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觸摸“戰場血液”的“備戰脈動”

2018年07月12日08:3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觸摸“戰場血液”的“備戰脈動”

該旅開展油料保障訓練。趙佳慶、袁永飛攝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贏現代戰爭,“糧草”保障應隨著“兵馬”而變。隨著部隊編制體制調整,大量新裝備陸續列裝,油料成為“鐵馬”最重要的“糧草”。

油料是現代戰爭的“血液”。油料保障充足,“鐵馬”才能動若風發,馳騁沙場。戰場油料保障要瞄准實戰需求,建立起與現代戰場相匹配的保障模式,讓戰爭“血液”以最高效的方式注入基層練兵備戰的“毛細血管”,為作戰單元開足馬力沖鋒注入強大動力。筆者深入演兵場,從“戰場血液”的脈動裡感受練兵備戰的鏗鏘節奏。

靠前保障:從“進站自取”到“即時配送”

“黃河,我是長江!前方道路施工,行軍車隊迂回至2號公路!”去年9月,該旅組織機動演練,指揮中心傳來的改道命令讓駕駛員唐赫一路“提心吊膽”。

唐赫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駕駛員,此次演練的路線他非常熟悉。行車前,他估摸著半箱油怎麼也夠了,圖省事就沒有按規定給油箱加滿油。可這臨機一改道,比原定路線遠了不少,唐赫心裡一下就沒了底。眼瞅著油表指針即將歸零,他不得不停車加油……

演練復盤,“馬失前蹄”既有唐赫按慣性思維、考慮不周的原因,更折射出油料保障模式和實戰化訓練需求的脫節。

王福鵬是該旅三營的一名車場值班員。前些年,他每月月底都要為兩件事忙得不可開交:一是向原旅運輸科申請用車,二是向原旅油料科請領油料,因為月底是該營運輸車到油庫加油的重要日子。

翻開王福鵬記錄得密密麻麻的請車和請油登記簿,筆者發現,該旅各個營區和油庫之間最遠的有近30公裡路程,一來一回僅在路上消耗的油料就不少。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防空營營長李玉海解釋說,以往部隊的駕駛員訓練,理論學習和模擬訓練多,實車駕駛訓練的時間相對較少。再加上配發的群車加油裝備不夠,因此到油庫“進站自取”,能實現一舉兩得:既能通過這種加油方式來培養訓練駕駛員,又避免了油料保障力量薄弱帶來的尷尬。

隨著新裝備不斷列裝和部隊實戰化訓練強度的加大,一線部隊用油需求更加多元,“一次加油,一月無憂”的狀態一去不復返。今年,該旅新組建的運輸投送科會根據各單位的訓練進度評估用油需求,派運油車到各單位巡回加油,常態化補充油料。

從“車找油”到“油找車”,這一保障新變化讓王福鵬和戰友們不用再周折去油庫加油,有了更多時間來訓練自己的專業。

“行軍梯隊部分戰車燃油即將耗盡,迅速前出實施油料補給!”前不久的一天夜裡,該旅某營進行夜間遠程機動訓練。接到命令,油料保障分隊滿載油料趕赴指定補給地域。操作手奔向各自戰位,打開各功能模塊的艙門,機械操作手迅速打開閥門,油料瞬間充滿一條條主油管。“戰場輸血”緊急展開,戰車很快“滿血復活”,呼嘯著奔赴前方戰場。

“手中有油才能打仗不慌!”該旅旅長王海東介紹說,近年來,隨著實戰化訓練不斷深入,臨機拉動等演練均由短途運行改為長途機動,用油需求快速增長。為此,該旅主動作為,探索實施油料“即時配送”靠前保障模式,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精准保障:從“撒胡椒面”到“什錦拼盤”

鏡頭回到今年一月上旬。遼東腹地大雪紛飛,冬訓演練場上該旅進行對抗性演練。數回合交鋒后,紅藍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戰場呈現膠著態勢。

“部隊燃油耗盡,迅速實施油料補給!”接到紅方增援力量的調撥請求后,保障部戰勤參謀房大為輕點鼠標,旅油料保障單元庫存信息以及配置位置躍然於熒屏,各種油品標准參數一目了然。

“油料組派3台油罐車至××地域!”隨著鍵盤敲擊,一道油料保障指令傳至保障小組。隻見身披偽裝篷布、隱身於紅方攻擊群隊側翼的油料運輸車隊,調頭向增援力量方向駛去。油料很快補充完畢,紅方增援力量迂回至藍方背后,與正面進攻部隊協同,對藍方形成夾擊之勢。

演練復盤,紅方指揮員、營長孫宏所直言:“這次勝利的取得,精准的油料保障功不可沒!”

筆者了解到,新年度開訓以來,該旅嚴格落實上級有關訓練指示精神,實戰化訓練不斷深入。他們變過去的油料供給保障為對接保障,讓油料保障精准對接“兵馬”之需。他們通過單件裝備考核油料使用情況、逐裝計算油料消耗數量的方式,精准測算每個戰術環節的油料消耗進度等情況,讓油料保障從“經驗型”向“精確型”轉變。

“相比主油,附油的調撥保障更要下一番細功夫!”復盤會上,該旅運輸投送科科長王文銀的發言讓負責保障的楊助理漲紅了臉。

演練中,一台多功能工程作業車在作業時突然出現故障,經查是液壓油不足引起。負責保障的楊助理驅車趕往前線“送油”,卻發現所送的液壓油不是該作業車所需的型號。

“實戰化訓練對油料保障專業提出了更高要求,‘血型’不對哪能‘輸血’?以前‘撒胡椒面’式的保障模式行不通了!”楊助理深有感觸地說。

“現在部隊拉動不再是練‘鐵腳板’那麼簡單了。我們旅年初冬訓,為檢驗嚴寒條件下部隊遂行作戰任務能力,超過90%的裝備都要經受‘寒將軍’檢驗。不同類型的裝備所需的主附油數量不一、類型各異,這給部隊油料保障帶來了挑戰。”楊助理說,現在的“糧草官”如果不能主動適應戰場變化,鑽研新知識、錘煉新技能,那今天的“油”就可能加不進明天的“戰車”。

打一仗,進一步。該旅著眼戰場需求,培養信息化戰場“糧草官”的腳步正逐漸加快。走進該旅油庫,筆者看到,一場油料保障比武考核正在進行。官兵同台競技,真比實操,無照明油品識別、野戰油庫開設、油料裝備搶修等課目作業先后上演……翻開該油庫的訓練計劃,筆者看到訓練已常態化引入實油實裝操作,雨天油料收發訓練也被列入必訓內容。針對部隊夜訓增多的實際,提高微光條件下部隊加油效率的課題也隨之展開。

軍民融合保障:從“自帶干糧”到“吃百家飯”

“守著油庫卻加不上油!”

這是幾年前該旅遭遇的尷尬。

那次,該旅機動近千公裡到某演兵場參加上級組織的系列實兵對抗演習。先遣車隊從駐地營區出發,中途想到某部加油站補充油料,卻“碰了壁”——想要跨單位加油,必須要有相應的調撥單。

當時規定,部隊遠程機動油料保障通常由用油單位提前提出申請,經過逐級報批,最后由上級統一協調籌劃油料指標和供應關系。

程序流轉跟不上車輪的速度,導致加油點就在眼前卻解不了“渴”。這一問題曾困擾了該旅保障部助理閆學智好長時間。隨著部隊調整改革推進,聯勤保障中心成立,該旅與駐地多家油庫建立了聯動保障機制,實行油料保障一體化。

閆助理拿出一張加油卡介紹說,現在這樣的卡每台車都配備,以前它隻能在指定的加油點進行加油,隨著保障改革的推進,加油卡將會“升級”,部隊隻需提前在上級油料部門備案,駕駛員在體制內的油庫都可以通用,甚至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權限控制可到地方加油站加油,確保裝備車輛機動到哪裡保障都能夠順暢。

“遠程機動就應該‘吃百家飯’。”上士李鐵峰說,這幾年部隊遠程機動演訓任務越來越多,油料保障單靠部隊“自帶干糧”隻能是“杯水車薪”,如果不甩掉“壇壇罐罐”,在演訓中和其他軍兵種協同起來非常難。

今年的一場演練,該旅部隊遠程投送速度已創造“歷史最快”,卻依然比藍方晚到一步,在對抗中處在劣勢。

為什麼呢?原因還是在於油料保障效率上。為此,他們及時改進保障方法,採取“軍地聯合、定點輻射”的油料保障模式,將旅本級的油料保障分隊和沿線的地方加油站全部納入保障體系通盤考慮,按戰斗節點預置,減少部隊遠程機動中的油料補充時間,提升部隊機動速度。

今年以來,該旅主動和聯勤保障中心進行對接,針對遠程機動中用油量大,油料保障要求運輸快、加注快等實際,部隊和油料倉庫共同革新探索出新型油料器材——便攜式電動抽油泵,方便部隊在長途機動過程中進行快速倒油﹔針對加油過程中速度過快引起油箱氣壓升高,導致油經常鼓沫以致加不滿的難題,研制出減壓器﹔他們還定期派人員到部隊開展油料裝備巡修……

現代戰爭,“糧草”保障隨著“兵馬”而變,但后勤保障先行先備的思想理念沒有變,后勤保障與作戰需求相適應的原理沒有變。透過該旅油箱裡的變化,筆者感受到部隊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的鏗鏘步伐。(王 磊 趙 坤 王立軍)

(責編:王健(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