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富貴是危機

2018年04月18日09:16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富貴是危機

辛棄疾晚年寫了一首詞《最高樓》:“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這位曾吟唱“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一代名將,怎麼會寫下這樣一首家長裡短的嘮叨詞呢?詞序裡面,辛棄疾道出了事情原委:“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原來,這是辛棄疾在教訓兒子:一張嘴吃飯,需要幾個勺子?能吃飽就不錯了。最后還嚴厲警告說:“那些不義之財帶來的富貴,注定是危機四伏。”

“富貴是危機”,短短5個字,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食色性也。”追求舒適,樂享富足,乃人之天性,本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富貴”是取之有道,還是巧取豪奪、貪贓枉法﹔是用之有度,還是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其結果大相徑庭。

《典故紀聞》記載,朱元璋率兵擊敗陳友諒,部下看到陳極其奢靡的雕金床后感慨地說:“未富而驕,未貴而侈,所以取敗。”朱則反問道:“既富豈可驕?既貴豈可侈?有驕侈之心,雖富貴豈能保?”覆車之轍,不可蹈也。朱元璋深刻汲取這一教訓,即便身居帝位時,仍然“抑奢侈、宏儉約、戒嗜欲”,終成一代明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時代,若論財富與尊貴,誰人能比上帝王之家?然而,大凡有抱負、有作為的帝王,都對“富貴”懷有一顆敬畏審慎之心:富,則追求精神上的財富﹔貴,則修煉品德上的高貴。

《郎潛紀聞》裡說,有一次,雪后初晴,清太祖出去打獵,擔心草上浮雪打濕衣服,便擷衣而行。侍衛們私下議論:“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聽了,笑道:“吾豈無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賜汝等,與其被雪沾濡,何如鮮潔為愈。”

同是清朝,世宗皇帝吃飯時,對飲料、餅渣,不丟棄一點點。每當宴請君臣百官,一定告誡他們珍惜糧食,不要隨意殘害天生萬物。“躬行節儉,汝等正當效法耳。”這些帝王完全可以盡享榮華富貴,卻食不重味、克勤克儉,非是為了節約一尺布、一粒粟,而是倡導一種躬行節儉的良好風尚。

“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富貴之時,儉以養富,儉以養德,方可持久,皇家深諳此理,普通臣民也謹遵此道。漢代名臣劉向給兒子劉歆寫《戒子歆書》,既語重心長又措辭嚴厲,告誡兒子“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要做到“恐懼敬事”,不要忘記“吊者在門,賀者在閭”。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若農夫農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在給大兒子曾紀澤的信中也講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一篇清代的《治家格言》說得更是直白:“財也大,產也大,后來兒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后來兒孫禍也小。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然而,“富貴是危機”的道理,並非人人都能悟透。貪慕富貴、枉道速禍的教訓輪番上演,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悲劇時有所聞。自古以來,有多少人為了“衣冠世族金珠滿堂”,貪贓枉法,瘋狂斂財,不擇手段。然而,不數年間,已呈敗象,又越數年,已是明日黃花,門庭破落。

東漢時期,被稱為“跋扈將軍”的梁冀,貪得無厭,倒台后,抄出家財30多億銀錢,子女及家族成員“無長少皆棄市”,全遭誅殺。權相蔡京任揚州知州時,看到“揚州芍藥為天下冠”,遂“用花十余萬枝”,“始作萬花會”,極盡奢侈之能事,然發配嶺南路上,百姓恨其誤國,拒絕賣粥供水,竟餓死途中。富貴一時,遺臭萬年,豈不哀哉!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而今,雖然“打虎”無禁區、“拍蠅”全覆蓋、“獵狐”零容忍,但香餌之下、常有懸魚,依然有極少數人為了“富”如蒼蠅嗜血,不收斂,不收手﹔為了“貴”如飛蛾扑火,不知足,不知止。這樣的人,即使“富”起來,其人品仍窮得可憐﹔即便“貴”起來,其人格仍低賤得要命。

古人講:“人生富貴駒過隙,惟有榮名壽金石。”《論語》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既然人生如白駒過隙,富貴如過眼煙雲,我們何不知往鑒今,知足常樂,知無不為?(邵天江)

(責編:陳程(實習生)、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