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底功”總在“功底”前

 
2018年05月03日09:5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底功”總在“功底”前

  ●隻有勤學苦練,久久為功,才能積水成潭、積土成山。每一項卓越成就的背后,無不是汗水的凝練、“底功”的積累

  宋人陳鵠在《耆舊續聞》中記載了蘇東坡抄書的故事:朱載上和蘇東坡結交甚好,一日拜訪蘇東坡,典謁已通名,而其移時不出。蘇東坡出來后,抱歉地說:“適了些日課,失於探知。”坐定,朱載上便請教蘇東坡:“適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蘇東坡說:“鈔《漢書》。”朱載上問:“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鈔邪?”蘇東坡說:“不然。某讀《漢書》到此凡三經手鈔矣。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朱載上以提示一字試之,蘇東坡應聲輒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

  關於蘇東坡讀書用功之事,鄭板橋也曾提到:“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蘇東坡天資聰慧,又是文壇巨匠,卻還要每日做功課,甚至深夜苦讀。可見,其筆下名篇佳作不會是輕易得來,才高八斗也不全是天資使然,而靠的是平日的勤學苦練。“從來疾行無善步,緩一著,再加一層深思,所成就的自然不差。”前人的明訓告誡我們:要想“功底”深,做好“底功”是前提。

  隻有勤學苦練,久久為功,才能積水成潭、積土成山。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幾千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東漢經學家賈逵能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於扉屏,且誦且記,一年便通遍經文﹔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其讀書方法就是抄錄或記筆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便用自己的眼光整理分析而成佳作……可見,每一項卓越成就的背后,無不是汗水的凝練、“底功”的積累。

  基礎不良的好建筑,世界上是沒有的。老一代戲曲演員常說:“功夫一天不練就回了,兩天不練就生了,三天不練就沒了。”現實中,堅持練習“底功”,殊為不易。在我們身邊,有些人雖然道理認得清,行動上卻還是覺得“功底”另在他處。有的抖不掉身上浮躁的塵埃,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賞美色,終是荒廢光陰、所獲不多﹔有的練功少了一個“狠”字,舍不得出汗出力,總想在時間的空隙裡找出愜意,卻不知道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自己更努力﹔有的把練“底功”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卻在實踐中名不副實,不是三天勤、兩天怠,就是耍花槍、練虛功……不想耕耘卻想收獲,其結果隻能是自欺欺人、適得其反。

  “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練兵備戰更是如此。特戰精兵劉珪,有一手“單手上膛”的絕活。為了練就這一技能,他前后練了5000多次,手上的疤痕一層連一層。還有一位導彈瞄准手叫文熙俊,被稱為“神瞄手”。這個光榮稱謂的背后是用“手上磨出厚厚的老繭,導致指紋系統無法識別”換來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道出了干事應下的功夫、應有的專注和持久。無數強軍尖兵就是選擇了下這種“笨”功夫,與艱難為伴,與寂寞為鄰,而共同聚起強軍之勢。

  “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練好“底功”是一件老老實實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假。新時代的官兵,隻有像周恩來同志所說的,堅持和發揚“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才能切實把基本功掌握好,把自己錘煉成為基礎牢、覺悟高、本領強的人才。

(責編:黃子娟、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