3次混入民兵擔架營槍殺、虐待我方傷員,引起參戰部隊極大憤怒,竟然出現了開槍誤傷民兵事件。真相大白后,參戰民兵擦干眼淚繼續走向戰場,一如既往地開進戰斗最激烈的地方,承擔最為艱巨的抬運傷員任務,並為之付出傷亡700多人的代價,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民兵擔架營”榮譽稱號……
“民兵就是我們的英雄。”聽了這些講述,百色市委書記彭曉春不無欽佩地表示:“人民戰爭是我們的優良傳統,當年民兵英模和解放軍一起參加戰斗,我們在涉及有關的優待上,可以有身份上的區別,但絕不能有尊崇上的缺失。”
近年來,隨著軍地領導的共同努力,廣西、雲南各級通過學習了解民兵英模的突出貢獻,形成一個廣泛共識:民兵英模是開展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優待民兵就要與優待現役軍人一視同仁,與其他各條戰線的英模人物同等對待。
在這一觀念的驅動下,廣西、雲南各地每年把慰問民兵英模與慰問現役軍人功臣同步規劃,把優待民兵英模與優待各條戰線英模人物同步安排,把宣揚民兵英模與宣揚社會先進人物同步部署,春節、“八一”走訪慰問民兵英模,民兵英模就醫、子女入學優先、請民兵英模作報告漸成風氣。
不是他們要得太多,而是我們做得不夠
2014年,廣西天等縣人武部向崇左軍分區請示,擬宣揚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把荷英雄民兵連的先進事跡。
接到這份報告,曾參過戰的時任崇左軍分區政委胡振貴心裡一激靈。
這個民兵連隊當年與他們一同並肩作戰,是為數不多參戰且獲得最高榮譽的民兵集體,當年的英雄壯漢,如今已到遲暮之年,他們是否安好?當年的英雄事跡,如今又有幾人能詳?考慮到這些問題,他當即批示同意。
然而,當與有關地方領導協調軍地一起宣揚“老兵新傳”的問題時,沒想到一名地方領導卻是一臉驚愕,擔心大張旗鼓地宣揚,會招來民兵提出待遇訴求。
市委書記黃克得知后,帶領有關領導一起到把荷民兵連了解情況,部署宣傳活動。
那天,民兵英模代表與軍地領導圍坐一起憶當年。參戰支前,這個民兵連有1人榮立一等功、2人榮立二等功、72人榮立三等功、35人受嘉獎,連隊事跡被1980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編入《新一代最可愛的人》一書。
一次戰斗,起先連隊組織204名擔架隊員上戰場,梁寶東因名額有限沒被批准,在連隊開拔時偷偷爬上軍車,成為擔架隊的第205名隊員。談到當年天等縣2500名民兵參戰,直到2008年全縣隻有1996人獲得參戰補助,其余人已經作古,這位民兵英模代表老淚縱橫:“說實話,這份補助沒有多少錢,但我們看重它,它讓我們記得自己為國家打過仗,流過血。”
一番話,聽得在場的人淚水漣漣。對比眼下個別地方不重視優待民兵英模的情況,黃克對在場的干部說:“有的人常常把參戰民兵當作問題來防范,大家都是共產黨員,都要想一想,到底是他們要得太多,還是我們做得不夠。”
在他的推動下,把荷英雄民兵連的事跡登上崇左市的各類媒體,那些塵封多年的英雄故事,再次傳遍大街小巷。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近年來,在雲南、廣西大地,軍地各級領導學習習主席的重要指示,重新調整視角,協力開展“關愛民兵功臣”活動。在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從2013年起,逐步提高參戰民兵待遇。雲南全面啟動“為民兵英模建房”工程,逐步幫助被中央軍委、原昆明軍區和雲南省授予榮譽稱號和被評定為烈士的民兵解決住房難問題。
尊崇民兵英模,讓人民戰爭思想發揚光大
去年清明節,一場祭奠民兵英雄的儀式在廣西邊城靖西市如期展開:
年輕的市委書記鐘恆欽,將芬芳的玫瑰擺放在民兵英模墓前,表達著對民兵烈士發自內心的敬重:隻有鮮紅的玫瑰,才能配得上這些高貴的靈魂。
細小的舉動,折射著邊城書記不俗的理解:確保邊境安寧一刻也離不開廣大民眾的守護,為了邊疆的繁榮穩定,我們必須傳承人民戰爭的思想,加重對民兵英模的尊崇。
如今,這樣的行為,在廣西、雲南兩地已漸成自覺。
2017年夏天,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廣西軍區政工局軍地聯手,挖掘剿匪英雄龔桂明、支前模范陳玉英、北海地角女子民兵連、衛國戍邊楷模陸蘭軍等民兵英模單位和個人的事跡,對全民開展國防教育。
廣西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長凌尚前從18歲開始為國守邊,36年來再也沒挪窩。2017年8月,自治區開展黨政軍迎接建軍90周年晚會,專程把他和妻子作為嘉賓,從邊境請到省城觀看晚會。
與此同時,雲南省為民兵英模及家屬創建困難救助、就業扶持和醫療保障等多項幫扶機制,並引導大家向關心和支持國防建設的先進人物學習。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還開展雲南特有的邊疆傳統文化、邊關戰場文化、邊界國門文化活動,新建含有英模遺物、事跡展板、影像畫冊元素的“民兵英模樓”,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引導游客走進民兵英模之家。
暖心的舉動,使社會各界人士在直觀形象中洗禮思想,在重溫歷史中蕩滌靈魂。
在當年一次邊境軍事行動中,雲南女子筒裙民兵班的前輩毅然脫下傣家象征少女貞潔的筒裙做成擔架,搶救戰士,留下了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被稱為“筒裙民兵”。如今女子筒裙民兵班與邊防戰士們一道巡邏執勤,不僅及時給官兵傳遞邊情信息,還發動鄉親為駐軍送物資送慰問。經常與女子民兵班一道巡邏的邊防連連長李坤高興地告訴記者:“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就如這筒裙擔架一般薪火相傳!”
像女子筒裙民兵班一樣,隨著對民兵英模的越發尊崇,如今廣西、雲南廣大邊境地區的邊民傳承軍民同守邊防的優良傳統,爭相擔任駐軍邊防部隊的“界務員”“信息員”,成為邊境線上永不下崗的哨兵,“一村一堡、一戶一哨、一民一兵”的大邊防格局正在強軍興軍時代再放異彩。(柯穴 羅文義 嚴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