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果統計浮夸虛報 敗壞了風氣影響了工作落實

2018年02月08日09:0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報實情、說實話,不圖虛名、不說假話。這既是做人的品德問題,也是能否成事的一個重要因素

夜讀解放戰爭回憶錄,一則孟良崮戰役戰果統計的事例引起我的注意: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在山東省蒙陰縣東南孟良崮地區,從國民黨軍重兵集結的中央,割殲國民黨軍“王牌中的王牌”、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經過激烈戰斗,我軍攻下孟良崮主峰,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戰斗勝利結束。然而在清點戰果時,粟裕發現各縱隊上報的擊斃、俘虜人數加起來隻有2.3萬人,而敵整編74師有3萬余人。粟裕馬上下令逐個山頭搜索殘敵。結果在一個大山溝裡發現了剩下的7千余人,部隊迅速將其一網打盡,給威震全國的孟良崮戰役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讀完這一章節,筆者不僅深為人民解放軍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所振奮,而且對革命前輩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深感欽佩。想想看,在孟良崮戰役中,十余個縱隊數萬人參戰,在短短的時間裡,統計出來的戰果數據如此精確,這是何等不易!一方面,說明那時部隊辦事認真,效率高,雷厲風行,所以能打勝仗﹔另一方面,還說明那時部隊作風好、辦事實事求是,統計上報戰果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虛報、不浮夸。試想,如果統計數據不實,你來一個“大概”“差不多”,我摻一點水分,搞一點“四舍五入”,甚至為了邀功請賞,多編造一些人頭出來,那豈不壞了大事,使藏匿在大山溝的殘敵成為“漏網之魚”?

古人把務實求實當作立身之本。宋代周敦頤講:“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名與實,就像影和形,有形才有影,有影必有形﹔惟有影隨形,不能無形而有影。同樣,名實要相符,不能名不符實,更不可有名無實、徒有虛名。這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報實情、說實話,不圖虛名、不說假話。這既是做人的品德問題,也是能否成事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這支人民軍隊勇於堅持實事求是,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表裡一致。正因為靠了這一條,我們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留下了許多好的傳統和作風。然而也應該清醒看到,過去有一段時間,這種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在一些同志腦海中不那麼“神聖”了,甚至出現了淡忘、漠視和背道而馳的現象。有的對各類數據不是按程序統計出來的,而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數字隨著需要“變”,變成了“數字游戲”﹔有的把沒有做的說成已經做了,沒有做好的說成做好了,出了事故案件能不報的盡量不報,能縮小的盡量縮小,至於做出了一點成績,就“三斤重的鴨子兩斤半嘴”,吹得天花亂墜﹔還有的為了撈取虛名,或把別人的成績記到自己的賬上,或浮夸虛報,或挖空心思造假。凡此種種,根源在於名利思想作祟,危害就是敗壞風氣,影響工作落實。

今天,重提孟良崮戰役戰果統計這件舊事,旨在牢記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牢記實事求是這個傳家之寶、制勝之寶、得人心之寶,從而對我們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進行一番審視,以引起對言行不一、弄虛作假等不良風氣的警惕,切實加大糾治力度。(賢 文)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