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武警濟南支隊排長王成龍:閃光的軍旅青春

12月4日,初冬的濟南,陰雨后放晴。蓮花山殯儀館,一隊武警戰士,護送烈士王成龍的骨灰踏上回鄉路。骨灰盒上覆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路旁自發送行的人們眼含熱淚,望著英雄回家的路,思緒不由得回到那個難以忘懷的凌晨。
9月12日凌晨4點,武警山東總隊第三季度“魔鬼周”極限訓練開始25公裡行軍課目,作為濟南支隊值班員,王成龍(見上圖,資料照片)選擇走在隊伍后側。行軍到鄒城市大束鎮水河村,一輛嚴重超載的重型自卸貨車突然從隊伍后側行駛過來,連續超越4輛保障車輛后,突然向右變道,沖向隊伍。王成龍大喊“散開”,迅速推開身邊的戰士曲鴻健,自己卻躲閃不及,被貨車卷入右前輪下,被推行5米,造成右側多發肋骨骨折、胸椎多發突骨骨折、多處臟器破裂。最終經醫院搶救無效,王成龍英勇犧牲,將23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練兵備戰的演兵場上。
追悼儀式上,戰友曲鴻健泣不成聲:“若不是小隊長,犧牲的可能就是我了,他平時就很重情義,在生死關頭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王成龍生長在沂蒙山腹地的山東莒南,2017年6月,他以全學員旅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武警工程大學,並榮立三等功。軍校5年,王成龍寫下109篇近4萬字日記,字裡行間記錄著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我不怕基層的千難萬險,能相信自己去克服的人都走得很遠,自強者打不倒,自卑者扶不起。”……同學田宇航回憶:“他訓練非常刻苦,骨子裡有種不服輸的勁兒,什麼不行就加班加點地練,別人練一小時,他能練上兩小時。”
優秀、勤奮、實在、純粹。談起王成龍,這是戰友們用的最多的詞。“對待戰友,他是最實在的﹔給大家指點迷津,他是最直言不諱的﹔關心戰友,他是最積極主動的”。與王成龍曾是同學又是6年戰友的謝金洋說,“他的性格決定了危險來臨,他會這麼做,在最關鍵的時候,燃燒自己,照亮世界。”教員汪晶晶記得,每節課前王成龍都會細心地在講台上放一壺開水,每次課上都積極回答問題,遇有調皮的學員惹自己生氣了,王成龍都會站出來道歉,那誠懇的態度仿佛是他犯了錯……“他從骨子裡透著善良。我想,再有100次這樣的危險出現在他面前,他仍會把生的機會留給別人。”汪晶晶說。
工作時間不長,但王成龍兢兢業業,事事處處為戰士著想。他與戰士們逐一談心,針對每個戰士的體能短板,“私人定制”訓練套餐,耐心講解訓練要領。“訓練場上他很嚴格,生活裡他比誰都心細。”“平時我們有什麼心事都願意跟他說。”戰士們紛紛說。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個人的榮譽得失,於國家於民族而言,輕於鴻毛,這就是信仰吧,這就是共產黨人的信仰吧!”這是王成龍對生命的理解,也是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
王成龍壯烈犧牲后,他被武警山東總隊追授為革命烈士,並追記一等功。戰友們來到他的家鄉看望他父母,穿過一條彎曲的鄉村小路,走進屋內,光線昏暗,家具陳舊,幾乎沒有什麼裝飾。牆上挂滿了王成龍的獎狀和三等功喜報,正中間是一張放大的全家福,照片中的王成龍身著軍裝,帥氣陽光。王成龍的父親在青島一家造船廠打工,5歲的小兒子也跟他的哥哥王成龍一樣,特別喜歡軍裝。“等他大了,要是也想當兵,我還不攔著。”王成龍的父親淚水奪眶而出。“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沒有豪言壯語,偉大的沂蒙精神穿越時空,在新時代繪就了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贊歌。(劉成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