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江南造船廠:長興島上軍艦的“搖籃”

2018年06月15日09:0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今年4月12日,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拉開大幕,習主席在長沙艦上檢閱海軍部隊並發表重要講話。

  千裡之外的江南造船廠員工們從電視畫面上看到這一幕,心中無比激動。長沙艦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海軍主力戰艦,在這次海上閱兵中,有許多艘戰艦來自江南造船廠。

  從1865年到2018年,從工業先驅到現代化造船廠,江南造船廠的每一步發展,都見証著國家的興衰榮辱。

  改革開放40年來,江南造船廠這座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老船廠華麗轉身,開啟嶄新發展模式,一艘艘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巨輪和戰艦,從這裡拔錨起航。從江南造船廠到江南造船集團,她見証了歷史,更引領著未來。

  “講百年信譽,造一流艦船。”進入新時代,長興島上這個軍艦的“搖籃”,幾代“江南人”濟濟一堂,巨大的船塢中,生產線忙碌不停。如今,這裡已成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造船基地之一,這裡的一舉一動,吸引著世人關注的目光。

  “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使命”

  初夏,長江口風平浪靜、波光粼粼,長興島基地的碼頭上,一艘艘新建的艦船整齊排列,工人們來回穿梭,緊張施工,一派繁忙。

  鐫刻在巨大龍門吊上的“江南長興”四個大字,無聲地訴說著這座百年老船廠的過去和未來。

  曾幾何時,中國船舶一度被貼上“落后”的標簽,“器不如人”的歷史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

  “江南人”不會忘記,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將國防重點建設工程、新型導彈驅逐艦首艦的建造任務交給江南造船廠。“江南人”靠著勇於創新和吃苦奉獻的“江南精神”,先后攻克新材料運用、特種鋼焊接等諸多難題。1994年,被譽為“中華第一艦”的哈爾濱艦順利交付海軍。

  “江南人”更不會忘記,改革開放40年來,這家歷經滄桑的中國老船廠,經歷了最忙碌、最受關注的時期,承擔了大量首制艦船建造任務。首制艦船,重擔千斤,“江南人”憑著“螞蟻啃骨頭”的韌勁,圓了幾代造船人的夢想。

  採訪中記者看到,一艘在舾裝的艦艇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正仔細查看艦體技術狀況,並不時與身邊的技術人員交流。他就是中船重工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張國新。

  “剛工作那會怎麼也不敢想象,現在建造這樣一艘大船隻用一年多時間。”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那一年,張國新走上艦船監造崗位。此后,他見証了江南造船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研制某高新項目首艦時,張國新借鑒民船的設計成果,首次採用船體結構總段建造工藝,有效降低了造船的意外風險,大大提高了建造質量。

  建造艦船主體的新型鋼,焊接后容易產生裂縫,一度影響到建造進度。“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張國新帶領技術人員經過反復試驗,終於攻克了新型鋼焊接難題。

  從耐壓殼圈制造到艇體合攏焊接,從攻關下水方案到創新航海試驗,艱辛付出換來了新艦艇的成功交付。

  隨后,兩艘被譽為“中華神盾”的新型艦艇分別入列,成為了中國海軍的旗艦。

  從“十年磨一艦”到“下餃子”的速度,折射的是江南造船理念和技術工藝的躍升。2017年6月28日,集眾多先進技術於一身的國產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在江南造船廠順利下水,成為中國軍工領域最閃亮的明星之一。

  輝煌的成就,源於精神的引領。“江南人”依然記得,2008年,江南造船廠整體搬遷到長興島后,“江南人”面臨生活條件艱苦、生產資源有限等諸多困難。然而,在“江南精神”的引領下,眾多“江南人”舍小家、顧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奮斗,實現了生產組織和管理模式的科學轉變。

  “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使命。”正是幾代“江南人”弘揚“江南精神”、踐行軍工報國,江南造船廠才可造出一艘艘中國戰艦從這裡走向深藍。

  “講百年信譽,造一流艦船”

  2017年的一天,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胡可一在洽談某超大型液化氣體運輸船項目時,船東臨時提出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2000立方米容量的要求。

  看似簡單的數字調整,卻意味著設計方案的重新規劃,帶來的是繁重的計算和大量的論証。結果,江南造船廠當天就拿出了優化設計的方案。船東感慨道:“這麼快的市場響應能力真是不可思議!”

  科學、高效的設計,離不開江南研究院的出色發揮。2016年12月8日,對江南造船廠是個特殊的日子,江南研究院在這一天正式成立,標志著這家老船廠創新發展邁上了新台階。

  “越是快速發展,創新壓力越大。”江南研究院院長蔡乾亞告訴記者,“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成立江南研究院,就是要打造一個開放式的科研創新平台,進一步吸引跨行業、跨地域、跨體制的專家參與進來,提升江南造船廠的核心競爭力。”

  某型艦艇建造時,採用了大量的特殊材料,焊接成為巨大的挑戰。在江南研究院的先進焊接試驗室,技術人員和來自科研院所、院校的專家們一道,通過大量各種臨界條件下的試驗,制訂了一套完整的焊接工藝標准,最后成功攻克了難題。

  成立一年多來,江南研究院設立了1個先進焊接試驗室、5個智能制造研究室,聘請了7名來自國內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為特聘研究員。

  這只是改革開放以來江南造船追求創新的一個縮影。胡可一告訴記者,每年公司研究發展形勢,創新總是最重要的議題,公司出台的每項戰略規劃,創新都是擺在最前面。

  江南造船廠流傳著一句響當當的話:“不得金質獎,不稱江南廠。”這是老一代“江南人”喊出的自信口號。如今,“江南人”更加信心十足,“越是難啃的硬骨頭,越要拿出拼命三郎的勁頭!”

  成功實現某型民船艙圍護系統核心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並獲得了國際知名船級社的認可﹔建造的超大型液化氣體運輸船液艙重量減重10%、能耗指標降低10%﹔大型氣體運輸船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手持訂單居世界第一……強大的創新力,幫助江南造船廠實現了從“江南制造”到“江南創造”的跨越。

  “創新江南,活力迸發。”胡可一自信地說,長期工作在新艦誕生的造船廠,每天與新工藝、新技術為伴,深刻感受到江南人“講百年信譽,造一流艦船”的使命擔當,體會到創新為企業發展注入的強大力量。

  擦亮中國造船界的“金字招牌”

  今年年初,我國最新型的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號船”在江南造船廠正式下水。這是運用三維體驗平台進行數字化設計、建造的首艘船舶。

  “三維建模可有效提升可達性、可操作性、可維護性,從源頭保証設計的合理性,大幅提升建造質量。”船廠領導介紹,江南造船始終以打造精品工程為使命,在設計、制造、監管等各個環節加速創新。

  2018年6月3日,是江南造船廠建廠153周年紀念日,也是這家企業整體搬遷上島10周年紀念日。

  今年,江南造船廠手持各類船舶訂單,這些船舶的技術難度更大,質量要求更高,周期控制更難,對造船廠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

  “應對這些挑戰,關鍵在於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技術一流、作風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團隊。”江南造船集團公司董事長林鷗對記者說,這支年富力強、久經磨練、絕對忠誠、經驗豐富的人才團隊,使得江南造船廠具備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陳景毅是“全國技術能手”,有多項焊接技術全國首創。他的團隊受領某型艦分段焊接任務后,嘗試多種方法始終不能把焊接精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人控質量的傳統做法很難適應這型艦的建造,對焊接質量的管控必須升級換代。”隨后,陳景毅帶領團隊開始了攻關之路。他們通過焊機聯網建立龐大的數據庫,用計算機測算和控制每一個焊接工作點的參數,最終建成數字化焊接質量管控系統。

  “以往是人來控制焊機設備,現在是焊機設備指導人去操作。”陳景毅說,通過把工藝參數預設到系統裡,焊接過程中電流、電壓有絲毫差錯,系統就會自動報警,中止工人操作。

  機器“管”人的一幕讓記者嘖嘖稱嘆。陳景毅感慨地說:“從‘人控質量’到‘機控質量’,實現了精准制造、精准管控,這種具有創新活力的管控模式真正把這型艦打造成毫米級工程。”

  人才隊伍是江南造船廠實現創新發展的厚實基礎。目前,江南造船廠涌現出一大批造船領域的技術專家和工匠人才,並加快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人才選用、考評機制。

  從江南,到深藍。每造一艦,“江南人”心裡便會多一份牽挂。

  某型艦的一次試航經歷,讓“江南人”記憶猶新。作為新型號的第一艘艦,試驗周期壓力很大。“那次試驗非常辛苦,由於客觀因素,試驗必須夜晚進行。白天睡不著,晚上做試驗。這不僅考驗人的毅力,還有扎實的技術功底。” 海軍駐該公司軍代室總代表冷駿回憶說。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不遠處,一艘艘艦船正如火如荼建造中。從黃浦江畔到美麗的長興島,蜿蜒在海岸線上的新江南,正用創新行動擦亮中國造船界的一塊“金字招牌”。(倪大偉)

(責編:邱越、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