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電影《紅海行動》:大國之尊強軍歌

2018年03月04日11:0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作為一部現象級電影,電影《紅海行動》的上映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3月1日,由海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和本報文化部聯合主辦的電影《紅海行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紅海行動》是一次主旋律題材電影市場化運作的成功嘗試,是運用國際化的制作理念和敘事方式對主流價值觀的創新表達,在銀幕上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是一部展現軍隊風採、彰顯大國擔當的影視作品。本版專題推出相關評介文章,以期探尋商業電影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創新表達,更好地推動中國當代優秀主旋律題材影片的創作。——編 者

  《紅海行動》正在熱映,每天都在創造新票房,每場都引新話題。可以說,熱映伴隨熱議,熱議催生熱映。換言之,因為熱映,方有熱議,而熱議,又讓更多受眾走進電影院,又形成新議題,如此,如“滾雪球”,呈現“熱”效應。

  這部影片堪稱現象級作品,好看,耐看,值得看,根本在於,影片從主題立意、故事藍本、演職團隊、創作拍攝、后期制作、視覺效果等等,皆有看點,又立高點,形成焦點。概言之,就是大氣、正氣、霸氣、提氣、鼓氣,展現出一股難得的大國風范氣、民族精神氣、強軍壯歌氣。

  《紅海行動》引發強烈感受,傳遞強烈信號,這就是大國之尊嚴,強軍之壯歌。國家尊嚴、大國形象,往往通過國民尊嚴,尤其是當國民生命受到威脅之時,能否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救援,而呈現出來。軍隊是國家利益的拳頭,是體現國家形象、實現國家尊嚴的特殊支撐與保障,而實現之,必靠強軍。強軍是大目標,更是進行曲、大風歌。

  《紅海行動》中,從大國風范、道義擔當、國家盾牌、武器裝備,以及新一代中國軍人的綜合素質、英雄氣概、血性擔當、勝戰精神等方面,均作了很好的展示與詮釋,給受眾以強烈的精神感染與審美享受。

  這部影片回答大主題,展示正能量,也是大理念、主旋律,這就是和平道義、人文關懷、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共同價值觀。這是文明所趨、人類共願,更是價值高點。

  顯然,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語境下,國際救援、和平道義、人文關懷、國際反恐以及反核擴散等,是文藝創作的大主題,呈現文明和諧正能量。《紅海行動》不僅是一部體現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光芒的軍事大片,也是一部放歌國際道義、人類和平以及應對特殊挑戰與威脅的影視力作。

  影片所呈現的影像效果、情節演進、音響節律,與傳統影視作品相鑒,突出特征在於故事情節演進快速、急促、緊張,鏡頭語言呈現特寫、逼真、強烈、震撼。換句話說,就是大影像、快節奏、超寫實、強震撼,成為本片既叫好又叫座的重要構成。

  整部電影,從第一組鏡頭開始,到影片結束,基本上沒給觀眾“換口氣”的機會,或者牢牢將受眾“帶進”電影的節奏裡。此“套路”的成功,靠情節、靠鏡頭,或許尤靠快節奏本身。從實際效果看,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嚴格意義上說,《紅海行動》所講述的故事、故事發生地域,以及與故事演進相關聯,均有“國際”關系,或稱屬國際化題材,而國際化題材,須用國際化視野,與國際化接軌,方有所為。

  作為現實題材、域外武裝救援的軍事行動,這部電影,在拍攝制作上,以國際化視野與理念,與國際影視巨制對話,立中國軍事大片標高,顯示出不凡的氣魄與膽識,在探索實踐中國軍事影視接軌國際化中,是個高點的起始,也是成功的嘗試。

  當下常常有黑科技、高科技爆紅網絡、三屏滾動,並且海量傳播、充盈視界,成為關注高點、傳播亮點。《紅海行動》之成功,一定意義上也是大制作、融科技之功。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與制作技術,完成故事現場無法完成的“拍攝”,實現實際拍攝無法實現的視覺效果,是現代影視的新途徑,體現發展方向與趨勢。

  這部影片的攝制,不僅充分呈現現代科技成果、最新軍事武器裝備,尤其運用現代虛擬、三維動畫、立體成像、超級計算等技術與手段,靜音、慢放、特寫、逼真地還原與呈現了一個個特別瞬間、影像鏡頭,將受眾牢牢地吸引在熒幕上。

  軍民融合是大思路、大戰略,不僅在戰場建設、平戰結合、武器裝備、軍事科研等國防軍工領域,空間廣闊,大有可為。在軍事文化、軍事影視等軍事文藝領域,同樣大有空間、作為可期。

  大融合,貴在統合。《紅海行動》就是在融合理念、統合組織下,在軍事文藝領域的又一成果。這一杰作,體現出海政影視中心理念新、使命強,整個創作團隊有擔當、有智慧,而其中根本,在於統合軍地資源,在共享與融合思維與組織中,創造軍事文化新財富,實現軍事文藝新價值。

  此前,海政影視中心曾成功拍攝電視劇《火藍刀鋒》《深海利劍》,這次再上台階、又創巨制,是使命擔當的結果,也是融合理念與統合組織的成功。

  (呂國英 本文系作者在《紅海行動》研討會發言摘要)

  專家點評

  李准(著名文藝評論家):作為一部有突破性的大片,《紅海行動》一個突出的貢獻在於,它沒有把單打獨斗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當作當代中國海軍官兵的精神制高點,而是把鏡頭對准了集體的力量。以國家使命為擔當的集體主義,才是我軍戰斗力最深厚、最強大的精神。這種崇高信仰下的現代英雄集體主義精神照亮了全片的劇情,使該片鮮明地區別於西方軍事大片的精神內涵,達到新的精神高度。

  明振江(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電影《紅海行動》的成功証明主旋律電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關鍵是電影工作者要拍好主旋律電影,使之成為最有藝術魅力、最具觀賞價值、最受觀眾歡迎的制作精良、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精品佳作。《紅海行動》的成功啟示和可供提供學習借鑒的經驗有很多可以總結。從電影創作生產和制片管理方面看,就是要做到主旋律電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汪守德(著名軍事文藝評論家):電影《紅海行動》體現了強烈的現代性。什麼是現代性呢?首先就是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現代性。通過電影《紅海行動》,觀眾可以從海軍戰士身上,從軍艦那種威武的形象上,感覺到已經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其次是理念的現代性和技術的現代性。“反恐、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題,這個電影沒有直白地去說,而是用鏡頭和故事完成了理念、價值觀的傳遞和表達。這些方面的現代性共同構筑了新時代中國文學藝術總體特質的現代性,共同構筑了中國文藝的整體面貌。

  饒曙光(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紅海行動》代表了中國電影工業美學的提升。中國電影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產業化以后,我們能否建立與電影工業化相適應的電影美學。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中國電影也走過一大段彎路,我們如何借助於電影高科技、電影特效技術,借助於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借助於年輕觀眾所喜歡的方式,尤其是結合中國的改革開放現實,立足於悠久的文化傳統,同時借助於中國優秀的電影傳統與當下的年輕觀眾達成互動、信任的關系。因為當下觀眾對國產電影的信任度有多大,我們中國電影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我們電影美學的力量就有多大。我覺得這部影片給予了我們一個提升中國電影工業美學的標准,也對中國電影工業美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電影《紅海行動》體現了大國風范。這部電影展現了中國軍事力量走向世界的風採。軍事力量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在軍事力量走向海外執行護航、維和任務這一點上來講,我覺得這就是《紅海行動》所映照的大景觀。而且,電影《紅海行動》把中國的軍事戰爭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立起了一個新的標杆,反映出中國電影工業和影片創作成熟的速度愈來愈快。

  劉陽(《人民日報》主任記者):當代軍事題材的影片在今天非常受觀眾的喜愛,在過去兩年的市場上經常可以看到這類影片。電影《紅海行動》引發了很多軍事迷的關注,這也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信號。當代軍事題材影片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貼得近,人物的情感走向與我們息息相通,軍隊的發展是大家想了解的,武器的水准是大家好奇的。這些先進軍事科技、軍隊戰斗力、中國的國家意志,使觀眾感受到的安全感非常強大。電影《紅海行動》在這些方面的展現令人感到,今天的中國不僅有保衛每一個公民的決心,更有保衛每一個公民的能力,這對觀眾非常有吸引力。

(責編:邱越、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