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關注戰場情報預警悖論

2018年09月27日08:3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在戰場情報預警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其中存在的一些悖論現象。辯証認識、科學對待這些悖論,直接關系著戰場情報預警的成效。

  悖論一:戰場預警的可靠性越高,越不易被質疑,也越容易造成預警失誤。

  可靠性指預警情報反映警情的客觀程度。高可靠性是在戰場情報預警實踐中確立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必將為預警主體贏得信任,使用戶(指揮人員)對戰場情報預警產生高度信賴﹔而且可靠性越高,戰場預警情報對警情反映就越真實,所得出的威脅時間、威脅地點、威脅性質等結論也越准確,用戶對其依賴的程度也會越高,產生的質疑也會越少。久而久之,用戶將對預警情報深信不疑,並習慣於根據預警情報作出決策。戰場情報預警是根據零碎的、片面的、表象的警兆作出的預測,信息獲取的有限性、警兆識別的敏銳性、作戰雙方的對抗性等因素決定了戰場情報預警的可靠性再高,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客觀反映警情。但由於用戶已經習慣於戰場情報預警的高可靠性,即使預警情報出現偏差,也可能深信不疑,並根據預警情報作出反應,進而造成預警失誤。戰場情報預警的高可靠性是一件好事情,但一旦預警情報發生偏差,也更容易造成預警失誤,又轉化成了一種不利因素。因此,在不斷提高戰場情報預警可靠性的同時,應對其不利因素有所認識、有所警覺,辯証、客觀地認識戰場情報預警的可靠性,對預警失誤保持警惕,理性對待預警結論,避免因迷信戰場情報預警的高可靠性而導致預警失誤。

  悖論二:戰場預警的靈敏度越高,漏警率越低,也越容易增加虛警率。

  靈敏度指戰場預警情報對警情的敏感程度。在戰場上,警情通過警兆來表征自身,預警則是通過識別警兆來得出警情。隨著警情的發生和發展,警兆也有一個產生並經歷由少到多、由細微到顯著的發展過程。戰場情報預警靈敏度的高低,取決於得出警情所依賴警兆的多少和顯著程度,戰場情報預警的靈敏度越高,得出警情所依賴警兆的數量越少、顯著程度越低,對警兆的反映越敏銳,漏警率也越低。但作戰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存在著大量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現象,在警兆單一、表征尚不充分,或警兆輕微、表征尚不顯著的情況下,必將因警兆的不足導致警情依據的缺乏,所得警情的准確性、確定性大大下降,容易導致警情與客觀事實的偏離,造成虛警。因此,提高戰場情報預警的靈敏度,應辯証認識漏警與虛警的關系,恰當把握警兆的質和量,根據威脅發生的速度和應對威脅所需的時間,捕捉盡可能多的警兆,在表征可能充分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得出警情,避免因追求高靈敏度而導致的虛警率增加,進而造成“狼來了”的不良效應。

  悖論三:戰場預警所提供的時間越長,越利於從容應對,也越容易導致應對失誤。

  戰場預警所提供的時間指從接收警情到威脅發生之間的時間間隔。從理論上講,這一時間間隔越長,越有利於用戶從容作出決策、有針對性地採取行動,應對的效果也應該更好。但在現實中,預警所提供的時間過長,也會增加應對失誤的概率。一方面,預警時間長,給己方提供了充裕的准備時間,也給對方預留了改變行動的機會,包括因己方准備情況被對方知悉而使對方改變行動,進而造成原先的預警與對方改變后的行動不符,直接導致應對行動的失當﹔另一方面,預警時間過長,警兆的顯露難免不夠充分,使預警的准確率下降,也可能造成預警失誤,進而導致應對失當。因此,戰場情報預警所提供的時間並非越長越好,而應以己方來得及做出反應為標准,恰到好處,適當提前。解決這一矛盾,在合理控制預警時間的基礎上,還有必要實施連續不間斷的戰場預警,動態捕捉警兆,快速分析警情,根據對方行動的變化發出新的告警,使戰場情報預警與對方行動變化而產生的新威脅相吻合﹔同時,預警情報用戶應隱蔽採取對策,避免被對方察覺,削弱對方改變行動的驅動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預警時間過長而導致的應對失誤。(姚春青)

(責編:羋金、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