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某基地國防施工裝備技術變化引發的思考

創新的導彈“筑巢”人
人們喜歡用“犁”與“劍”比喻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對火箭軍某基地的官兵們而言,某種程度上,“犁”早已遠離泥土味兒,變成了手中操縱的各型工程機械—與山為伍,同雲作伴,在寂寞的延長中,在孤獨的堅守下,他們用手中的“犁”為導彈“筑巢”。
軍民融合融什麼?往哪融?怎麼融?導彈“筑巢”人結合擔負的使命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著眼建設能打仗打勝仗導彈陣地,聚焦科技興軍、科技強工,注重在軍民信息共享、技術合作、裝備共研、服務保障等領域創新發展,不斷擦亮手中“犁”,全力以赴為導彈“筑巢”,確保長劍快速亮劍、精准出鞘。
1、迷你型挖掘機引出大話題
信任撐起最大公約數
“這款迷你型挖掘機,適於各種邊、角場所施工作業,駕駛視野開闊寬敞,還具備低噪音、低震動、巨省油等優點。”
對自家產品特點,一家企業的銷售部經理吳先生如數家珍。
去年底,作為這個基地簽約的22家軍民融合合作廠家之一,這家企業帶著新研制的某型挖掘機來到基地,現場演示介紹產品,當即引起官兵極大興趣。現在,一些“民”字號工程機械,已經投入施工作業,贏得一線官兵好評。
在軍地雙方看來,這次簽約可謂互利共贏之舉。當時,面對多樣復雜的施工環境,基地對地方先進工程機械有迫切需求﹔而地方企業手握雄厚資金、獨家技術,也亟待開拓新市場。
多次走訪交流后,雙方簽約合作。部隊提升了戰斗力,獲得軍事效益﹔企業開拓市場,得到實惠,提升了經濟效益。伴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而來的,是經濟效益和國防效益的雙向倍增。
然而,看似利軍利民的好事,放在具體項目上推進軍民融合,部隊領導和吳經理的感觸沒想到卻是同樣一個詞兒:不容易!
某旅裝備科長劉鑫介紹,軍地雙方各有各的想法,自覺不自覺地各打各的算盤,難以算出經濟效益和國防效益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站在富國強軍的高度上去思考,用“富國強軍”這個大算盤,才能求得軍民融合的最優“解”。
基地領導介紹,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最大阻礙是信息交流:受軍隊保密要求,一些涉及國防工程、部隊建設的信息不便透露給地方﹔而地方廠家卻因關鍵技術專利問題,與部隊交流合作也有一些顧慮,信息交流不通暢,導致一定階段的軍地融合發展“舉步艱難”。
如何解決信任問題?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基地黨委堅定信心,千方百計走好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之路。一方面,他們走出去參觀見學,掌握信息資源﹔一方面,將地方優勢企業迎進部隊,開展信息技術交流合作。前者為融合打牢基礎,后者將成果迅速落地。所有這些,確保部隊戰斗力快速、有效提升。
2、從高效混凝土感悟融合之道
秘方為何在“山”外
作為常年深居大山的工程部隊,最在意手中開山辟地的“犁”鋒利不鋒利,而決定“犁”鋒利與否的關鍵在工藝。
“戰場痛點,往往就是軍民融合的重點。”工藝技術作為完成國防施工任務的關鍵一環,聚焦戰場難題﹔深化軍民融合技術合作,前提在技術創新。
去年上半年,基地組織召開二季度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圍繞工藝技術、施工功法、裝備引進等6個方面,確立推廣的20項科技成果得以推廣應用,其中一種高性能混凝土作為軍地合力配置的新型工程材料,更是部隊官兵普遍叫好。
“因技術匱乏,坑道牆體澆筑后經常出現氣泡,有的地段還會發生變形,嚴重影響了工程質量。”一位工區領導介紹,混凝土是工程部隊施工所需必備品,然而如何配置才能使工程材料效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是提升打造精品工程的一個繞不過去的“坎”。
為了破解這一關鍵技術問題,基地積極成立科研攻關小組,放眼全國尋找混凝土配置“秘方”,經過多次到地方考察,實地勘察,基地先后篩查出4家中意的工程材料廠家,並盡快建立合作機制,通過招標採購形式,將地方廠家納入部隊戰斗力建設。
軍民融合實踐中,基地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找准薄弱環節,放眼全國尋找制勝“良方”。
巧借地方之長的前提是要“知己之短”,實現需求牽引,在解決施工難題上,把軍民技術融合發展引向國防施工各個方面。而放眼全國尋找制勝“秘方”,就要有走到“山”外的胸懷,擁抱市場,以市場運作的氣魄,用市場化手段,實現資源在軍地間的最優配置。需求牽引與市場運作,最終統一於解決問題的具體實踐。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科技創新也是鍛造世界一流軍隊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基地用軍民融合這支杠杆,在科技強軍支點上,成功撬動地方優勢信息資源,逐一破解施工難題,減輕了官兵勞動強度,持續補齊制約部隊施工效能提升的短板弱項。
3、雙臂鑿岩鑽機“鑿”出雙面理
直購“培育”共研共制
去年12月,某施工現場,掘進、出渣、被覆土建作業緊張有序,剛剛創新建立的一體化施工作業模式,加快了新陣地施工進度。而由軍地合力研制投入使用的某型雙臂鑿岩鑽機,全方位鑽孔速度快,靈活機動性高,受到一線官兵由衷喜愛。
“這一型號鑽機是基地針對急需工程施工裝備需求,由部隊提出設計方案,地方組織研制的產物。”基地保障部領導認為,實現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發展,必須要解決“往哪深”的問題,直接採購地方技術裝備,只是軍民融合的一個“起跑點”。
回顧歷史,一百多年前清末洋務派遍訪列強,重金買來了“堅船利炮”,卻買不來真正的“戰斗力”。放眼現實,實踐已証明:要實現“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僅僅靠引技術、買裝備遠遠不夠,還要融合地方先進的理念、標准。歷史與現實的映照,恰如“雙臂鑿岩”,“鑿”出了新時代軍民融合的“雙面理”: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軍地雙方都要積極行動起來,每一個行業都有潛力,每一支部隊都大有可為。
“主戰施工裝備如果沒有昔日的直接購買,就不會有今天與地方合作的共研共制,這個過程不是一種自然的生長過程,而是習近平軍民融合戰略思想指引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直購為什麼能夠“培育”出共研共制?施工所用施工裝備近70%與地方通用,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大前提。
部隊保密不等於人為設防,拆壁壘先拆信息壁壘﹔守土有責不等於畫地為牢,破堅冰先破信息堅冰﹔艱苦奮斗不等於自立門戶,去門檻先去信息門檻。基地黨委一班人梳理瓶頸難題,向軍民深度融合要戰斗力、保障力,有針對性地拓展軍民融合手段,豐富軍民融合方式,評估軍民融合效果。近年來,他們與地方合作,先后為任務部隊定制研發出了“多變式鋼模台車”“斜坡面高空作業車”等20多項施工裝備。
4、故障裝備緣何不再“回娘家”
與地方合建“后方基地”
“現在隻要陣地建在哪,維修保障就一定能跟到哪,軍民融合絕不是一錘子買賣!”
這不只是廠家的庄嚴承諾,更是基地官兵們的現實需求。不只是手中的“犁”,基地官兵同樣關心的是,“犁”壞了,誰來修?怎麼修?
“現如今施工打仗,實際上就是打保障。”基地保障部長申佔民介紹,去年一年,部隊機動部署轉場批次高達20多次,多支施工力量足跡遍布全國10多個省20多個市,官兵常年高強度地下施工作業,頻繁的跨省市施工,高效快捷的服務保障變得尤為重要。
“建立軍地聯合裝備動態維修保障機制,不但提升了施工戰場裝備搶修效益,更令人欣慰的是縮短了維修周期,故障裝備再也不用‘千裡回娘家’維修了。”某工區裝備助理周丹明說。
年初,基地所屬某旅一營執行掘進施工任務時,一台某型噴漿台車發動機突發症狀“趴窩”。周丹明聞訊后,立即向駐地廠家維修網點“求救”。隨后,廠家技術人員攜帶儀器配件奔赴工區,搶修不到3個小時,裝備終於“起死回生”,重返施工現場。有官兵說,這要在從前,最快也得半個月時間。
裝備維修保障,基地結合部隊大分散大流動施工的實際,針對工程裝備軍地通用性強的特點,積極探索“動中保、動中修”軍民融合保障模式,把地方企業分散在全國的售后服務機構,打造成施工戰場維修保障“后方基地”,建起一套適合自身實際的動態維修保障新機制。他們與大中型企業廠家簽訂合作協議,實現廠家售后點就近就便“上門”服務。
現代后勤就是軍民融合后勤。怎樣把軍事后勤保障,牢牢扎根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沃土?基地官兵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對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前景更加充滿信心。
從自我保障的沉悶獨奏,到群山回響“犁”與“劍”的合奏,這個基地國防施工部隊官兵的精神風貌,如今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葉俊華 焦炯 李明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