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多位業內頂級專家在軍工城為軍民融合“支招”

2018年09月07日09:00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第六屆國際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論壇9月6日在“兩彈一星”的搖籃、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綿陽市拉開帷幕。自從十八大將軍民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后,如今軍民融合發展正進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階段。在此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參加論壇的業內頂級專家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民參軍”為什麼難

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戰略近年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6日開幕的第六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上,首款國產雙頻北斗芯片、AEF100發動機、氣象火箭推進器、MPNS-NI手持式核素識別儀、系留無人機、激光探測器……一大批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尖軍民融合成果集中亮相。

眾所周知,軍民融合包括“軍轉民”和“民參軍”兩大方面,它們互為補充,互相作用。參與國際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的多名專家注意到,相比“軍轉民”的眾多耀眼成果,“民參軍”的進展相對緩慢。

部隊是“民參軍”的“需求”方和主導方,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認為,在實踐過程中,民企依然存在“被歧視”的現象。就部隊而言,應該一視同仁,“不論軍企還是民企,誰的產品研制得好,誰的潛力大、前途廣,就用誰的,支持誰”。

《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與觀念有關。很多人對民營企業依然抱有陳舊的印象,認為民營企業實力有限,隻能參與到“短平快”的項目中。其實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一些優秀民營企業在軍工領域部分核心技術上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決了武器裝備技術的一些“瓶頸”問題。其次,此前國家長期對軍工企業的大量投入和政策扶持,造成目前研制生產重點武器裝備的許多軍工企業“獨此一家”的壟斷優勢。沒有競爭對手,勢必使人喪失創新的熱情和動力,並形成養尊處優的惰性。

劉亞東強調,要深入推進“民參軍”,就必須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應當擴大裝備採購信息發布范圍,完善軍品市場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同時鼓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非軍工單位向武器裝備產業鏈的高端轉移。建立全新的軍民協同創新體系,集中軍地資源和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軍事核心技術。

該怎麼破局

對於有意“參軍”的民企,王洪光提出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客觀來說,在機械電子等傳統領域,民企想與軍企競爭、“搶”軍企的“飯碗”,恐怕很費力,事倍功半。但在高新科技領域就不一樣了,民企有巨大的優勢,不僅信息靈通,處於研究前沿,而且可以和國內外同行廣泛交流合作,吸收最新成果。相對而言,軍企在這些領域反而處於劣勢,特別是對外交流方面往往會受到各種限制。“如今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裝備、穿戴式裝備、網絡、通信、衛星應用,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一些新興領域的基礎應用研究都在高速發展,還有武器裝備發展‘四個一代’中的‘預研一代’,即相關主管單位框定的十幾二十幾個領域,都是寬口徑的需求,是民企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王洪光還建議,有意“參軍”的民企不應每次都“坐等”部隊提需求,也可以主動向軍方推薦自己的新技術,“幫部隊開拓新的作戰思路”。他同時提醒說,由於軍用裝備對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要求很苛刻,相比同類民用產品,測試流程會拖得較長,採購過程也更復雜。即便是美國,武器裝備研制中途下馬也並不罕見,這給企業帶來額外風險。因此他建議,國家應該在政策和資金方面針對性扶持這些有意“參軍”的民企。

如何看待我們的科技發展

北斗衛星、載人航天、深海科考……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讓世界矚目,但美國近來針對芯片產業搞出的“小動作”又讓國人深感“芯痛”。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我們的科技發展?我們的“芯痛”如何化解?

劉亞東表示,中國近年來在很多科技領域取得了突破,但同時也應該承認差距。客觀來說,在包括芯片、操作系統在內的很多領域,一旦對手形成技術優勢、壟斷市場,我們想要再去追趕、奪回市場就很困難。另一方面,在這些領域的好產品是“用”出來的,需要用戶不斷去使用、反饋意見再完善。因此如果我們佔有的市場份額小,使用者少,就更加不容易追趕。不過劉亞東也表示,中國想要發展這些核心技術,可以依靠政府強大的執行能力和國內的龐大市場,因此總體是樂觀的,還是有可能解決的。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比較短的時期內,中國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超越。“在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流動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單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是不可能的。美國做不到,德國做不到,中國也做不到”。我們能夠和必須做的,是盡可能多地掌握核心技術,這樣才能與對手平等交換,“在對手試圖卡我們脖子時,能拿出足夠的籌碼反制”。

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年中國的確在很多核心領域取得突破,但它們轉化為實際應用卻很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我們的科研是“打點”式的布局,沒有形成技術體系,結果看上去取得的科研成果很多,但這些成果相互之間是孤立的,串不起來。“經常等到展開具體工程應用時才發現,依然有相關問題沒能攻克,整體上還是無法取得突破”。他建議,軍民融合不同於純基礎科學研究,在項目立項時就要想到它的實用化,考慮好配套哪些技術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前面走過的彎路,不能再走了”。(馬俊)

(責編:張凌博(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