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紅色光芒照亮精神星空

——黨的十九大以來全軍打造強軍文化、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聞思錄

2018年10月20日07:1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201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69歲華誕。清晨,嘹亮的軍號響徹座座軍營。

此前,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發布消息,我軍司號制度恢復和完善工作全面展開:2018年10月1日起,按現行規定全軍恢復播放作息號﹔2019年8月1日起,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消息發布后,軍內外反響強烈。有人說:“軍號聲聲,讓號令意識有了‘活的載體’,讓紅色基因重新流光溢彩。”

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構筑起特殊的紐帶和橋梁,讓人們得以跨越歷史長河,情不自禁地回看來時的足跡,深情仰望那矗立在歲月深處的豐碑。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一年間,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伴隨“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的全面鋪開,官兵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凝結紅色記憶的強軍文化形態,散發出更加燦爛的時代華彩。它們如同永不熄滅的紅色火種,點燃熊熊烈焰,照亮官兵的精神星空,更讓一種奮進力量奔涌在強軍興軍的大潮裡。

文化傳承著眼長遠

正如文化的形成、文化精神的鑄就,必須經過時間的鋪墊和洗練,文化基因的賡續,同樣不是朝夕之功。

紅色基因是強軍文化的核心要素。傳承紅色基因,是打造強軍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時應該看到,傳承紅色基因不應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而是一項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必須立足長遠、多措並舉,才能真正讓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化作官兵人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文化的力量在強軍興軍實踐中得到充分彰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強軍隊黨的建設,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推進軍人榮譽體系建設,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

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就像指路的明燈和沖鋒的號令,極大地推動了全軍打造強軍文化的步伐。在原有基礎上,各級把大力傳承紅色基因,作為新時代政治建軍的戰略任務和基礎工程,放在了部隊建設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與此相關的智慧和力量也被進一步調動起來。

今年6月,中央軍委印發《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這是一份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在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說,這份文件的出台使得全軍傳承紅色基因的工作更加系統、更加具體、更加規范、更加具有持久性,必將對人民軍隊的強軍文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遵照《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很多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的具體辦法。從各部隊的舉措看,各級並不是將傳承紅色基因當做一時性的工作,而是立足長遠,力爭讓紅色基因真正在官兵的精神世界裡生根開花﹔有的單位注重把傳承紅色基因與聚力備戰打仗結合起來,讓強軍文化的影響力在強軍實踐的大舞台上充分彰顯出來﹔很多單位注重發揮駐地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利用本單位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凝聚的厚重軍史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平台。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編制調整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少新組建的基層部隊通過一系列有效途徑,把老部隊的優良傳統保留下來、傳承下去,確保紅色基因不遺失、不斷線。

所有這些舉措,都力圖使收藏在紀念館裡的文物、陳列在紅色土地上的舊址、書寫在教材裡的文字等不同形式的強軍文化形態生動起來,讓我黨我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經典戰例、英雄故事變得更加有溫度,使紅色基因所蘊含的力量更加真切地投射到官兵的心靈世界。

正如恩格斯所說:“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就造成一個新的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已經成為過去一年中最重要、最鮮明、最寬廣的文化潮流,奔騰在軍營的廣闊天地裡。

崢嶸歲月觸及靈魂

無論我們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文化的力量在於,它能讓處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生活空間的人實現心靈上的連通,共享生命的體驗,進而讓一種精神得以不斷延伸。

巍巍井岡,林路密布。其中有一條小路最為知名,那就是黃洋界下的“挑糧小道”。當年的紅軍將士或許不曾想到,在革命勝利后,有一所軍校的青年學子會在50多年間,接續來到這裡尋訪他們的足跡、體味他們的艱辛。這所軍校就是陸軍步兵學院。目前,到紅色舊址開展現地教學活動,已經成為該院重要的辦學傳統和特色。學員們普遍反映,這種教學模式直指人心、觸及靈魂。

黨的十九大以來,類似的活動在全軍蓬勃展開。東部戰區海軍某支隊、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陸軍指揮學院、武警陝西總隊……在遍布全國的革命舊址、烈士陵園、戰爭紀念館等地,官兵利用新兵入伍、入黨入團、開展大項活動,以及重要節日、紀念日等時機,組織不同形式的紀念、瞻仰、教學和宣誓活動,邀請老紅軍、老戰士、戰爭親歷者等講述革命先輩的戰斗生活和崇高品質。

有歷史感的人們,永遠會對崢嶸歲月和崇高精神充滿敬畏,並能從中不斷汲取前行力量。在庄嚴肅穆的氛圍裡,什麼是信仰?什麼是犧牲?什麼是堅守?什麼是崇高?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愈加清晰﹔在駐足凝神的目光裡,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甘巴拉精神等人民軍隊90多年來在各個特定歷史階段凝鑄形成的精神財富,給官兵內心以深深觸動。

“文化是有靈魂的故鄉”。對於一支軍隊而言,那些曾經征戰之地,特別是那些曾付出巨大犧牲、浴火而生的地方,就如同其靈魂深處的故鄉。每當它的后繼者回到這裡,內心所激起的不僅是深深敬仰,更是前行路上堅定的方位感和穿越時空的力量源泉。

紅色經典點燃豪情

2017年12月,江蘇無錫,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原空政文工團歌劇《江姐》在這裡綻放異彩。這是歌劇《江姐》自1964年首演后的第1064場演出。劇場內外,《紅梅贊》的旋律久久回蕩,讓人思緒萬千。

文藝反映生活,更讓生活蘊藏的崇高與偉大以特有的方式走向人們的內心。回望人民軍隊90多年波瀾壯闊的征程,那一回回驚心動魄,那一次次以命相爭,還有那一個個生動鮮活的青春面孔,而今都以文化的方式得到了再生,活躍在人民軍隊的文化生命當中。在這一過程中,軍事文藝功不可沒。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一大批來自我軍文化戰線的官兵表示,“十九大報告,讓我聽到了催征的戰鼓,讓我看到了金色的霞光”“我們有幸趕上了一個風雲際會、放飛夢想的年代,讓我們吹響嘹亮的進軍號角,書寫新時代壯麗華章”“爭做堅定文化自信的排頭兵”……這些洋溢著真誠的熱烈話語,讓人們看到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其中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在文藝戰士心中激起的強烈共鳴。此后,在各級展開的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過程中,很多文藝戰士及時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創作當中,並通過文藝輕騎兵的方式把一大批生動體現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精彩文藝節目送到官兵身邊。這其中,就包括很多經久流傳的紅色文藝經典。

紅色文藝經典攜帶著個性鮮明的紅色基因,生動詮釋著強軍文化精神,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不管何時何地,每一次與它相逢,它總是能讓人迅速進入到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不由得心潮涌動,從心底生發起超越現實的深度思考和精神力量。今天,當《唱支山歌給黨聽》《說打就打》《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等歌曲在年輕戰士中傳唱的時候,你會發現,盡管時代發展了,裝備先進了,條件改善了,但他們內心擁有著與革命前輩一樣的熱血豪邁。

特別是去年11月21日,習主席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在全軍文藝戰線激起強烈反響。各級組織的“文藝輕騎兵”與官兵戰備訓練生活貼得更近,在傳承紅色基因的文化征途上,彰顯出更加鮮明的價值。在演訓一線、高原海島、邊關哨所、大漠戈壁……伴隨他們的足跡,塵封的記憶一次次被喚醒,在艱難歲月中孕育的革命豪情一次次被點燃。跨越時空的情感與靈魂碰撞,激起的是文化自信,找到的是文化之根,更讓一支軍隊的文化血脈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有溫度的融通。

英雄血脈持續延伸

2017年12月13日,習主席專程赴第71集團軍某旅王杰生前所在連視察,勉勵大家要學習踐行“兩不怕”精神,加強戰斗精神培育和戰斗作風訓練,傳承好紅色血脈,做新時代王杰式的好戰士。

今年9月,經中央軍委批准,“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林俊德、“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增加為全軍挂像英模。他們和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一起構成我軍的10位挂像英模。

“革命事業是英雄的事業,人民軍隊是英雄的軍隊。”10位挂像英模是人民軍隊英雄品格的集中體現。90多年來,人民軍隊涌現出燦若繁星的英雄方陣。他們是紅色基因的亮麗名片,在官兵心中有著深刻影響力和文化生命力。

黨的十九大以來,結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學習英雄事跡、感悟英雄精神、爭做英雄傳人始終是官兵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與此相關的活動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融入到官兵日常生活,進一步向練兵備戰聚焦。

今年初,在第78集團軍某旅“新時代董存瑞傳人”頒獎典禮上,《代代高呼董存瑞》的歌聲就像出征的號角,讓人熱血沸騰。在這裡,每逢大項任務前,官兵都會在董存瑞雕像前開展宣誓動員活動。“爭做董存瑞式鋼鐵戰士”訓練龍虎榜,“存瑞杯”軍事專業大比武,“存瑞獎牌”“存瑞快報”……部隊充滿了與董存瑞精神有關的濃厚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當好董存瑞傳人”的價值觀念在官兵中間深深扎根,一大批訓練尖子脫穎而出。

英雄連隊英雄的兵。一年來,在黃繼光、邱少雲、雷鋒、王杰等眾多英雄人物生前所在部隊,在“硬骨頭六連”“南京路上好八連”“劉老庄連”“白刃格斗英雄連”等英雄連隊,英雄的精神、英雄的業績始終是官兵在新時代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實現夢想的重要激勵。每當點名,在英雄的名字后,那答“到”聲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時候﹔每當演訓場上,那生龍活虎的身影在英雄連隊旗幟下奮力拼搏的時候,人們都深切感受到,英雄雖已遠去,但他們的精神已經積澱成為一支部隊的集體性格和文化品格,並不斷被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在后繼者身上傳承,在戰旗上散發出勝戰的光芒。強軍路上,英雄血脈在不斷延伸,“紅色家譜”在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2018年10月1日上午,第79集團軍某合成旅升旗儀式結束后,該旅二營“鋼鐵連隊”官兵再次來到連史館,聚集在一把古銅色的軍號前。這是連隊司號員、戰斗英雄鄭起使用過的軍號復制品。凝視軍號,官兵眼前仿佛呈現出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在抗美援朝激戰釜谷裡的戰斗中,在連隊戰至僅剩7人的情況下,面對敵人第7次進攻,身負重傷、19歲的鄭起用足最后一絲力氣,躍出戰壕,吹響了軍號。沒想到,敵人竟被軍號聲嚇得掉頭逃竄。當年那把軍號,如今已作為一級文物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熟悉的軍號,不變的軍魂。回望我軍走過的90多年的歲月,那些在戰火硝煙中用鮮血和生命凝鑄的紅色基因,構成了強軍文化的厚重底色,更是人民軍隊英雄輩出、在艱難困苦和生死考驗中巍然屹立的根本原因。對新時代的革命軍人來說,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既是應有的文化自覺、必須承擔的文化使命,更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實現夢想的重要保証。

今天,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大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的熱潮中,我們堅信,當紅色光芒照亮新時代革命軍人的精神星空,當紅色基因真正融入官兵血脈,源自歷史深處的偉力必將讓人民軍隊在新時代不斷鑄就新的輝煌。

(責編:黃子娟、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