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爭技術最前沿:美軍力推馬賽克戰新理念,卻暴露阿喀琉斯之踵

2021年03月01日10:04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戰爭技術最前沿:美軍力推馬賽克戰新理念,卻暴露阿喀琉斯之踵

   馬賽克戰是美軍針對俄羅斯等國提出的新作戰概念,聚焦如何打贏未來戰爭。美軍聲稱,馬賽克戰是其探索應對“大國競爭”提出的作戰概念,旨在利用高新技術,將低成本、低復雜度的系統以多種方式組合成一個類似“馬賽克塊”的作戰體系。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尚未寫入作戰條令的美軍所謂馬賽克戰,已暴露出不少軟肋,並非如美軍宣稱的那樣。

   核心理念

   馬賽克戰,顧名思義是將復雜的作戰體系分解為數量更多、規模更小、功能更少、更易組合的作戰模塊,就像一塊塊裝上智能芯的馬賽克,可隨機組合、快速拼接,形成不斷變化的新圖像,即使有些模塊破損,也不會影響整體功能發揮。美軍馬賽克戰著眼於“大國競爭”的威脅與挑戰,試圖將各作戰要素打散,通過網絡將分散的“殺傷鏈”拓展成靈活機動的“殺傷網”,形成對競爭對手的多重作戰優勢。

   根據美軍馬賽克戰,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在於一個“快”字:比對手快、比對手的決策周期快、比對手決策周期的判斷環節快,因此判斷是關鍵。如何干擾對手判斷,延長其決策周期?方法是憑借馬賽克拼圖簡單靈活、任意組合、快速拼接等特點,將大量馬賽克碎片部署至廣闊戰場空間,並對其進行動態組合,形成復雜戰場態勢,讓對手無法判斷,陷入決策困境。

   美軍馬賽克戰的核心理念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綜合集成的復雜作戰體系拆分,形成簡單靈活的作戰組件,從“大而全”變成“小而散”,從一網聯三軍到動態組網,從網絡中心到去中心,從一條鏈(殺傷鏈)到一張網(殺傷網)再到一片雲(作戰雲)。美軍試圖通過動態組網,構建靈活機動、自主協同、按需集成、富有彈性的作戰體系,形成復雜戰場態勢,讓對手陷入戰爭迷霧。

   軟肋不少

   美軍認為,馬賽克戰將組建由先進傳感器、前線作戰人員和決策者組成的具有高度適應性的網絡,各節點可根據戰場情況和作戰需求,迅速自我聚合或分解,形成可以完成新作戰任務的組合。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馬賽克戰要求數據在所有作戰領域自由流動,各作戰單元實時共享。而實際情況是,美軍在這方面存在不少軟肋。

   一是數據標准尚未統一。美國防部、各軍種間甚至軍種內部數據標准不統一。數據標准繁多、格式多樣且缺少轉換系統,導致各作戰單元難以有效整合,在共享數據、相互聯通、動態組合時經常出現問題。美軍將領此前指出,除非建立數據結構的基礎框架,否則美軍將無法實現數據標准統一。

   二是數據數質量難以保証。美軍馬賽克戰依托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採用機器算法,機器算法需要迭代學習,學習需要大量優質數據。此類數據需至少滿足3個條件:數量充足、貼近實戰、不斷更新。然而,現實情況是,美軍很難獲取此類數據,遠不能滿足機器學習需求。此外,馬賽克戰涉及的數據來源復雜、種類繁多、難辨真偽、難以保鮮。而且機器算法是“暗箱”操作,對輸入的數據無法跟蹤溯源,算法結果可靠性難以保証。

   三是數據傳輸易受制約。分散的馬賽克碎片依靠無線傳輸相互聯通,但無線通信易受干擾破壞,導致數據傳輸受阻中斷。除人為干擾外,無線傳輸還易受地形、天氣等多種因素影響。此外,馬賽克碎片通過數據鏈編織成網,而美軍使用的數據鏈型號眾多、互不兼容且帶寬有限,在進行海量數據傳輸時,將面臨數據擁堵、鏈路癱瘓等問題。

   破解之道

   分析人士指出,針對美軍馬賽克戰上述3個軟肋,對手可以從3個方面進行破解。

   一是以數據欺騙戰迷其“神經”。俄羅斯等國可以通過挖掘數據陷阱等方式,誘導美軍機器算法學習錯誤數據,在此基礎上作出錯誤判斷、得出錯誤結論。當前數據深度偽造技術已能夠達到以假亂真效果。另外,“震網”病毒攻擊伊朗核設施,也是虛假數據進行欺騙的典型案例。

   二是以數據枯竭戰斷其“神經”。數據傳輸鏈路是馬賽克碎片編織成網的“神經”。一旦將“神經”切斷,馬賽克碎片就成斷了線的珠子,從形散神聚變為形散神斷。例如,俄軍針對美軍短波通信列裝的“摩爾曼斯克-BN”電子戰系統可有效切斷美軍作戰平台間的無線通信,在關鍵時刻給對手致命一擊,被視為短波“超級管制者”。實戰証明,俄軍在敘利亞戰場多次挫敗敵人無人機集群攻擊,關鍵在於成功切斷了無人機集群的“神經”。

   三是以數據操控戰制其“神經”。俄羅斯等國可切入美軍數據傳輸鏈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向控制,接管無人機等作戰平台。例如,伊朗曾上演誘捕美軍RQ-170無人機“三步曲”:第一步對美軍衛星通信鏈路進行電子干擾,阻斷無人機與地面操控人員的聯系,失去控制的無人機變成“斷了線的風箏”,切換到自動駕駛模式﹔第二步發射大功率GPS欺騙信號,控制無人機飛行航跡,給“斷了線的風箏”系上新線﹔第三步持續發射GPS欺騙信號誘導無人機誤降伊朗境內,成功把“風箏”帶回“家”。

(責編:黃子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