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中國最新極地科考船下水 未來可建核動力破冰船

2018年09月11日09:46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9月10日,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向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下水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到底“雪龍2”號的性能有哪些提升,“雪龍”兄弟未來將給中國極地科考能力帶來哪些提升呢?就此《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多位專家。

破冰能力提升明顯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日題為“中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船今下水,可雙向破1.5米冰”的報道稱,相比1994年首航南極的“雪龍”號,“雪龍2”號最大特點是結構強度滿足PC3要求,可以雙向破冰,並且雙向均具有以2-3節船速、連續破1.5米冰加0.2米積雪的能力,為國際極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為“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之前一直使用的“雪龍”號破冰考察船是1993年3月由烏克蘭赫爾鬆船廠建造完工的,中國於1993年底從烏克蘭購入后按照極地考察的需求進行了改造。“雪龍”號排水量21025噸,破冰航速1.5節,能夠連續破1.2米厚的冰層(含0.2米積雪)。而“雪龍2”由中國與芬蘭聯合設計,於2016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建,排水量為13990噸。盡管排水量更小,但它航速更快,破冰能力更強。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雪龍2”號的雙向破冰功能對於在日益復雜的極地冰區開展作業的中國科考人員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設計。“雪龍”號2013年底在南極救援一條被困俄羅斯船時,一頭扎進去以后自己出不來,就跟(缺少)這個功能有關。因為“雪龍”號隻能往前拱,沒法往后倒,它的主軸、螺旋槳都在后面,所以它隻能往前。在極地這樣一個復雜的冰凍環境裡,比如需要進入冰區作業,然后再退出來,如果不能夠雙向破冰的話,壓根就不敢進。

曾隨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出征的人民日報記者余建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正在使用的“雪龍”號是我國極地科考的功勛船,為極地科考發揮了巨大作用,這麼多年的中國南極科考,是它把科考隊員送往遙遠的南極,為長城站等科考站提供物資補給和運輸,它同時也是一個大洋科考平台,科考隊通過這個海洋中的實驗室平台,了解大洋,研究南北極海域乃至全球海域。不過,“雪龍”號確實不是一艘專門為極地而生的破冰船,它的破冰能力不錯,依靠自身重量把冰壓碎碾碎,但遇到特別厚的海冰區,也比較艱難。“我記得2008年我跟隨第25次中國南極考察隊前往南極的時候,在12月左右,在接近南極大陸附近時,由於這一年的海冰冰情特別嚴重,我們遭遇到比較大的困難,有時一天破冰前進隻有幾百米。‘雪龍2’號匹配了更專業、更強大的破冰裝備,破冰能力大大增強。”

更先進、更聰明的科考平台

除了破冰能力更強以外,“雪龍2”的科學考察設備也更先進,整個平台也更加聰明。《聯合早報》稱,“雪龍2”號配備了包括物理實驗室、環境信息室、重力實驗室、低溫實驗室在內的6個現代化實驗室,面積約580平方米。

據報道,實驗室的主要設備可實現智能化的數據採集、設備使用、樣品管理。各實驗室均可顯示走航觀測和現場作業數據信息,科學家通過訪問覆蓋全船的無線網絡,可實現在任何地點獲取相關信息和數據、實時跟蹤科考和樣品分析進程、及時優化調查方案、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提高科考效率。為確保科學實驗數據的可靠性和精確性,“雪龍2”號還在國內首次引進專業測量團隊,對全船科考設備傳感器位置偏移進行測量。

余建斌也表示,新船是一艘智能化程度比較高的破冰船,科考隊員的船上生活、日常科學調查工作的條件有更大改善,可以讓長期航行在海上的人員保持心理狀態的穩定和舒適。

“雪龍”兄弟珠聯璧合

據悉,“雪龍2”號將於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執行我國極地考察任務。那這一對“雪龍”兄弟將如何配合呢?

程曉認為,它們一定可以配合得非常好 。“雪龍”號貨艙很大,運輸能力超強,可以充分發揮極地補給船的作用。“雪龍2”號自身的機動能力較強,而且能耗較低,可以更好地開展科考。除了功能方面的互補,這兩艘船在極地的一些困難區域甚至還可以相互配合,比如“雪龍2”號破冰能力更強,可以在前面開路,“雪龍”號在后面跟著。可以參照我們現在航母編隊的出海模式,航母的戰斗能力很強,但它自身的防御需要多功能驅逐艦來保障,也要補給艦提供補給。中國未來開展極地科考,這種編隊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余建斌也認為,今后我國極地科考格局應該是兩船互相配合補充,“雪龍”號不會馬上退役,“雪龍2”號也會在一段較長時間裡發揮效用。

未來極地科考船什麼樣?更大型?核動力?

程曉稱,“雪龍2”號肯定只是中國發展極地科考船的一個開始,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具有一定破冰能力的極地航行船只是非常必要的。但對於未來是否要造核動力破冰船,他認為,首先根據《南極條約》南極要無核化,所以對於南極科考來說,核動力破冰船無法進入南極,核動力破冰船現在主要是俄羅斯在北極地區部署。對於科考來說,核動力倒不一定特別需要。但對於中國在冬季通過北極航道往回運輸液化天然氣等的船隻,核動力破冰船可能會有一定幫助。

余建斌表示,隨著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的發展,加上新的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和未來的運營,極地補給運輸工具會更大。如果技術和成本允許,“我個人認為,建造核動力破冰船也是可以的,主要還要看我國極地科學事業的需求”。

程曉表示,在未來破冰船設計方面,應該考慮更多學科需求,把面向科考的破冰船真正做成一個移動的科學實驗平台,使它到哪都具備實時通信和對海底、海面、大氣實施探測的功能,打造成一個全方位、立體的移動科考平台。目前我們的科考破冰船主要還是面向海洋考察為主,但對於海冰、海底以及高空的全方位探測還不能全面滿足。所以我們一方面對“雪龍2”號下水感到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希望未來科考船的多學科綜合調查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去年挪威下水一條名為Kronprins Haakon的極地破冰船,挪威極地研究所代表挪威政府成為該船的船東,挪威海洋研究所和特勒姆塞大學也參與運營。這種共同運營的科考船管理模式對於滿足多學科和多部門的需求更有幫助,在運行方面取得的效益可能會更高。(章節  李司坤  劉揚)

(責編:張凌博(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