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殲U-2開先河
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美制U-2高空偵察機殘骸。
1965年1月10日夜間,1架國民黨空軍的美制U-2高空偵察機入竄我西北地區偵察。我地空導彈部隊在U-2途經包頭時將其擊落,開創了我軍夜間擊落敵U-2高空偵察機的先河。這是在U-2加裝電子告警和干擾設備后,我軍運用“近快戰法”夜間殲敵的范例。
新中國成立后,國民黨空軍不斷利用美制RB-57D、U-2等高空偵察機對大陸腹地進行偵察襲擾。我人民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利用從蘇聯引進的當時最為先進的“薩姆-2”防空導彈,於1959年10月7日成功擊落入侵的敵RB-57D高空偵察機1架,開創了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先例,取得了國土防空作戰的重大勝利。隨后的十余年間,我地空導彈部隊與敵圍繞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展開了技術和戰術的雙重角力。敵通過加裝電子告警、電子干擾系統防我地空導彈打擊,我通過機動設伏、創新“近快戰法”見招拆招,破敵偵察監視。“近快戰法”作為地空導彈部隊為擊落U-2高空偵察機而開創的快速殲敵戰法,至今仍是反空襲作戰基本戰法之一。我軍指戰員在實戰中吸取多次失利教訓,在沒有先進電子對抗手段的條件下,大膽突破蘇軍教令的死板規定,創造出壓縮雷達開機距離、快速戰斗操作等全新戰法,屢屢擊落敵機,有效捍衛祖國領空安全。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西部地區成功爆炸。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迅速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格局。美國為了搞清楚我核武器試驗的詳細情況,支持國民黨空軍加緊恢復對我西北腹地竄擾、偵察活動。從1964年10月至1965年1月,敵U-2共入竄大陸腹地達11次,其中對蘭州、包頭地區偵察就達6次。1964年11月26日,一架入侵甘肅蘭州上空的U-2因為新加裝了電子干擾設備,導致我地空導彈部隊抗擊失利,僥幸逃脫。因敵U-2增加了紅外照相設備,這一時期敵機偵察活動由晝間入竄變為晝夜兼施入竄。
通過對敵偵察軌跡進行分析,發現敵機夜間入竄時通常以大城市為航線檢查點,在進入偵察目標前保持一段航線直飛。我地空導彈部隊及時調整兵力部署,在甘肅蘭州、內蒙古包頭附近進行設伏,准備打擊入竄蘭州、包頭的U-2。在此期間,官兵充分發揮軍事民主,認真研究敵情變化。在我創新“近快戰法”屢戰屢勝后,敵又在原先告警設備的基礎上,加裝了電子干擾設備,使得U-2更加難打。該型電子干擾設備是一套角度欺騙回答式干擾機,當制導雷達開天線時,U-2不僅能自動告警進行空中機動,還可以同步施放干擾,增加地空導彈部隊抗擊難度。地空導彈部隊在吸取前期抗擊加裝新設備U-2未果的教訓基礎上,廣泛開展“熟悉敵回答式干擾、研究反敵回答式干擾對策”的活動。經過16次戰術、技術研究后,我軍最終形成了一套解決方案。
在技術上,地空導彈部隊通過對記錄的回答式干擾圖像、波形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敵回答式干擾波形特點,並找出了這套干擾系統的弱點,即干擾信號會使真實目標信號滯后,但並不會真正消除真實信號。官兵“以變制變”,提出了利用手控方式跟蹤U-2的方法。與此同時,在技術部門的配合下,官兵將制導雷達進行改裝,改變天線捕捉和跟蹤目標的方式,欺騙敵機電子告警系統,讓敵無法告警、無法使用電子干擾設備。
在戰術上,為克服制導雷達捕捉、跟蹤目標的難題,我軍組織指揮所、空情和雷達之間開展協同訓練。通過反復苦練,地空導彈各系統操作人員的戰斗動作配合密切,誤差規律摸得清、記得熟,練就一開天線就能捕捉目標的硬功。
著眼應對U-2夜間偵察這一“課目”,地空導彈部隊大抓夜間實戰訓練。為讓部隊盡快適應夜戰節奏,提高官兵夜間指揮和兵器操作水平,針對夜間作戰特點和夜間訓練的短板課目,官兵們加強了夜間標定、裝退導彈、天線收發、線路收放、射擊准備以及協同訓練,並多次組織比武考核,不斷提升夜戰夜訓積極性和必勝信心,並總結出夜訓夜戰安全組織“三步法”確保練得實、打得著。
前幾次偵察都有驚無險,更是增加了敵機的囂張氣焰,為了加快搜集我西北核工業和核設施的相關情報,國民黨空軍決定繼續派遣U-2入竄蘭州、包頭偵察。我地空導彈部隊獲悉情報后,接上級命令,於1965年1月10日天黑前完成一切戰斗准備,對兵器進行細致檢查,確保一切無誤后靜待U-2來犯。當敵機起飛后,我預警雷達立即捕獲敵機,制導雷達已做好准備聽令開機。當U-2進入我地空導彈打擊范圍后,我立即開機抗擊,一舉命中敵機,並俘虜敵飛行員,獲取敵電子干擾設備和紅外夜間照相設備。
這次戰斗,不僅首開夜殲U-2的先河,更將我地空導彈的戰斗運用提升到了一個新階段。官兵通過擊落敵機的技術革新和戰術研究,對電子戰這一全新作戰樣式有了新的認識,探索出適合我國武器裝備現狀的反干擾措施和方法。
未來空襲與反空襲作戰,必將在復雜電磁環境下進行,隻有對敵人干擾手段的技術體制、運行機理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尋敵之短、予以破之,也隻有在對抗與反對抗的不斷推動下,才能使防空作戰戰術、技術螺旋式發展提升。(盧克雷、高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