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警惕“精確作戰”的雙刃劍效應

2018年09月27日08:3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近年來世界上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精確作戰”正逐步成為信息化戰爭的顯著特征之一。然而,從最新的戰爭實踐與研究成果來看,“精確作戰”理念的背后,實際上也可能暗藏著更深層次的行動風險和戰略風險,甚至會將作戰力量建設與運用引入歧途,不能不引起警思。

  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美國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對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發動進攻。聯軍依靠其精心打造的情報支持,運用精確制導武器系統,對“伊斯蘭國”實施精確打擊。聯軍使用的火力精度遠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伊拉克安全部隊在聯軍精確火力掩護下,通過機動行動佔領陣地,最終擊敗了“伊斯蘭國”。在為期10個月的戰事中,面對一個隱藏在城市之中、蓄意頑抗到底的對手,美國及其盟國的精確武器精確地將這座城市的建筑一次次夷為平地。從聯軍角度看,聯軍打擊目標與其宣稱的作戰初衷基本吻合,對目標的“精確作戰”達到了預期效果。例如當時美國的一些網站甚至美國陸軍經驗教訓中心的摩蘇爾研究小組,都以最快的反應速度贊揚了摩蘇爾精確作戰行動,說它“實現了按比例實施攻擊、針對性分配火力、降低了平民傷亡和附帶損害”。

  但如果說“精確作戰”是一種成功的作戰理念,那麼同樣在摩蘇爾,即使有美軍精心挑選的“明星將軍”團隊,“精確作戰”也並不理想:一是“伊斯蘭國”組織充分利用城市地利,加大隱蔽與偽裝,使得聯軍利用“精確作戰”減少傷亡的設想很大程度上落空。二是聯軍首輪“精確作戰”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隨后又多次進行打擊,實質增加了附帶損害和平民傷亡。也就是說,聯軍“精確作戰”客觀上並不能徹底消滅對方的威脅力量,卻導致威脅目標從一處設施轉移到另一處設施,引發一輪接一輪的“精確作戰”,導致一連串的無辜平民死亡、一系列的基礎設施、醫療機構、文物古跡和難民營遭到破壞。

  所以,“精確作戰”理念也並非像美軍吹噓的那樣完美,它是一把雙刃劍。摩蘇爾之戰不是唯一証明,拉馬迪之戰、馬拉維戰役,每一場戰役都存有與“精確作戰”最初理念相悖的証明。事實上,摩蘇爾戰役說明使用精確武器裝備並不能消解戰爭負面影響,減少附帶損害或平民傷亡。正如美軍一位高官曾指出的那樣:“有一些錯誤的作戰理念導致了當代戰爭的災難性后果”,這些錯誤理念堪稱“危險的謬論”,因為它“會導致美軍重蹈覆轍,聯合作戰力量戰備不足、無法應對未來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精確作戰”理念就是其中之一。

  或許可以說,戰爭是復雜系統之間的對抗,有些從特殊情況下得出的作戰理念往往並不具有普遍性。“精確作戰”理念適用於有些類型的戰爭,但並不適用於所有戰爭現象。一方面,要認識“精確作戰”的矛盾之處,特別是其作戰代價是否低廉?因為有時“精確作戰”就像捅了馬蜂窩,打擊那些四處逃竄的敵人往往付出的代價更大。“精確作戰”應與其他作戰方式方法緊密配合,不可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導致顧此失彼。另一方面,要重視聯合作戰能力平衡建設。精確打擊能力是一種重要的作戰能力,但不能片面追求“火力主戰”“火力中心戰”等,而忽視機動能力、傳統攻城略地等的能力建設,隻有促進聯合作戰能力均衡發展,才能有效應對“全頻譜”沖突與威脅。(謝蕾)

(責編:羋金、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