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肩扛手抬到機械化作業,從定點架通到全域機動、多點架通……改革開放以來,我軍舟橋部隊戰斗力建設發生了一系列可喜變化——
“變形金剛”助力雄師過大江

“跨越長江-2018”工程保障檢驗性演習中,重型裝備依次通過浮橋。方遠超攝
“俗話說,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咱們舟橋兵就是負責遇水搭橋的。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橋’的模樣幾度改變……”11月下旬,中部戰區陸軍某舟橋旅專門組織了一次裝備展示,讓官兵和家屬從裝備的更新換代中感受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后,這個旅陸續列裝了新型舟橋裝備,淘汰的舊裝備尚待交接。望著眼前的新、舊舟橋裝備,當了22年舟橋兵的二級軍士長靳浩雷,不禁感慨萬千:“肩扛百斤橋板,喊著號子沖鋒的訓練場景一去不復返了!”
時間回溯到1980年,雖然解放戰爭中“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闊一幕已經遠去了30余年,但長江天塹依然是一個嚴峻的考題——倘若還不能按軍事行動需求架設浮橋,當戰爭到來時,一舟一楫擺渡千軍萬馬的歷史仍將重演。中央軍委按照“能獨立架通長江浮橋,並能南北機動”的戰斗力標准,著手組建能夠跨越長江的舟橋部隊。這個舟橋旅伴隨著我軍全域機動的軍事需求應運而生。
1998年,入伍僅兩年的靳浩雷參加了九八抗洪。他清楚地記得,那時候的舟橋裝備特別笨重,抗洪時壓根兒用不上,隻能依靠人力扛沙袋、堵決口。
近些年,同樣是參加抗洪搶險任務,靳浩雷感覺“輕鬆”了許多——新裝備大量採用電控、液壓部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戰士們親切地稱新裝備為“變形金剛”,它能將大量的砂石、沙袋直接通過水路運送至決口處,還能迅速架起一座通往受災區域的浮橋,使救援效率大大提高。
新裝備的列裝,不僅讓抗洪搶險更高效,而且讓練兵場有了新風貌。
在過去,烈日暴晒、泥水裡摸爬滾打的戰士們,每次架橋訓練都要承擔令人驚嘆的負荷:一個班的戰士要把重達1噸多的器材抬起來分解、連接28次﹔一名戰士要扛著79公斤重的橋板在50米的距離上來回40趟……“哪像現在,裝備配有信號操控設備,摁一下按鈕就能實現自動變換。”靳浩雷告訴記者。
“優化力量結構和部隊編成,加快實現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轉變,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2015年12月31日,習主席向陸軍部隊授予軍旗並致訓詞。作為陸軍全域作戰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環,舟橋部隊邁入了戰斗力加速提升的新征程。
2016年,該旅轉隸至中部戰區陸軍。當年8月29日,“長江-2016”渡江工程保障實兵演習在長江某水域展開。在官兵齊心協力配合下,不到半小時,由新、舊舟橋裝備組成的千余米鋼鐵浮橋橫跨長江,天塹由此變通途。
從那一年開始,這個旅將架通長江主航道作為常態化訓練內容,而且選擇的架橋地點一次比一次更遠、更險、更難。
今年9月,“跨越長江-2018”工程保障檢驗性演習如期展開。該旅運用新裝備在生疏地域開設混合渡場,保障重裝合成部隊快速通過長江。陸軍組織重裝合成部隊整建制跨越長江,全面檢驗舟橋部隊動散條件下遂行渡江工程保障任務能力。
這一仗不尋常。該旅在陌生的水域、地域練兵,遇到諸如江底沉積物多不便於錨定、碼頭朝向變化不具備開設渡場條件等挑戰。然而,他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成功跨越了生疏地域考驗這道難關。
從事舟橋研制工作近30年的陸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周自文,現場觀摩演習后欣喜地說:“長江是世界級的特大江河,重裝合成部隊是陸軍渡江要求較高的部隊。這座浮橋經受住了通載檢驗,說明這支舟橋部隊在任務江段‘常態架通、多點搶通、多方式保通’的能力初步形成,意味著陸軍全域作戰能力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周 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