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重回“高山紅哨”:“那是我做夢也想回去的地方!”

“紅哨兵”今昔留影。
武警湖南總隊邵陽支隊城步中隊官兵與老兵們南山相聚,共話強軍。 盧海坤 攝
那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
從中隊營區前往南山頂的“高山紅哨”,直線距離不過30公裡。但在李可眼中,前往哨所的這段路,每走一次都會收獲不同的風景。
幾年前,武警湖南總隊結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體系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體系建設,計劃在全省普查篩選后挂牌一批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形成覆蓋全省的“紅色矩陣”教育鏈條。
於是,剛剛擔任武警城步中隊中隊長的李可,與曾經名揚全國的“高山紅哨”有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
從縣城乘坐長途大巴去往南山,一路是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山間,雲霧繚繞,觸手可及。“這裡可真美!”李可沉醉其中。
行至半山腰,車停了下來。眼看游客們紛紛下車“打卡”雲海日出的奇觀,李可也准備起身。誰知,同行的“高山紅哨”舊址義務講解員周涯笑著告訴他:“你要找的哨所還在上面咧!”
又走了10來分鐘,大巴一個急轉,停在了山頂較為平坦的一片居民區。周涯指著不遠處的山頂對李可說:“就在那!”
看似不遠,實則不近——這一段徒步上山路,要先穿過一戶農家豬圈,再經過一壟菜地,隨后要沿著一截長長的麻石台階才能登頂。李可爬完大大小小1700多個台階后,終於見到那座孤零零矗立在山頂的石頭哨所。
來哨所參觀的游客並不多。初夏的山風呼嘯而過,帶來的寒意竟讓李可一陣哆嗦。走進哨所,略顯簡陋的陳列室裡,一條紅色標語格外醒目:身在南山頂,紅心向北京,艱苦奮斗干革命,永做毛主席的紅哨兵。
當年,哨兵們就在這“風吹石頭跑”的山頂駐守了16年。他們進駐后,大南山地區就再也沒有空投過一個敵特分子。
哨所雖然破敗,但承載的歷史依舊厚重。第一次相逢,李可感覺這個石頭哨所就像一塊磁鐵,把自己牢牢吸住了。
“對我們青年官兵來說,這個哨所不正是最直接的革命傳統教育場所嗎?”下山后,李可和中隊官兵達成一致,積極向上級部門建議將“高山紅哨”納入總隊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為了完善“高山紅哨”的相關資料,李可帶著中隊官兵利用業余時間遍訪周邊村寨、相關管理單位,走訪了大大小小10余家檔案館、博物館。在這期間,他與更多關注這座石頭哨所的人相遇——
“我們是聽著哨所的故事長大的!當年哨所的美譽家喻戶曉,撤哨以后,哨所舊址仍是我們的精神寄托。”南山管理局文物修復處主任鐘永華告訴李可。
早在2007年,時任南山牧場場長的楊支府就意識到,“高山紅哨”蘊藏著巨大的國防教育價值。多番努力后,他們從原廣州軍區求得退役62式輕型坦克一輛,54式榴彈炮一門和殲-6飛機一架。
在此基礎上,南山管理局又陸續投資20余萬元,建成兵器展覽廣場、陳列室,並還原了哨所的休息室、廚房、學習室等設施。
“遺憾的是,盡管做了一些努力,但‘高山紅哨’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利用起來。”在南山管理局協調下,李可與湖南省相關文物保護部門取得了聯系。
“‘高山紅哨’是一段歷史的見証。”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吳順東說,“高山紅哨”是中國國防史、中國現代軍事史等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然而,考察中他們發現,“高山紅哨”舊址設施非常陳舊,內外結構有缺憾,通往哨所的山路也過於崎嶇狹窄。
“調研顯示,韶山毛澤東外婆家、獨臂將軍彭紹輝故居等遺址,因為缺少保護而消失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課題組申請修繕哨所,並修建一條直達哨所舊址的水泥路。
上山、下山, “高山紅哨”的守望者們在這1700多步上哨路留下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努力很快收到回報。2016年底,“高山紅哨”舊址順利挂牌,成為武警湖南總隊86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
“把紅色地標納入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是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的第一步。” 更讓李可欣慰的是,總隊明確提出要讓“高山紅哨”這些紅色地標重新綻放光彩,吸引更多的人來了解紅色歷史,學習發揚紅色精神。
做夢也想回去的地方
1978年,哨所完成軍事使命被裁撤。部隊官兵撤離后,民兵張子勝便義務守哨。早年間,他每周去哨所打掃衛生,更換、修補損壞的門窗、桌椅等。年紀大了以后,“接力棒”便傳到他兒子手裡,如今已是第43個年頭。
“好久沒見到山上的‘紅哨兵’了,他們現在怎麼樣啦?”2018年,已是90歲高齡的張子勝問前來探訪的李可。
李可首先想到的,就是曾在哨所擔任指導員、被毛主席接見的“高山紅哨兵”——周宜珍。
曾在哨所服役的官兵早已散布天南海北,李可走訪駐地群眾,也沒有收獲。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可從互聯網上搜索到一篇文章《我的岳父周宜珍》。幾經波折,他與周宜珍的女婿陽奇峰“連上了線”。令人惋惜的是,周老已於2015年過世。
在陽奇峰的回憶裡,周宜珍很少和家人提及自己曾經的輝煌。李可上門拜訪時,陽奇峰給他展示了岳父視為珍寶的一個木箱。打開木箱,整整齊齊碼放著周宜珍的工作日記、書籍、獎勵証書及穿過的軍裝。
翻開其中一本証書,李可發現,落款竟然是“中國人民公安部隊”。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不就是武警部隊前身嗎?”李可興奮起來。他立即向上級匯報了這一重大發現。這一線索讓他們大膽推斷:“高山紅哨”的隸屬單位就是城步中隊的前身。
帶著這一猜想,李可搜尋的重點和范圍區域再次擴大。
“1966年12月,城步民警中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城步苗族自治縣中隊’,共三個班,歸口縣人武部編制。”“城步縣中隊於1983年編入武警部隊。”2018年底,李可從邵陽市軍分區找到了証明“高山紅哨”隸屬關系的記載和文件。
“那也意味著,我們城步中隊官兵就是‘紅哨’傳人!”帶著這一份傳承的使命感,李可更加迫切地希望找到當年那些“紅哨兵”們。
不久,武警湖南總隊政治工作部主任何勇進帶領工作組,來到武警邵陽支隊蹲點調研。了解到城步中隊官兵找尋紅哨歷史的前前后后,他當即建議支隊動員力量把紅哨老兵請回部隊,開展“紅哨老兵重返哨位”主題活動。
李可尋找老兵的步伐也因此越邁越遠。在當地人武部大力支持下,2019年9月,官兵們找到家住邵陽的老隊長宋先來,拿到一份“紅哨兵”聯系名單——曾桂明,廣東河源人,戰士﹔鐘良鋒,湖南張家界人,班長……
“尋親”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老兵們有的更換了手機號碼,有的更換了住址,有的已經過世。有時老兵家屬甚至對前來尋訪的官兵產生誤解。
3個多月裡,官兵們輾轉4省13市,終於找到了21名健在的老兵。
當李可找上門時,83歲的紅哨老兵譚忠苟緊緊握著他的手,泣不成聲。得知部隊要請他們重回哨所,譚老連連對李可表達感謝:“那是我做夢也想回去的地方!”
疫情形勢穩定后,2020年5月,武警湖南總隊政治工作部宣傳處處長李斌向地方相關部門,提出了軍地聯動網宣的想法。比預想還要順利的是,一個月內,湖南省委網信辦多次協調召開記者見面會、媒體招待會,邀請10余家省內外媒體到場,為活動出謀劃策,對採訪形式、活動流程等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隨著一個個節點被打通,我感覺不單單是我們部隊在推動傳承,軍地所有人都對‘高山紅哨’背后蘊含的紅色精神有一種自覺的景仰。”李斌感嘆道。
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群眾
2020年6月18日,在媒體的聚光燈下,14名散落各地的“高山紅哨兵”,在武警城步中隊官兵陪同下,再次回到南山哨所!
城步中隊廣東籍上等兵鐘惠增非常清楚,從廣東河源至湖南城步有900多公裡的路程,高速路上多次轉換,需要10個小時以上的行車時間。
同是廣東河源籍的老兵曾桂明,今年已經73歲高齡。他翻山越嶺回到闊別近半個世紀的南山哨所。“走再遠的路,都值得。因為這裡是我們‘高山紅哨兵’的根。”
“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后一次走這條路,我要自己走完。”老兵譚忠苟忍著膝蓋水腫劇痛,堅持自己走完1700多步的“上哨路”。
走到山頂,譚忠苟看著眼前的哨所,凝噎道:“修建哨所的石頭,一個人搬不動,都是兩個人抬一塊,一塊一塊抬上來的。”
譚忠苟告訴大家,從一間四面透風的木板房子,到堅固的石頭哨所,靠的是戰友們整整6年時間手抬肩挑才建好。
“建完后的哨所,兩尺厚的麻石做牆,一尺厚的水泥板做頂,就像銅牆鐵壁一樣,再也不怕大風了!”老兵鐘良鋒接過話茬。他記得,當時,戰友們都高興得不得了,時任隊長李生秀立馬給大家上了一課——
“毛主席曾說‘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群眾’。同志們,群眾才是建哨的基礎,否則,哪怕你用再厚的麻石做牆,日久天長,也會風化垮落。”
鐘老說著,山頂突然刮起大風,身旁的旗杆直搖晃。城步中隊士兵程千浩連忙拿出為老兵們准備的軍大衣。
“老鄉,山上冷,你穿上吧!”老兵吳雄興剛剛接過程千浩遞到手中的軍大衣,便轉手將它交給了一名衣著單薄的當地群眾。
永遠想著群眾。這樣魚水情深的情景,曾在20世紀60年代無數次上演。據資料記載,當時不少駐地群眾家裡都有哨兵們贈送的軍大衣和軍被。
程千浩想起,當“紅哨兵”們的大巴車剛停到大坪居委會門口,等候多時的百姓們就從四面涌來。
“終於又見面了!”聽說山上的“紅哨兵”回南山,不少百姓從外地趕回來,有的還給老兵們准備了自家的土雞蛋。
“我能活到這個年紀,忘不了‘紅哨兵’的幫助。”75歲的南山鎮居民王康慶握住老兵的手,久久不肯鬆開,“南山這個地方苦啊!當年,糧食年年種,收成卻不見好,家家戶戶都是少糧缺米。哨兵們就把自己的口糧和種出的蔬菜,給我們送到家來。”
從木頭,到石頭,再到百姓的心頭。再次目睹這一幕幕感人場景,程千浩似乎漸漸明白了這座哨所歷久彌堅的原因。
一起吃野菜,共唱一首歌,兩代“紅哨兵”比賽疊被子、打背包……兩鬢斑白的老兵們仿佛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快要下山了,老兵鐘良鋒從他的挎包裡,小心地拿出一張3寸大小的黑白照片。那是一張拍攝於1971年的集體照。
“麻腦貴、曾令平、徐旺保……”鐘老默默念叨照片上戰友的名字,像是帶著那些不能重返哨所的戰友再回來看看。
“戰友們,我們再到這個位置拍張合照吧!”鐘良鋒的號召得到了戰友們的響應。
還是那個小山坡前,老兵們相互捋平了身上的老式軍裝、系好風紀扣,像當年那樣蹲一排、站一排。
“敬禮!”老隊長譚忠苟一聲響亮的口令,將昨天、今天和明天連接在一起。
一座石頭哨所的時代標高
“致敬老兵,接續奮斗,向上向善不虛度”“感謝老兵們為這個國家的付出,向你們致敬”……點開“退伍老兵重回高山紅哨”的微博話題,網友的評論令武警邵陽支隊政治工作處主任歐陽劍感動不已。
網宣活動后不到一周,網上先后出現多個網絡熱點話題和“網紅”稿件,吸引了2億多次的閱讀量,各平台相關點贊留言50余萬條。
網絡這個“倍增器”,正不斷地發揮著輻射放大效應。
“我是在人民網看到‘紅哨老兵重返哨所’的新聞后,慕名而來。”家住湖南長沙的肖先生笑著說,“紅色教育從娃娃抓起,我特意帶孩子來感受革命前輩們當年的艱苦。”
駐地群眾和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了解到中隊和“高山紅哨”的故事后,紛紛提出要來中隊和哨所舊址參觀見學。
“組織黨員同志們接受國防教育,激發愛國熱情。”邵陽市某企業單位黨支部帶領全體黨員來到南山。一行人自發地沿著1700多步的“上哨路”,登上“高山紅哨”舊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2020年6月下旬過后,“高山紅哨”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旅游高峰,游客人次較往年大幅增長,為城步縣帶來了不少旅游收入。
在網上看到關於活動的消息后,南山風景管理區運營企業工作人員向“高山紅哨”老兵承諾,每年組織他們免費回南山療養一周。
不少親朋好友看到老兵的消息,都紛紛發微信、打電話給他們:“你們真是了不起!”
“我由衷地替我的父親感謝你們,完成了他老人家的心願!”鐘良鋒的女兒特地打電話,向中隊表達謝意。
“感謝共產黨,感謝部隊,50年過去了,你們還記得我這個老兵”“沒有黨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高山紅哨”老兵微信群裡,一條條由老兵發出的消息,令人感受到一股真切的感情。
今年初,武警湖南總隊組織“礪劍先鋒”主題頒獎典禮。宋先來作為特邀嘉賓坐在觀眾席最中央。他登上頒獎台,代表“高山紅哨”老兵將榮譽獎章、哨所日記等文物送給總隊官兵。
頒獎典禮的網絡直播間裡有不少彈幕留言:“敬禮,我是2010年退伍的老兵”“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近日,記者再一次來到城步中隊,發現營區環境和官兵面貌又有了新的變化。指導員郭修輝向記者介紹,中隊把“高山紅哨”融入營區環境建設,帶入教育課堂,廣泛開展強軍故事會活動,評選模范“紅哨兵”,用紅色故事啟迪官兵,用紅色精神激勵官兵。
近年來,中隊官兵在“高山紅哨”的感召下,把爭當“高山紅哨”傳人作為自覺追求。中隊先后涌現40余名先進個人,被評為邵陽市“雙擁模范單位”“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20年,城步中隊被評為“四鐵先進單位”,指導員郭修輝被評為武警湖南總隊第五屆“踐行強軍目標標兵”。
“以往我們挖掘和保護駐地紅色資源,更多時候是依靠地方的力量。當我們和地方聯手,主動作為,把傳承發揚的擔子挑在自己肩上時,就能迸發出‘1+1>2’的力量。”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邵陽支隊政治委員賀國華說。
不久前,紅哨老兵宋先來帶領城步中隊7名新兵,在“高山紅哨”舉行新兵下隊儀式,將“哨位”鄭重交接給新兵。這段視頻在網上一播出,短短兩天就收獲近三千萬次播放量。
“高山紅哨”熱度持續上升,保護“高山紅哨”的步子也越邁越快。2020年7月,湖南省文物局批復,同意實施邵陽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申報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山紅哨”舊址的保護工程。城步縣文物局局長楊文建還帶來了另一個好消息:目前,“高山紅哨”舊址將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得到省專家重點推薦。(楊韜 鄧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