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全面解讀未來作戰方向——智能化作戰 

2018年03月01日08:3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認識智能化作戰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引 言

智能化作戰,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前沿科技在作戰指揮、裝備、戰術等領域滲透、拓展的必然發展方向。對於智能化作戰,可以從“制智為要、泛在雲聯、多域一體、腦機融合、智能自主、無人爭鋒”等核心概念來理解和把握。

制智為要——智能化作戰的目標重心

智能化作戰必然注重制智權爭奪,敵對雙方圍繞認知過程的感知、理解、推理等實施對抗,基於認知對抗的速度和質量,奪取認知主動,破壞或干擾敵方認知。

制智權成為智能化作戰新的制權需求。人類最早的作戰空間主要在陸地,“陸權論”是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戰略思想。隨著人類作戰活動空間向海洋、空中、太空、電磁領域拓展,“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制電磁權”相繼成為作戰爭奪重點。而在智能化作戰中,“制腦權”或者“制智權”將成為新的制權爭奪點。“制智權”是指在人的智力空間的爭奪和對抗,雖不是實際的物理空間,卻涉及其他各個空間,對其他空間制權可產生乘積效應。一旦“制智權”喪失,其他空間的制權也就失去意義。

“制智權”的核心是對認知速度、質量優勢的爭奪。認知過程包括感知、理解、推理三個不斷復現的階段。“制智權”爭奪,首先在感知階段展開,從最傳統的隱蔽偽裝、電磁靜默到電子對抗,再到黑客接管以及量子通信等智能技術的軍事應用,都是軍事感知對抗的組成部分,目的是讓對手無法進行感知或者感知到垃圾信息、虛假信息,確保己方准確、快速地感知對手和戰場。在認知的理解和推理階段,“制智權”的爭奪則主要是在智能化手段輔助下通過戰術、謀略運用,讓己方能夠制定合理的決策方案、計劃,使對手無法或難以准確判斷、理解我方行動意圖。同時,也可以通過對腦機能干擾和影響人員思想意識、價值判斷、心理情緒等,擾亂、破壞對手的認知,還可以通過攻擊、破壞輔助決策和自主武器裝備信息數據處理硬件,達到佔據認知速度、獲取質量優勢的目的。

泛在雲聯——智能化作戰的基礎設施

分布在戰場上的人員、裝備、物資等各種作戰、指揮、保障實體,通過全時空覆蓋的物聯終端、移動物聯網等信息物理系統,按需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戰場數據實時自動採集、傳輸、處理,為智能化作戰提供服務。

泛在雲聯為智能化作戰生產所需的大數據。數據是人工智能的“燃料”,而大數據的基礎則在於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戰同樣依賴作戰大數據:敵情偵察、戰場管理是獲取數據,情報分析、情況判斷是分析數據,決策制定和命令計劃是利用和產生數據,作戰行動由數據驅動同時也生成數據。泛在物聯網是智能化作戰戰場大數據生產、傳輸、匯集的載體。戰場上的每個實體,都是物聯網的終端,分配一個獨有的“電子身份”,通過聲、光、電等各種傳感器輸出自身的數據。同時,實體探測到的目標環境信息數據,通過網絡匯聚、傳送到節點和雲端。全時、自動採集、匯聚的數據,共同形成作戰大數據,為智能化作戰提供算法訓練、模式挖掘和優化分析的“礦藏”。

泛在雲聯為智能化作戰提供強大計算能力和算法支持。計算能力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大數據需要高性能計算、高效率算法進行處理,從而產生有價值的認知能力和知識。配置在不同層級不同規模的計算、算法作戰資源雲,通過信息物理系統與泛在物聯網聯在一起,既可匯集作戰大數據進行算法訓練,也可為不同層級的作戰和指揮提供所需的計算能力和算法模型支持,進行多元情報智能判讀與信息融合,評估戰場態勢、優化作戰方案、定下作戰決心、制定作戰命令計劃,幫助戰斗員或無人裝備更加快速、准確地打擊目標。

多域一體——智能化作戰的戰場空間

智能化作戰,不僅僅在陸地、海上、空中、太空等傳統戰場空間中的一個或多個進行,而是遍及上述物理實體空間和認知、社會、賽博等無形空間,通過多域相互配合、互為支撐的行動,聚焦作戰目的的達成。

多域一體反映了聯合作戰特點。未來戰爭中,各軍兵種智能化作戰相互間的任務界限區分不再涇渭分明,泛在雲聯的基礎網絡與聯合作戰網絡密切交融,按需與相關軍兵種信息共享、數據直通﹔作戰在聯合指揮下,圍繞統一的作戰目的組織實施﹔不同空間域的作戰行動相互配合、互為支撐,作戰效果疊加、補充,形成統一的態勢優勢、全局戰果。

多域一體提出了跨域作戰能力要求。多域一體,意味著部隊將面臨來自陸、海、空、網絡、認知、社會等多域空間的威脅,對智能化作戰的偵察、指揮、打擊等要素都提出了嚴峻挑戰,要求能夠利用智能化手段和方法及時、准確、高效處理多域數據、信息,應對來自多域空間的威脅,具備跨域打擊和防衛能力。

腦機融合——智能化作戰的指揮決策

腦機融合,是指在合理人機分工、高效人機交互的支撐下,充分發揮人腦與機器各自的優勢,實現指揮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在智能化作戰指揮決策過程中,快速、准確、高效、靈活地實施情況分析判斷、定下作戰決心、下達命令計劃。

人機合理分工是腦機融合的關鍵。智能化作戰中人始終是主導。人腦的優勢在於創造性、靈活性、主動性,劣勢在於當受疲勞、遺忘、情緒等生理和心理條件影響時,工作速度會變慢、精度低,不適於重復性、繁瑣性、單調性的任務﹔而機器的優勢在於不會疲勞、不會遺忘、沒有情緒、速度快、精度高,劣勢在於程序化、被動性、部署復雜。即便是人工智能,也需要數據來學習和訓練,否則不具有認知能力,適合於規范、重復、繁瑣、單調的工作,不適於非常規、跳躍性強的工作。因此,高層決策、總體規劃等藝術性強的工作應由人腦來處理,把需要大量、精確、高速的數據信息記憶、計算、管理任務交給機器,充分發揮腦機兩者優長、彌補短板。

人機高效交互是腦機融合的支撐。人機交互,是讓人、機器能夠互相理解的媒介,目的是讓機器能“聽”懂人類語言、“看”懂人類動作與表情、“理解”人的情緒、意圖,並把計算過程和結果用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智能化作戰涉及的信息、數據種類多、容量大、時效性強,更需要通過視覺、聽覺、文本、動作乃至腦電等多種形式的數據信息進行人機交互,建立人腦與機器間快速、准確的信息通道,支撐實用高效的腦機融合。

智能自主——智能化作戰的武器裝備

執行偵察、機動、打擊、防護等智能化作戰任務的各類武器裝備,能夠根據任務目標、敵方情況、戰場環境、自身狀態的實時變化,自主判斷情況、選擇和執行恰當的行動方案,並在作戰過程中不斷學習、改進判斷和決策能力。

智能自主武器裝備具有類人思考能力。自動化早已出現在戰場上,但自動化不同於自主化。自主化也會預先設計一些規則,但不僅僅局限於這些規則,而是能像人一樣對來自實際情況的數據進行理解和認知,從輸入中、從經驗中學習,發現其背后隱藏的特征、模式,不僅能應對事先設計的情況,也能應對規則未涵蓋的新情況。

智能自主武器裝備的性能具有成長性。在自動化武器裝備已有的探測距離、探測范圍和反應速度、打擊精度優勢基礎上,借助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算法模型,智能自主武器裝備還能像人類新兵逐漸成長為身經百戰的老兵那樣,隨著實戰經驗的積累,不斷學習改進、高效整合這些優勢和應對新情況的方法、模式,從而在戰場上表現得更加出色。

無人爭鋒——智能化作戰的交戰方式

智能化作戰行動,主要依靠無人化武器裝備在泛在雲聯網絡體系支撐下、在后台人的控制下或授權自主地在前沿一線實施高危險性的偵察探測、機動、打擊等作戰行動。

無人爭鋒是在人的主導之下。無人作戰並非沒有人的參與,不是讓無人智能自主武器裝備完全自行決定和實施行動,而是由人主導、採用人機結合的不同方式,人在后台賦予機器一定程度的自主行動權限,讓機器在一線實施作戰行動。人機協同的方式,按照機器的自主權限從低到高,分為“人在環中”“人在環上”“人在環外”三種:人在環中,武器裝備的行動完全由人來決策和控制﹔人在環上,武器裝備按照指令自主決策和實施行動,人按照需要隨時介入接管決策權﹔人在環外,武器裝備被指定了行動限制和目標,自主決策和實施行動。

無人爭鋒是融入體系的行動。智能化作戰無人武器裝備與敵方的交鋒,不是某個軍兵種力量獨立的行動,而是融入體系大背景中的協調一致的行動,依靠泛在雲聯基礎設施隨遇接入,並接受全時、全域的情報支持,各軍兵種相互提供數據、情報、火力和保障等支援,協作配合共同實施。(沈壽林 張國寧)

(責編:俞奕佳(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