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攻擊艦為啥這麼“火”
①
②
③
④
近年來,關於兩棲攻擊艦的新聞越來越多。繼建成“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后,韓國的“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又完成了首次試航。俄羅斯和法國廢除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採購合同后,俄方自行建造兩棲攻擊艦的工作已展開。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好人理查德”號爆炸失火導致最終退役的消息,更讓世人對兩棲攻擊艦的關注熱度上升。
那麼,各國海軍為什麼競相對兩棲攻擊艦表現出很高熱情?究竟什麼是兩棲攻擊艦?它有哪些功用?目前研發與列裝進展如何?未來又會怎樣發展?請關注本期相關解讀。
似是而非的獨特定位,賦予兩棲攻擊艦旺盛生命力
艦體龐大,採用縱通式或滑躍式飛行甲板,甲板一側有艦島,甲板下方有大型機庫和配套升降機,能出動相關武器裝備對陸地目標實施打擊……這些特點,使兩棲攻擊艦有了“准航母”之稱。
但是,“准航母”畢竟不是航母。和航母相比,兩棲攻擊艦有不少獨特之處。可以說,正是因為有這些獨特之處,兩棲攻擊艦才得以在航母“臥榻”之側“酣睡”,並能在海戰場上“另立山頭”,呈現出旺盛生命力。
兩棲攻擊艦,又稱兩棲突擊艦。這一稱謂中的“兩棲”,是指它具備從空中和海面向目標地域投送登陸力量的能力。
投送登陸力量,為登陸部隊提供空中與水面支援,進行立體登陸作戰,可以說是兩棲攻擊艦的主要任務。從這一點看,它與航母有著明顯分野。
航母主要依靠其艦載機,包括戰斗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反潛巡邏機以及反潛、搜救直升機等,來執行各種作戰任務,主要目的是爭奪地區制空權、制海權。兩棲攻擊艦的載機以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為主,主要用於登陸時運人運物和提供火力支援。
擔負任務的不同,使得兩棲攻擊艦與航母在艦體結構設計方面似是而非。和兩棲攻擊艦相比,航母沒有甲板下的船塢和大型貨艙,其艦體也沒有供裝甲車或登陸艇等裝備從后面入水的開放式通道。為遂行登陸作戰任務,兩棲攻擊艦在總體布局上採用了高干舷、塢艙、車輛艙等較多特殊設計。
從歷史沿革上講,與兩棲攻擊艦相比,航母屬於“先行者”,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兩棲攻擊艦出現得晚一些,在二戰之后,是直升機大規模裝備各國海軍后出現的艦種。最初的兩棲攻擊艦,以直升機航母形式出現。隨著時代發展,它漸漸融合了船塢登陸艦、船塢運輸艦的功能,最終發展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兩棲攻擊艦。
不同的作戰定位與功用,使兩棲攻擊艦與航母所搭載作戰人員也有所不同。航母所搭載的作戰人員相對固定,有著固定編制。兩棲攻擊艦相當於客運兼貨運船,和立體登陸作戰有關的人員和裝備皆可運送,所搭載人員數量遠超編制艦員數量,通常設計有專門的人員保障服務空間。
隨著時間推移,一些兩棲攻擊艦的功能趨於輕型航母化。比如,它可搭載更多戰斗機。在感知能力方面,雖然它仍無法像大型航母那樣配置預警機、電子戰機等諸多輔助機型,但借助更多外部感知手段,兩棲攻擊艦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但是,這種趨勢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兩棲攻擊艦的定位——海空一體投送登陸力量的大型水面平台。
與諸多兩棲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等相比,兩棲攻擊艦優勢明顯,對登陸部隊和裝備的運輸更為集中、經濟、高效,防護能力也更全面。
“熱浪”襲來的背后,是其獨特能力與高性價比
從20世紀50年代第一艘兩棲攻擊艦問世時起,世界各國研發、建造兩棲攻擊艦的腳步從未停止。
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家擁有自主建造兩棲攻擊艦的能力,如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韓國、日本等。
有些國家則是通過購買方式獲得兩棲攻擊艦,如阿爾及利亞、埃及、土耳其和澳大利亞等。
俄羅斯、新加坡則在計劃建造本國的兩棲攻擊艦。
多國競相研發或列裝,陣陣“熱浪”襲來的背后,是兩棲攻擊艦擁有的獨特能力與高性價比。
搭載的武器裝備數量較多。除必要的偵察感知與防衛系統外,兩棲攻擊艦能搭載各類直升機、裝甲車、坦克及一定數量的作戰部隊。這些人和裝備共同組成兩棲攻擊艦的“拳頭”。利用艦上種類齊全的輸送工具,如直升機、通用登陸艇和氣墊登陸艇等,這些艦載裝備和武裝人員可以很快上岸,形成強大地面打擊火力。如巴西“大西洋”號兩棲攻擊艦,可以搭載10余架反潛直升機或運輸直升機、攻擊直升機,4艘氣墊艇、數十輛裝甲車、火炮,以及數百名士兵。
海上作戰自持力較強。兩棲攻擊艦“塊頭”普遍較大。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和韓國“獨島”號兩棲攻擊艦排水量均在萬噸以上,澳大利亞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的滿載排水量超過2萬噸,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的噸位更大,超過4萬噸。俄羅斯媒體披露的自建兩棲攻擊艦噸位與美國的該類艦不相上下。滿載排水量4萬多噸,這已經與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的噸位不相上下。憑借如此噸位及強勁動力,兩棲攻擊艦在海上能更加穩定地航行,可以儲存、運載更多油料、彈藥與生活補給品。加上航海、指揮、通信相關輔助系統的完善,兩棲攻擊艦的海上自持力更強,能在更遠海域長期遂行打擊、威懾和充當海上基地的作用。
能擔負多樣化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兩棲攻擊艦本身就是艦船功能融合的產物。隨著作戰需求牽引,它的功能仍在不斷拓展。如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融合了直升機航母、兩棲攻擊艦、醫療船等功能,可以遂行與之相應的多種任務。法國DCNS公司習慣把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簡稱為“BPC”,這是“海外干預”“兩棲攻擊”“作戰指揮平台”的法語縮寫。由此可以看出,該級艦同樣有用於遂行多種任務能力上的定位與考慮。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綜合能力中的某些部分,可以通過對艦船的改造與改進靈活放大。如澳大利亞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融合了輕型航母的特征,稍加改造就可以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前兩艘取消了塢艙設計,強化了空中打擊能力。
除此之外,新一代兩棲攻擊艦可利用艦上所配備的功能完善的指揮控制和偵測系統等,在海戰中充當指揮艦角色,或者擔負起反潛作戰甚至是電子對抗等任務。
從性價比上看,兩棲攻擊艦的經濟性較好,研制與建造價格相對較低,造價通常只是航母造價的1�3∼1�2。它的建造工藝比航母簡單,研制周期較短,對於建造廠家及船塢,乃至停泊港口的碼頭長度及輔助設施要求也相對較低。法國在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服役之后,就退役了傳統船塢登陸艦,沒有再建造代替品。類似情況還發生在英國。這說明,對於一些國家來說,與保持傳統兩棲艦隊相比,建造兩棲攻擊艦更為經濟實用。
更多的戰場需求,將使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熱度不減
自誕生以來,兩棲攻擊艦作為海上大型作戰平台,以其多樣的裝載方式、靈活的戰術運用、綜合的任務能力、強大的指揮功能,備受各國青睞。
不少國家在已擁有其他類似裝備和平台情況下,仍表現出對兩棲攻擊艦的“熱衷”。
與“獨島”號兩棲攻擊艦相比,韓國的“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建造時間明顯變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韓國在“馬羅島”號建造中做了很多改進。
該艦搭載的導航雷達、反艦導彈防御系統以及螺旋槳、升降機等實現了國產化,還搭載有新型防空雷達,對空探測能力更強。
這種數量上的增加與質量上的提高,背后是戰備方面的迫切需求。
在今后海上作戰中,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兩棲攻擊艦,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航母發揮作用,奪取局部制空制海權﹔可以和驅護艦組成兩棲突擊編隊,對目標地域實施突然打擊,開辟登陸場﹔也可以和登陸艦、船塢運輸艦等組成大型輸送編隊,實施成建制戰略支援投送﹔還可以編入航母編隊,執行戰役級作戰任務,或長期在前沿部署。
兩棲攻擊艦的能力仍在拓展。近年來,已有國家提出建造小噸位兩棲攻擊艦的設想,很可能用它來執行特種作戰任務。
顯然,這種能力上的拓展,仍然遵循著一個規律,那就是各國發展兩棲攻擊艦都是以各自綜合國力、戰場需求以及艦載裝備的發展水平量身而定。
未來,兩棲攻擊艦會朝什麼方向發展?相關趨勢會隨著時間推移日漸明晰。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它將在兼顧能力均衡的基礎上,兼容更多艦載機型,提升艦載武器系統、偵測感知系統、綜合指揮系統的性能,進一步增強綜合作戰能力﹔在自給力自持力方面進一步改善提升,確保能更長時間地部署在海上,形成威懾,並隨時發起相應打擊﹔同時,在對有人裝備不斷挖潛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無人裝備上艦及使用數量,使兩棲攻擊艦能更好地遂行偵測感知、登陸作戰等任務,不斷提升自身執行多樣化任務能力,也是其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版式設計:王皓凡
供圖:陽 明
圖①:意大利 “的裡雅斯特”號兩棲攻擊艦﹔圖②:韓國“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圖③:巴西“大西洋”號兩棲攻擊艦﹔圖④: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資料圖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