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機如此“互動”為哪般

2018年05月11日09:3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5月1日,俄羅斯一架蘇-27戰機在波羅的海國際空域對美軍一架P-8偵察機進行了大約9分鐘的對峙“攔截”,兩機距離約6米。更有甚者,兩個月前,俄羅斯一架蘇-27在黑海上空以大速度從美軍EP-3偵察機前方飛過,並向其展示了外挂武器,兩機最近距離僅1.5米。俄軍方稱,這基本已經成為美俄雙方的常態化空中較量了。美國防務官員表示,俄軍此舉“很不專業”。

除了與俄軍機“交鋒”頻繁之外,美軍機也常與我國軍機“糾纏”。據新華社報道,去年5月17日,黃海上空,我軍兩架戰機依法依規對一架美軍偵察機進行識別查証。美國媒體認為如此“近距離攔截”會增加誤判和空中相撞的風險。

的確,空中兩機近距離飛行會讓危險系數陡增。據空軍一級飛行員馮瑋介紹,“互動”的兩機會受到飛機尾流的相互影響。尾流通常由發動機噴流、紊流和翼尖渦流組成,向外和向下擴散運動,其中翼尖渦流影響佔主要因素。在空中,尾流大約以120-150米/分鐘的速率下降(最大可達240-270米/分鐘),在飛行高度以下約250米處趨於水平,不再下降。誤入其他飛機尾流將會產生飛機抖動、下沉、改變飛行狀態、發動機停止甚至翻轉等現象,嚴重時會對機體造成損傷。大家熟悉的空戰電影《壯志凌雲》裡,美軍F-14戰機就因為進入敵方戰斗機的機尾亂流區,導致發動機熄火而墜毀。

此外,空中兩架飛機以高速交叉運動時,飛行員對飛機的趨勢難以預判,特別在高速相對飛行時容易產生高速近視。無法看清楚目標機,更增加了攔截的風險。因此,對於民用飛機和執行非戰斗任務的軍用飛機,《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做出規定:飛行高度層12500米以下應當配備不小於300 米的高度差,12500米以上應當配備不小於600 米的高度差,在同高度相遇時保持不小於500米的安全間隔,並按規定進行規避處置。

其實,在國界線上驅離外軍飛機還有很多相對溫和的手段,包括喊話、搖擺機翼示意等。但在雙方均保持克制的同時,近距離“互動”攔截更是一種能力和勇氣的交鋒。在均不使用武器的情況下,飛行員利用優越的飛機性能、運用嫻熟的飛行技術,達到展示武力、捍衛主權、警告示威的作用。比如1987年蘇聯蘇-27飛機經典的“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被作為蘇系戰斗機的一種成功戰術行動而載入史冊。

作為飛行員,對於來犯之敵決不畏懼,能在確保不發生空中相撞的前提下,向對方展示己方的立場和決心,是一種狹路相逢、敢於亮劍的戰斗精神。在互不使用武器的情況下,這種意志的交鋒就顯得更具現實意義。(陳洪佳整理)

(責編:羋金、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