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從霓虹哨兵到特戰尖兵——“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轉型之路

2020年08月04日09:5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霓虹哨兵到特戰尖兵

“南京路上好八連”從霓虹哨兵轉型為特戰尖兵。

“南京路上好八連”官兵傘降著陸。

“南京路上好八連”官兵海訓時進行沙灘格斗。胡雪峰 攝

營房還是那座營房,八連卻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海面風高浪急,潛泳500米后,周小龍浮出水面。

他對自己這次考核的表現還算滿意——出水點與目標點誤差8米,定向潛水課目成績良好。

從某警衛偵察分隊調入“南京路上好八連”3年多后,士兵周小龍與八連一起開啟了轉型之路。

與一些南下北上、千裡移防的單位相比,八連的改革轉型似乎沒有那麼轟轟烈烈。

2017年4月25日,時任連長李旭帶著全連官兵擺開四面威風鑼鼓,迎接改革后融入的新鮮血液——周小龍等14名從外單位調入八連的新戰友。

李旭把新戰友迎入營房,熱情地幫他們整理完床鋪后,八連轉型的第一步——“合編”,就算完成了。

安頓完新戰友,李旭怔怔地看著連旗上熟悉的“摩步八連”換成了陌生的“特戰八連”,恍惚間感覺自己也成了連隊的一名新人。營房上“南京路上好八連”7個燙金大字,提醒著李旭,這依然是自己成長了10年的連隊。

八連有每天晚點名背誦《八連頌》的傳統。那晚,口令下達后,新來的戰友面面相覷,手足無措。個別有心人在點名前向八連士兵請教了連訓,背誦起來也吞吞吐吐。

講評當天工作時,李旭看著底下戰友迷茫的眼神,隱約感到“肩上的擔子輕不了”。

很快,一次官兵思想調查証實了他的感受:不到六成的人認為自己能很快適應特戰崗位,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認為連隊的老傳統與新任務不相適應。

調查問卷上這些數據,展現了一個相當嚴峻的形勢。

“拒腐蝕、永不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八連的三大優良傳統。這些崇高的精神品格,曾使八連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坐標。

如今,一些官兵覺得,這些傳統與當前聚力特戰轉型的新形勢有些格格不入。

第一個被傳統“撞了一下腰”的,是少數民族士兵吉木呲呷。為了傳承艱苦奮斗精神,八連在洗漱間設置了一個節水桶,官兵洗漱后的水倒入節水桶中,沖廁所時再重復使用。

剛調入八連,性格大大咧咧的吉木呲呷沒有在意,多次把洗漱水直接倒進水池。一次晚點名,他被重點批評。

“在老連隊,這根本不算個事。沒想到,在八連卻被‘上綱上線’,一點情面也不留。”吉木呲呷有些想不通。在他看來,軍人把訓練搞好就行了,八連堅持的這些東西總感覺“有點虛”。幾次摩擦之后,吉木呲呷甚至向上級申請調離八連。

無獨有偶,新調入的士兵杜尚斌對每月兩次上南京路為民服務也頗有微詞:“上海老百姓生活水平那麼高,免費的理發、補鞋服務對他們幫助能有多大?我們特種兵平時訓練任務那麼重,每月還要去為民服務,意義何在?”

這些現象,讓李旭深刻認識到:“合編”隻需要一紙命令,合心合力卻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八連黨支部很快召開“諸葛亮會”,研究解決新轉入官兵的融合問題。幾名支部委員都談到,自己真正對八連產生歸屬感,就是第一次在南京路上為民服務時。“直面那種純粹的軍民魚水情,沒有人會不動容。”李旭說。

不久后的一個清晨,吉木呲呷、杜尚斌等人登上了去南京路為民服務的車。

來到服務點,看到早已等候在那裡排成長隊的老百姓,杜尚斌的內心忍不住開始翻涌。一位頭發花白的老爺爺說:“雖然我來的路費比理發的錢還多,但能見到你們八連的兵,我就覺得值。”

更讓杜尚斌吃驚的是,每次八連為民服務,老人都要坐一個多小時車趕到南京路,一來就是幾十年。

“當兵那麼久,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了軍人在人民群眾心中的榮光。作為一名八連的兵,我的歸屬感從來沒有那麼強烈!”杜尚斌說。

在回來的車上,這些剛來上海不久的士兵無心欣賞繁華景色,低著頭沉默不語。吉木呲呷湊到李旭身邊悄聲說:“我再也不想離開八連了。”

破冰已經開始。他們趁熱打鐵,組織“優良傳統怎麼看,特戰轉型怎麼辦”大討論。

全連得到3點共識:艱苦奮斗,從生活上“吃苦”向訓練上“刻苦”延伸﹔拒腐防變,重點防止不良價值觀對奮斗精神的腐蝕﹔為人民服務,不僅是為老百姓提供方便,更是對革命軍人價值觀的塑造。

吉木呲呷在訓練生活中勁頭十足,后來成為八連第一個參與國際軍事交流的士兵。如今,他參加某次國際特種兵聯演的照片,就挂在連史館的牆上。

站在轉型的起跑線上,曾經的“光環”變成了現在的“包袱”

八連士兵尤軼凡的轉型記憶,是從一次“屈辱”開始的。

那次,他代表連隊到院校參加特戰骨干集訓。格斗課目第一課,教員就讓學員上擂台實戰。見隊員們興致不高,他便極力用語言“刺激”他們來挑戰自己。

“什麼難聽的話我都能忍,但他說八連不行,我就不答應!”尤軼凡跳上了擂台。因為沒有經過格斗訓練,他不一會兒就被教員揍得鼻青臉腫。

當時,已經“殺紅了眼”的尤軼凡像一頭發狂的公牛,冒著雨點般的拳頭向教員瘋狂進攻,直到裁判把他拉開。

就在尤軼凡挨拳頭時,八連官兵也遭遇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屈辱”:旅組建后首次建制連訓練普考,八連與兄弟單位同台打擂,僅僅獲得第9名,處於全旅中等水平。

轉型時間最短、跨度最大,中等的成績對於普通連隊來說情有可原,但對八連來說,卻無異於一場“地震”。八連官兵向來把“亞軍就是失敗”挂在嘴邊。

曾經的“光環”變成了現在的“包袱”。一時間領導的批評、兄弟單位的冷眼,裹挾著八連官兵的“憋屈和不甘”席卷而來,壓得人喘不過氣。

擺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大堆現實難題:訓練上缺場地、缺器材、缺教員,傘降、潛水等課目要從零開始。

一些原本技術精湛的老骨干,一夜之間成了特戰專業的“小學生”。在李旭的記憶裡,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日子。

連隊黨支部立即召開訓練形勢分析會,梳理訓練中存在的短板弱項。那段時間,全連每天早起1個小時練長跑,晚睡1個小時練力量。有的官兵甚至每天自主加練超過3個小時,直到連隊逼著他停下來。

干部骨干每人負責一個特戰課目的示范教學。他們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資料,請教了所有能聯系到的專家教員。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隻等一個適當的機會釋放。

“因為有憾,所以埋頭苦干﹔因為有夢,所以風雨兼程。”接到參加陸軍“特戰奇兵”考核比武的任務后,八連鄭重地挂上了這條橫幅。

橫幅背后,是八連對奪回尊嚴和榮譽的極度渴望。

備考爭分奪秒。考核標准是負重25公斤,他們就負重35公斤﹔考核規定復雜地形越野3公裡,他們就找最難的路跑8公裡﹔牽引橫越的要求是25米,他們最寬爬過60米……

除了睡覺,全連官兵身上的戰斗裝具一刻也沒有脫下來過。為了適應復雜條件,偵察員周小龍專挑蚊虫多的地方搞夜間潛伏,一趴就是8個小時。

一次天降大雨,周小龍用隨身攜帶的雨衣包裹住電台,自己淋了一晚上。任務結束后,他簡單沖了一下,又一頭扎進訓練場……

牽引橫越課目訓練時正值雨季,河流水位暴漲。時任小隊長薄佳旺帶頭跳進河裡,河水瞬間沒過他的頭頂。被戰友用繩子拉上岸,吐出嗆入的水后,他又跳下去。整整試了8次之后,薄佳旺終於在對岸架設好繩索。此時,河裡的水草和岸上的樹枝,已經把他身上剮出十幾道口子。

兩個多月裡,官兵們手掌和腳板磨爛了,胳膊和小腿又腫又脹。很多人暈了再跑,跑了又暈,吐了再沖,沖了又吐,但從沒有人退縮、猶豫。最苦最累的時候,所有人高喊著“八連必勝”咬牙堅持。

正式考核時,八連的小隊一路領先,勇奪戰區陸軍第一名。

站在70公斤格斗課目比武場上,八連士兵袁家平高高昂起了頭。這次“特戰奇兵”考核的擂台,就設在他的戰友尤軼凡被揍得鼻青臉腫的那所軍校。

這一次,八連人沒有給對手任何機會。袁家平一路過關斬將,拿下八連參加陸軍級別比賽的第一枚金牌。

在擂台上受到的“屈辱”,終於在擂台上洗刷殆盡。

走出大上海,“流動的星河”仍然閃耀光芒

新軍事訓練大綱規定,部隊每年野外駐訓時間不少於4個月。而八連所在部隊,每年駐訓的實際時間長達8個月。

曾經牢牢扎根的營區變成了“臨時落腳點”,一個個駐訓點反而成了“長久的家”。隨著調整改革不斷深入,八連官兵的日常發生了深刻變化。

為加快特戰骨干培養,八連超過四分之三的人被派到老牌特種部隊、院校和集訓隊加鋼淬火。留在連隊的人則在3個不同地域同時開展傘降、潛水、城市反恐等訓練。

點多面廣,成為八連建設新常態。指導員王鴻緒對這種新挑戰有著最直觀的感受——野外條件下,如何加強連隊建設﹔召開支委會,應到的委員都湊不齊怎麼辦﹔評功評獎,對長期在外學習集訓官兵情況該怎麼掌握……

轉型后,八連第一次野外駐訓就“麻煩”不斷。野外條件下,很多訓練場地需要臨時構設,而習慣營區訓練模式的八連,訓練器材都沒帶齊全,不得不臨時改變訓練計劃﹔有的官兵隻帶了兩套換洗衣物,遇上梅雨季節來不及晾干,隻能借別人的穿。

“表面上看,這些問題是准備工作不細致。實際上,還是以前當‘城市兵’的思想沒有轉過來。”熟讀連史的王鴻緒記得,陳毅元帥曾告誡進駐上海的官兵,野戰軍在別處打仗要野,可進了上海不能野。

如今,再次回歸“野戰軍”系統后,八連必須重新“野”起來!

“思想好,能分析。”毛澤東在《八連頌》中贊揚的八連品格,如今在野外發揮了強大的生命力。他們每月評選“建言獻策之星”,讓官兵更主動地參與到連隊建設中來。哨位如何構設、訓練怎麼組織、伙食如何調劑……在這些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上,官兵踴躍建言。

時任小隊長郭家林負責駐訓時戰備工作規范。小到背囊內的物資如何分層放置,大到戰備出動路線怎麼規劃,他帶著4名黨員骨干一遍遍研究檢驗。最終,八連戰備出動時間比剛駐訓時快了許多。

那次,八連派兩名士兵去院校學習潛水。一次階段考核,士兵邵金偉成績不好,另一名士兵認為他給連隊抹了黑。

邵金偉覺得有點委屈:自己學習已經夠努力了,怎麼能因為一次沒考好,就被全盤否定?

兩人因此大吵一架。收到學校情況通報后,指導員王鴻緒沒有念“緊箍咒”指責他們,而是鼓勵他們互相幫助。

八連官兵的表現得到上級和眾多兄弟單位的普遍認可。據統計,八連在外學習集訓人員,一半以上都獲得過“優秀學員”。選派到駐香港部隊和其他友鄰部隊的官兵,大多很快走上骨干崗位。

如同一位作家在書中稱贊的那樣,八連官兵是“一條流動的星河”,帶著八連精神流向祖國的各個角落。

今年4月下旬,八連千裡機動至某訓練場,展開年度低空傘降實跳訓練。

通過數據分析,導調組給出結論:八連出動時間迅速、處置情況靈活、計劃方案周密,綜合表現評定為“優秀”。

轉型為特種作戰分隊3年多來,八連的訓練水平大幅提升。轉型之路,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千錘百煉,八連官兵最有體會。

轉隸之初,首次按照特種作戰模式參與全旅訓練考核,八連成績平平。“早在授稱那年,連隊為了防驕破滿,就確立了揭短亮丑制度。”面對當時的轉型陣痛,指導員王鴻緒說:“八連絕不做榮譽守成者。”

支部第一時間召開訓練形勢分析會,梳理出20多項訓練短板。各支部委員採取“劃片定責”的方式,制訂時間表。那段時間,連長和指導員全下沉到特戰小隊,擔任小隊長,帶頭研究特戰訓練。八連發起集體沖鋒,每周組織一次考核,成績張榜公示。

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持續展開艱難探索。當時,八連的特戰崗位人才專業對口率不足10%,人才建設成為最緊迫的任務。

每次上級組織特戰集訓,八連官兵都爭著參加。被連隊選中參加集訓的骨干不負眾望,帶回一批又一批訓練教案和心得。

下士朱建平,是八連歷史上第一個完成800米高空傘降的勇士。3年前,他代表連隊到某旅參加傘降骨干集訓。

盛夏驕陽,朱建平訓練離機定型動作,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好幾次中暑清醒后,他又爬起來接著練﹔為了揣摩著陸定型動作要領,他每天從2米多的高台跳下100多次﹔過去一看書就頭疼的他,還啃下厚厚一本傘降教材,寫下3萬多字的學習筆記……

上天下海,八連官兵羽翼日益豐滿。2018年,即將滿服役期的四級軍士長彭勇,為了給連隊積累深潛經驗,冒著生命危險,成為全旅第一個下潛到深水區的士兵。

集訓結束后,彭勇把集訓心得交給連隊黨支部,作為留給八連的禮物。

為什麼八連官兵都那麼拼?八連連長吳興虎回答:“別人努力拼搏,我們必須努力拼命!八連人有個共識,如果轉型路上掉了隊,我們就是歷史的罪人。”

轉型路上,八連不斷蓄能。他們發動群眾性大討論,集思廣益梳理出《與實戰脫鉤的20種表現》,成為連隊練兵重要參考﹔狙擊訓練,他們設置平面長距、高點仰角等多維度射擊場地,摸索野外生存等多任務實戰演練﹔攀登訓練,他們摒棄一味求快的思想,以戰斗編組隱蔽接敵作為背景……

超常付出,換來加速躍升。八連在全旅率先實現了“百分百取得特戰等級、百分百完成傘降實跳、百分百完成萬米泅渡”的目標,奪得數十次比武桂冠,連續兩年榮立集體二等功。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