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深圳“試驗田”裡的“國防綠”

深圳,改革開放的發源地,40年初心不改,40年敢闖敢試,40年砥礪奮進,勇挑改革開放“試驗田”重任,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GDP超過2萬億元的國際大都市,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
然而,人們不會忘記,在深圳這塊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裡,始終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就是“國防綠”——人民解放軍官兵和廣大退役軍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創建、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圳速度”,誰首創的?
原基建工程兵部隊官兵創下3天一層樓的紀錄
深圳原本只是一個邊陲小漁村。
1979年10月,基建工程兵部隊抽調一個團作為先遣隊參加深圳經濟特區建設。隨后,又陸續抽調兵力參建。到1983年,基建工程兵部隊共從全國抽調8個團、2萬多名官兵來到深圳這個特殊的大工地承擔重點工程建設任務。然而,令這批官兵終生難忘的不是創建一座新城的皮破膚裂,而是脫下軍裝、集體轉業的依依不舍。
一夜之間,他們的身份由光榮的人民解放軍官兵轉變為深圳市建筑公司的工人,但是,他們一如既往地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像戰爭年代打仗一樣攻堅克難。從1983年到1986年,在短短的3年時間,這批退役軍人就完成了160多個大項工程,創造了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跡。
1986年,在承建當時國內最高的建筑——53層的深圳國貿大廈時,他們精確計算人員和設備的最大使用效率,搶時間、趕速度,24小時不停歇地奮力施工,創下了3天建造一層樓的歷史紀錄——這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初振奮人心的“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不僅是一種速度,而且是一種拼搏精神、一種加快步伐的理念。因此,“深圳速度”一產生,就釋放出強勁的張力。深圳市經濟社會各條戰線都以退役軍人創造的國貿大廈建設速度為標杆,時不我待地奮力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一時間,深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許多國際友人稱贊深圳是“一夜崛起之城”。
1979年,深圳市生產總值僅1.97億元、人均606元﹔到2017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2.24萬億元、18.31萬元,年均增速達23%,在經濟發展上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原來是漁民、現為深圳漁豐實業股份公司副總經理的黃興言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前,我們村每戶漁民的年收入不足800元,現在光是每年分紅就有30多萬元,每戶人家的資產約2000萬至3000萬元。”
深圳的快速發展,“國防綠”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據深圳警備區領導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深圳駐軍、武警部隊官兵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了擴建梅林水庫、整治布吉河、清理福田河、綠化梧桐山等許多大項工程建設,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圳效率”,誰提出的?
轉業軍官喊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經濟發展不僅要有速度,更要有效率。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轉業干部、曾任某炮兵團團長的袁庚提出來的。
1979年,袁庚受命創建蛇口工業區。那年8月,在蛇口工業區600米長的順岸碼頭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提議實行以效率為中心的獎勵機制,使施工效率大幅提升,這事引起袁庚的思考。
經過反復推敲,袁庚簡明扼要地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他叫人把這句話做成一塊標語牌,豎在工業區指揮部的樓前。從此,“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迅速傳播開來,成為深圳特區建設者的共識和行為准則。
然而,這句話一度成為“姓社姓資”的爭論焦點。袁庚曾經說,當年他叫人豎這塊標語牌時,是准備“戴帽子”的。
1984年1月26日,鄧小平同志視察蛇口,袁庚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鄧小平提起標語牌上寫的這句話。他說:“不知道我們冒的這個風險是否正確?”在場的人聽了都笑了起來,鄧小平同志不僅笑了,還作了肯定的答復。這時,袁庚心裡那塊懸了幾年的石頭才落了地。
隨著深圳改革開放新風的吹拂,這句話傳遍了大江南北,影響了投身改革開放的整整一代人。如今,深圳仍然信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並且,這句話不僅體現在硬件建設上,還推廣至政策制度改革等軟件建設上。
記者查閱資料時看到,201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多証合一”和“一照一碼”,打造外商投資“一口受理”升級版,大幅縮短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和外商投資備案回執的時限。僅2017年,深圳市就推出制度改革創新成果111項,這些成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效率。記者近日在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區採訪時,該自貿區管委會傳播中心主任焦偉說:“我們這裡每天都要注冊200多家企業。自2012年自貿區成立至今年4月,在前海開業的商事主體數量已超過6萬家。目前,深圳全市商事主體數量高達300萬家,世界500強企業中已超過270家落戶深圳。”他說這話時,充滿著“深圳效率”的自信。
“深圳創新”,誰走在前列?
一批退役軍人奮力拼搏引領信息技術創新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新時代重大戰略部署。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圳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奮力向創新引領型城市邁進。
創新意味著風險、艱辛,甚至是失敗。然而,深圳有一批退役軍人,他們無所畏懼、奮力前行,在科技創新行列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創新中走在前列。基建工程兵出身、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的任正非就是深圳退役軍人科技創新方陣中的一位代表。
華為從1987年成立以來,堅持走創新驅動之路。截至2017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申請外國專利48758件,其中90%以上均為發明型專利。目前,華為智能手機已在國內外市場上佔據相當大的份額。
在“深圳創新”的行列裡,還有許多像任正非一樣的退役軍人,如現任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的柳傳志。對於軍營生涯,這位中國科技企業的領軍人物說:“是軍營塑造了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圳正是靠創新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高速路。40年前,深圳科技資源幾乎為零,沒有一所大學,沒有一家科研院所﹔40年后的今天,深圳在許多科技創新領域處於世界前列。目前,深圳擁有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1688家,高新技術企業1.12萬家﹔2017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達32.8%,成為全國的一個標杆。
新時代,“深圳創新”帶來的一大批科技成果,正通過軍民融合的大平台反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努力為實現強軍目標作貢獻。(石純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