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建起后勤史館並堅持講解的徐文濤——

“把歷史講進群眾心坎裡”(最美退役軍人)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018年12月03日06: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徐文濤在為小學生講解。
  高 磊攝

  開欄的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脫下軍裝、離開軍營,許多退役軍人依然在不同崗位上接續奉獻、發光發熱,為社會帶來正能量。為促進社會形成尊崇、關愛退役軍人的良好風尚,弘揚退役軍人永葆本色、奮發圖強的模范精神,激發廣大退役軍人的自豪感、榮譽感、責任感,今日起,本報推出“最美退役軍人”專欄,講述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的故事。

  

  徐文濤,一位年過花甲的退役大校,現為原沈陽軍區后勤史館館長。

  全國大大小小的歷史博物館少說也有數千家,而戰區級的后勤史館迄今為止隻有一家,正是徐文濤擔任館長的原沈陽軍區后勤史館。2004年,組織將原聯勤部機關食堂3500平方米場地的鑰匙交到了徐文濤手中。隨后,徐文濤主動辭去后勤二分部副部長職務,毅然負擔起籌建后勤史館的重任。別人說他“傻”,但徐文濤不以為然:“我們的軍隊不是一步就走到今天的,丟掉歷史,就丟掉了魂。建史館,我覺得值!”

  當時,一沒有展廳,二沒有文物,三沒有資料,四沒有經驗,后勤史館的起步階段如同白手起家。從零開始,徐文濤白天走訪老干部、調查研究、搜集文物,夜間讀書思考、撰寫布展大綱。一個人既當館長又當編輯,既是設計師、工程師,又是文物征集員。兩年間,從制作展板到安裝燈箱,從構思解說詞到打掃衛生,徐文濤都是自己動手。牆上展出的那一句話標題,三五句提要,或百八十字的簡介,都是徐文濤從2000多萬字的史料中一點點篩出來的。

  從建史館起,為了研究、梳理歷史人物和事件,徐文濤把工作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全年無休。僅用一年半時間,徐文濤克服了建館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如燕子銜泥般將原來廢棄的食堂改建成了擁有兩個綜合展廳、6個專業展館、2000多幅歷史圖片、500多件珍貴文物的史館。

  “寧講萬言史,不冷一人心”是徐文濤的座右銘。自2006年開館以來,后勤史館共接待了1500余場次參觀、20余萬觀眾,徐文濤堅持每場親自擔任解說,“我要把大道理講成實道理,把歷史講進群眾心坎裡。”史館入口處有一本記錄參觀人員的筆記,自開館以來,從上百人團體到單人游客,徐文濤“零拒絕”。平均每場兩個多小時的講解,聽者站得腰酸背痛,徐文濤卻始終精神飽滿。

  今年“七一”前后,徐文濤因勞累突發前列腺炎,多次發生尿瀦留,需要住院治療。徐文濤對提前約好的講解從不缺席,更不甘心讓后勤史館在“七一”前后休館。於是他就帶著尿袋,忍著劇痛講解。前來參觀的部隊官兵、地方領導和廣大群眾對史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被群眾譽為全國數千個博物館中年齡最大、級別最高、最有魅力的講解員。

  退役上校高建明受徐文濤感染,義務來史館做副館長,曾任原沈陽軍區司令部情報處長的他,對徐文濤的講解心生嘆服:“歷史故事很多人都能講出來,但真正像老徐那樣講得入腦入心,確實不容易。”

  2015年,因為軍隊體制改革,原沈陽軍區聯勤部撤銷,后勤史館沒了編制,也沒了經費保障,徐文濤卻未因此“歇腳”。他常走出史館,到黨政機關、大專院校講課。每一次都有針對性地編寫教案,電子課件和輔助資料存儲了幾十個G。面對不同聽眾群體,他准備不同的講解詞﹔根據形勢任務變化,他不斷更新史館內容,今年又新建了雷鋒館、軍服館、衛勤館。

  新兵入營、老兵退役及一些相關的紀念日,都是徐文濤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他迸發激情的日子。許多新入伍的大學生軍官和新戰士,都在參觀后轉變了思想觀念,決心在后勤部隊建功立業。“讓青少年學生一跨進史館,就更珍惜幸福生活、決心報效祖國﹔讓戰士一跨進史館,就立志愛崗敬業、獻身國防﹔讓老同志一跨進史館,就能重燃青春激情。”徐文濤說。

  豐富翔實的史料,身體力行的講解,讓后勤史館影響力越來越大。該史館先后被命名為沈陽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徐文濤也先后獲得感動沈陽十大人物、遼寧省道德模范等榮譽。“作為黨員,奉獻沒有止境。退休不能退步,沒有職務還有責任。”徐文濤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03日 06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