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高原雄鷹"騎牦牛巡邏吾甫浪溝:在風雪和洪水夾縫中生存

2018年07月22日09:1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上圖: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騎牦牛巡邏。姬文志攝

7月8日,記者前往紅其拉甫邊防連時,是個晴天。

越野車出塔什庫爾干河谷,疾馳在314國道上。公路兩邊,冰山綿延不絕,群山之間的走廊便是著名的塔木太開山谷。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驅車穿行在戈壁上,驕陽炙烤著大地。在玄奘西行近1400年后,這裡風蕭馬鳴早已不再,但依然可以想象當年地平線上迤邐西行駝隊的壯觀。

紅其拉甫,塔吉克語意為“血染的通道”。50多年前拍攝的影響幾代人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就取景於此。

《大唐西域記》記載的紅其拉甫,“寒風淒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嚴寒、疾風、缺氧,使得這裡成為阻礙向西交流的天塹。

在今天游客的眼中,紅其拉甫是藍天白雲,是羊群點綴、馬兒咴咴的山間牧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門口岸,也是見証祖國繁榮發展的一扇窗口。

記者登上紅其拉甫前哨排的瞭望塔,向遠處眺望——314國道兩側,一輛輛懸挂巴基斯坦牌照的大貨車往來穿梭﹔國門前,游客緊挨界碑拍照留念。

從瞭望塔下來,記者徒步走向國門。這個季節的高原氣候,最是讓人捉摸不透,剛剛還是晴空萬裡,少頃一片雲彩飄過,天空便雪花飛舞。

當雪花開始漫天飛舞時,游客們紛紛往山下走去。一位老人卻依依不舍,在國門前與站崗的紅其拉甫前哨班戰士揮手作別。

“除了高大的國門、屹立的界碑,在我的西陲之旅中留下深刻烙印的,還有駐守國門的哨兵……”交談中,這位來自北京、名叫王偉強的老人,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幾天前,剛剛踏上帕米爾之巔的王偉強,因高原反應暈倒在界碑旁。正在巡邏的兩名邊防戰士立即將他扶到前哨班,給他服用了抗高原反應藥,又安排他吸氧。半小時后,老人漸漸恢復。

后來,老人得知,他吸的是守防官兵在緊要關頭才啟用的“救命氧”。老人感激地說:“我隻想多看看這裡的邊防軍人。回到北京后,我一定要把前哨班的故事,講給更多的朋友聽。”

其實,在雪山映襯的國門下,深受感動的何止王偉強一人。走進連隊榮譽室,記者不禁驚訝於紅其拉甫的獎狀、錦旗如此之多。

參觀者或許無暇一一記住這些榮譽的名字,但一定聽說過那些對常年堅守世界上海拔最高國門的勇士們的贊譽:“高原雄鷹”“喀喇昆侖守護者”……

因為有這樣一個英雄的群體守衛,紅其拉甫雖然高寒缺氧,但不缺溫暖人心的微笑﹔雖然冰封雪裹,卻難掩頑強生命的色彩。

紅其拉甫邊防連指導員王立面龐黝黑,笑容燦爛、自信。

5年前,從軍校畢業的王立主動選擇赴紅其拉甫戍邊。他說:“我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

在連隊,記者聽到最多的是騎牦牛巡邏吾甫浪溝的故事——那才是真正的與死神較量。

前往吾甫浪溝的巡邏路十分艱險,地質災害頻發,冬季風雪肆虐,夏季洪水洶涌。巡邏隊唯一可以通行的時間,在每年洪水與風雪的間隙。

有一年,連隊組織官兵到吾甫浪溝巡邏。為減輕人與牦牛的負重,時任副連長呂瑞林和戰士們在再勒阿甫宿營時,將預備返程時食用的大米、馕餅、罐頭埋藏在山坡上。

可當他們返回時,發現埋藏的食物,有的被狼吃掉,有的被狗熊扒落到山崖下。當時,10名巡邏官兵僅剩下隨身攜帶的12個馕餅,他們不得不把馕餅熬成面湯充飢。

由於長時間巡邏,體力嚴重透支,好幾個戰士從牦牛背上摔了下來。兩天后,官兵隻剩下最后一個馕餅,可距連隊還有將近一天的路程。大家走一段路,就把馕餅拿出來,每人咬上一小口,再交給下一人……直到回到連隊,這個馕仍然剩半塊。

如今已是卡拉蘇邊境會談會晤站站長的丁心同,曾4次參與吾甫浪溝巡邏。

“每次巡邏,都得格外小心。”在丁心同的記憶裡,駐守紅其拉甫的那些年,先后有5位牧民進溝尋找自家牦牛卻再也沒能走出來。

“今天的紅其拉甫變化很大,我們的守防條件大大改善。”王立說。在邊防官兵眼裡,改革強軍、科技強邊的“紅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隨著邊防執勤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如今連隊巡防吾甫浪溝的方式已由騎牦牛發展為搭乘直升機、操控無人機以及與地面摩托化行軍相結合的點位巡防。更多現代化、信息化執勤手段,被運用到吾甫浪溝這樣條件艱苦惡劣的巡邏任務中,極大地保証了官兵巡邏途中的安全。

走進紅其拉甫邊防連營區,嶄新的營房裡,網絡室、心理干預室、陽光溫室大棚、軍營小超市等,一應俱全。

紅其拉甫始終是全國人民的牽挂。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全連官兵多次通過鏡頭向全國人民拜年。

在連隊榮譽室,記者看到一條留言:“紅其拉甫,始終是一個標志、一個象征,標志著高原酷寒艱苦卓絕,更象征著穩固邊塞鋼鐵屏障,象征著守護在祖國西陲的遙遠的忠誠。”

此刻,“遙遠的忠誠”就在眼前。誰說冰山哨卡孤單,誰說邊防戰士寂寞?在國門界碑一側,這些邊防軍人的身后,是偉大祖國,是13億中國人民。(陳小菁)

(責編:邱越、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