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無人機緣何“飛”出新高度

2018年07月14日08:4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無人機緣何“飛”出新高度

  1.飛手從何而來?

  變共需為共建:“捆”在一起飛

  “這麼短時間預編40余名飛手,人從哪裡來?”今年初,湖北某預備役高炮團組織編兵整組,接到團黨委准備加強新型無人機作戰力量的任務后,作訓股長犯了難。

  放眼當今時代,無人機已發展成一個龐大家族,“高精尖”的軍用無人機不再是軍方專屬的獨門絕技,平民化的無人機躍躍欲試,試圖在戰場上一展身手。年初發生的一場敘利亞小規模戰爭,令敏銳關注世界軍事變革的團政委鄧仕林陡然警醒:戰爭形態變化、作戰樣式更迭,要求我們必須在作戰方法、應急處置、力量運用、手段選擇等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而無人機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恰恰是陸軍預備役部隊轉型的突破口。

  未來仗怎麼打,今天兵就怎麼編。團黨委積極主動走出去廣泛調研,發現交通、電力、城管、測繪、農林等部門和相關公司對無人機有著共同的需求。雙方一拍即合:“融”在一起用,“捆”在一起飛,把共需變成共建。一項無人機軍民融合編兵整組行動迅速展開。

  短短一個月時間,該團在城管局、測繪局、電力公司、農林企業等有無人機需求的單位,組建若干支無人機預備役應急應戰分隊,匯聚了一大批民用無人機飛手。

  一聲令下,數支無人機分隊從江城四面八方飛赴“戰場”。盛夏時節,前來觀摩湖北某預備役高炮團軍事演練活動的武漢市軍地領導驚喜地發現,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民用無人機作戰力量,已成為陸軍新質戰斗力的一把“尖刀”。

  新形勢下預備役部隊怎麼建,應該由什麼力量構成?如今回過頭來再回答這個問題,鄧仕林體會尤深:絕不能用軍地“兩條線”的單向思維考量,而一定要充分理解軍民融合戰略思想的本質內涵,按照開放融合、資源共享、體系建設的思路“統”起來。

  2.飛速怎樣提升?

  變自訓為他訓:“借”外腦支教

  “無人機教學不是紙上談兵,飛手如果不能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一旦碰到側風摔落,將會損失巨大。”教學計劃方案剛遞到團領導案頭,卻被無情否決,團領導理由很充分:教員素質不過硬,方案通不過。

  無人機操作看似簡單,實則易學難精。單就其涉及面而言,機械方面需要學,電子元件也要學,空氣動力學也得會,各種傳感器如何搭配使用,飛控優先選擇哪個傳感器,如果有傳感器故障,飛控怎麼切換到備用傳感器……如果僅憑自身學習,恐怕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成為既會操作使用又懂基本原理的合格飛手。

  以往,這個團主要以自訓為主。而今,面對全新的無人機軍事訓練課目,“自力更生”的老路子顯然行不通了。與此同時,高水平的軍用無人機專家一將難求。怎麼辦?團黨委議訓會上,鄧仕林提出: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發揮社會科教資源優勢,變“自訓”為“他訓”。此時恰逢武漢大學之城辦公室剛剛在轄區高校成立無人機產教聯盟。團黨委主動派人登門求教求助,外“借”高手拓展教學訓練。

  無人機產教聯盟不負眾望,很快推薦了一位有近20年無人機專業軍事教學經驗的行家——武漢軍械士官學院教授王古常。王教授帶著他的教學團隊與該團作訓部門合作,共同完善訓練方案,及時拿出了《無人機新型作戰力量調整規劃》《無人機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方案》,高起點高標准謀劃專業培訓,組織預備役無人機應急應戰分隊展開訓練。

  在訓練計劃表上,我們欣喜地看到,除了學習無人機結構原理、模擬訓練和實地操作以外,訓練中還專門研練了偵察監視、電力巡線、空中滅火、物資投放等軍民通用課目,既保証部隊應急應戰需要,也提高平時民用無人機水平。

  3.飛行由誰護航?

  變買單為派單:“放”開保障路

  有了專家帶徒弟,這個預備役高炮團無人機分隊的飛手們很快學會了操作使用。然而,在一次訓練過程中,一架多旋翼無人機卻突然發生故障。

  “我來試試吧!”正當大家手足無措時,從城管局預編到該團的修理工程師老張自告奮勇上陣檢修,沒想到幾個回合下來,盡管忙活得滿頭大汗,無人機故障依然沒有排除。

  無人機飛得再高,也得有專業力量護航。現實難題,再一次擺在團領導面前:究竟是自己培養隊伍,還是打包給無人機研發制造企業?

  有人算了一筆賬:團裡購買無人機,需要投入數百萬經費,后期維修保養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可謂攤子大、效益低。最終,團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新質戰斗力建設刻不容緩,但絕不能搞大包大攬,能由地方承擔的交給地方,能放給地方保障的全部由地方保障,部隊隻要緊緊抓住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不放,就能確保路子不走偏。

  他們變買單為派單,通過武漢大學產教聯盟推薦,與數家無人機研發制造企業實行全方位的技術保障與維修合作,並根據飛行需求,提供無人機要攜帶潤滑油、清潔材料、電池、光盤、燃油等消耗品,確保官兵集中精力錘煉無人機執行軍事任務的能力。

  前不久,一場實戰背景條件下對抗演練在某預備役高炮師綜合訓練基地上演。筆者在現場看到:面對“敵”猛烈的地面攻勢,指揮員立即下令派出無人機偵察分隊緊急起飛,繞到“敵”后方,運用戰場攝像、地理勘測、實時定位等多維手段獲取重要目標情報,第一時間將信息整合傳回指揮所,引導炮兵進行精確打擊。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由地方無人機企業派出的骨干力量全程參演,部隊在無人機戰法上巧妙排兵布陣,地方在技術維修保障多費心思,軍地聯動,各用其長,相互補充,確保了演習圓滿成功。

  4.飛翼如何共振?

  變協助為協同:“簽”出戰斗力

  盛夏江城,烈日炎炎。遠離市區的一片空曠平原上,幾架無人機正翱翔藍天。專家王古常和他的攻關小組正在進行野外試驗。

  王古常長期在無人機研發訓練領域從事教學研究,有許多關於拓展無人機應用功能的構想,無奈,受條件限制,一直沒有實踐的時間與空間。而今,該團與他簽訂協同攻關協議。不到半年,王古常就帶領團隊完善了偵察監視、電力巡線、高空滅火、救災物資投放等4個無人機載荷課目的應急方案和實戰演練。

  從協助到協同,一字之變,體現的是該團對軍民融合的深刻理解。隨著各類新型軍用無人機相繼列裝部隊,我軍用無人機在自主導航、飛行控制、數據傳輸等諸多技術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可目前批量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能力還相對薄弱。受此影響,現有軍用無人機的載重負荷普遍較小,難以滿足現代戰場環境下高機動、高隱身能力的作戰要求。

  在加強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挖掘全社會科技創新潛力的過程中,轉變單打獨斗的觀念,實現“抱團發展”。

  協議只是一張紙,融合的卻是雙方的觀念、目標、資源和力量。針對軍用無人機在高精度導航、輕質結構和氣動力等領域的技術瓶頸,王古常不僅自己帶團隊參與,還為預備役團引來一些卓有建樹的無人機專家,為部隊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出謀劃策。

  如今,這個團不僅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還按照預備役部隊的使命任務和能力需求,從軍地聯建、聯訓、聯動等方面探索出無人機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模式的創新途徑和具體辦法。

  資料:王龍偉 制圖:蘇潤淇

(責編:朱江、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