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場站二級軍士長劉建昌——

一名導彈老兵的“追夢彈道”

2022年01月14日09:2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劉建昌的工作照。郭昀博攝

劉建昌(左)與戰友探討技術問題。 俞明哲攝

寒冬,浙東某機場,月朗星稀。轟鳴聲劃破寂靜夜空,一架戰機直刺蒼穹。

不到3平方米的方艙裡,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場站機載彈藥大隊檢測技師、二級軍士長劉建昌毫無困意,雙眼密切關注著屏幕上雷彈的狀態。常年擔負雷彈保障任務,劉建昌早已習慣這樣的等待。身處斗室之間,他的思緒飄向浩瀚天空。

“武器順利投放!”戰斗在午夜打響,飛行塔台上,飛行指揮員向保障分隊通報情況。劉建昌緊繃的神經終於舒展。數個小時前,他帶領保障分隊人員挂載完武器,目送戰機振翅飛天。

精通10余種雷彈,執行過上百次保障任務,排除故障近千次……23年彈指一揮間,從義務兵到軍士長,從炊事員到檢測技師,從學徒到帶教師傅,劉建昌在火熱軍事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了筋骨,也長了才干。在雷彈檢測崗位上,劉建昌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崗位小、使命大。

隨著部隊改革調整,劉建昌迎來了新的考驗和挑戰。他所在單位整體轉隸到新組建的海軍航空兵某師。面對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建設的迫切需求,劉建昌和戰友們一起重新標定新的“彈道”。“面對新的領域,腦袋要比腳先到達。”劉建昌說,走在轉型建設的路上,勇氣與干勁一樣也不能缺,創新力和執行力一樣也不能少。

吃的苦越多收獲就越多,離夢想也就越近

身形偏瘦,其貌不揚。人群裡的劉建昌,怎麼看也不像技術大拿。

隻有在工作中,普通的劉建昌才會“發光”——

“靜電釋放完畢,安全!”劉建昌順勢按開防爆燈開關。連接電纜、檢測參數、轉級油封……一系列操作步驟,劉建昌早已輕車熟路,但依舊小心翼翼。“每次操作都要保持敬畏之心。”劉建昌說。

劉建昌的內心深處,始終藏著一個飛行夢想——即使不能像飛行員一樣翱翔天空,但每天能夠與戰機打交道,托舉戰鷹騰飛,也是一種特殊的“地面飛翔”。

眺望遙遠的天際線,那一條長長的飛行軌跡,曾是他孩提時飛行夢想的肇始。

小時候,每當看到飛機掠過蔚藍天空,飛行夢想就會撞擊著劉建昌的心靈。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說,穿上一身軍裝,是實現飛行夢想的捷徑。

1998年底,他如願成為一名海軍航空兵戰士。沒幾天,劉建昌就從電視上看到美軍向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行動,不到4天時間,數百架戰機投射出上千枚巡航導彈,摧毀伊拉克近百個軍事基地。這給新兵劉建昌留下深刻印象。

“期待分到雷彈保障崗位,天天與戰機和導彈打交道”。然而,新兵下連時,劉建昌被分到某場站炊事班。

炊事員,是劉建昌軍旅生涯的起點。摸不到戰斗機和導彈,與之相伴的是鼓風機和雞蛋。

“選擇不了從哪裡起飛,但可以選擇飛向哪裡。”一次偶然機會,劉建昌來到導彈分隊“串門”。圍著自己心儀的裝備,他久久不願離去。從那時起,他常常溜過來“偷師學藝”。

閑暇之余,劉建昌利用點滴時間琢磨學習導彈和軍械知識。翻開他的筆記本,上面寫滿諸多型號導彈的性能參數。一時間,他對導彈研究處於痴迷狀態。

有人說,劉建昌不務正業,心思太野。可他的“野心”卻派上了用場——有一次,該場站組織崗位練兵比武,在軍械知識競賽環節,有位選手被隨機提問難住了,隻能求助“觀眾”。此時,劉建昌站了出來幫助戰友一舉奪冠。

“伙夫”變身“裝備通”,大家對他刮目相看。自動步槍拆裝比賽,他名列前茅﹔“四會”政治教員比武,他成為唯一獲評優秀的士兵……他的努力付出,領導看在眼裡,決定培養好這棵“苗子”——根據單位人才培養計劃推薦他到士官學校學習導彈測試專業。

學成歸來,劉建昌自信滿滿。沒想到,懂理論和會操作之間隔著一道不小的鴻溝,他因此吃了不少苦頭。那次,該場站保障某新型戰機執行實彈打靶任務。離任務開始不到半小時,劉建昌挂載完的某型魚雷雷體設備發生故障。一番排查后,故障原因是未按規程通電引起短路……

歸隊后第一次任務就遭遇“滑鐵盧”,這雖給劉建昌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但他始終秉持著這樣一個信念:自己選擇的路,再難也要走下去。在他看來,吃的苦越多收獲就越多,離夢想也就越近。

“飛翔的夢想還有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劉建昌的回答仍然“很少年”:“這些年,保障過很多雷彈實投實射任務,雖然從未搭乘過戰機,但從機載視頻中看到雷彈精准命中目標,我覺得我也在飛翔。”

成功沒有捷徑,不過是比別人走了更多的路

劉建昌的筆記本裡,夾著一張橙色的小卡片。這張小卡片是檢測導彈后,劉建昌開具的“體檢報告單”,上面布滿了各種數字和方孔。

在常人眼中,這張小小的卡片並不稀奇,劉建昌卻視若珍寶——那是他第一次作為導彈檢測員,獨立檢測操作時留下的“紀念品”。

從士官學校畢業,來到雷彈保障崗位后,面對生澀難懂的設備指令說明書、上百個檢測步驟規范,劉建昌一時間心急如焚又無從下手。

再難也要上。遇到不懂的專業術語,他就上網查詢,對照名詞解釋自行研悟﹔為了熟記檢測步驟規范,他每天早起1小時、晚睡1小時,在庫房裡背記每一個操作步驟﹔搞不懂彈體結構,他就一邊看圖紙一邊對照實物,一點點摸索學習。

在機載彈藥大隊,大家常常把1號庫叫做“老劉庫”。

這是為何?

原來有一次,為弄懂某型導彈索引頭和線速之間的關系,周末一大早,他就來到1號庫開始鑽研。等他搞懂悟透,已是半夜時分,拖著疲憊的身軀,正准備離開時,卻發現庫房門被鎖上了。庫房沒有電話,門也打不開,他索性在1號庫湊合著睡了一宿。

那段拔節成長的歲月,劉建昌把1號庫當成家。數個月下來,他進步明顯,很快就能獨當一面。他還將復雜圖紙簡單化,分門別類地總結成一本保障手冊並分享給大家,戰友們稱之為“老劉秘籍”。

有了這本“老劉秘籍”,新手上手學習時間大為縮短,有效提升了裝備保障效率。

雖然有“秘籍”在手,但不是所有機型導彈數據都能夠通用。有一年,某新型戰機轉場到劉建昌所在場站,隨之而來的還有某新型導彈保障任務。

面對新機型、新導彈、新設備,劉建昌一下子又來了勁。“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借鑒以往經驗,連續數日奮戰,劉建昌認真研究新型導彈保障要求,很快梳理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方法,並在場站推廣運用。

利劍無言,彈道有痕。如今,劉建昌已成為一名能保障多機型、多彈種、多設備的檢測技師。

4年前,他又被上級評為導彈測試“首席士官”。這一切,來之不易。劉建昌說:“成功沒有捷徑,不過是比別人走了更多的路。”

從“0”到“1”之間的距離是思想的突圍,更是能力的提升

隨著改革帷幕拉開,劉建昌所在單位整體轉隸到新組建的海軍航空兵某師。“從‘0’出發,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劉建昌說,“從‘0’到‘1’之間的距離是思想的突圍,更是能力的提升。”

跨越這道鴻溝,劉建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堅持和勇氣。一次實投魚雷訓練,為確保2枚反潛魚雷順利使用,該場站領導“點將”劉建昌執行魚雷保障任務。接到任務后,劉建昌帶領戰友們全力投入。

對於訓練任務本身來說,算是圓滿。對於保障任務來說,劉建昌卻判定為“失敗”!

在大家詫異的眼神中,劉建昌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原來此次任務中,丟了一根拉繩——魚雷投放脫離后,拉繩應留在戰機挂載架上。

“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失敗概率,我們也要做好百分之百的應對預案。”劉建昌的話讓大家心服口服。最終,那次“失敗”的判定,倒逼軍工廠對相關設備改進設計。

在劉建昌看來,保障力就是戰斗力,容不得任何人“掉鏈子”。隻有萬無一失的保障,才能經得起實戰考驗。

“二戰期間,曾出現過魚雷發射后提前爆炸暴露潛艇位置的事故。反觀當下,如果魚雷‘啞火’導致作戰失敗,這個失敗該由誰負責?”劉建昌的話一針見血,也展現出他的責任意識——較起真來“六親不認”,負起責來“負責到底”。

有一年秋天,劉建昌跟隨部隊前往某軍工廠接裝某型雷彈。

細心的劉建昌發現,這款雷彈按照保障維護方法,耗時費力,操作不便。如果依托軍工廠現有先進技術進行改進,或許可以從源頭將這一問題解決。

“打仗分秒必爭,如果用實戰思維考量武器裝備保障效率,我們就要對每一處細節動腦筋、下功夫。”劉建昌說。

一開始,劉建昌的方案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在他的堅持下,合理建議最終被廠方領導和技術專家採納——該型雷彈的相關部件設計,正是劉建昌的改進方案。

劉建昌的電話本裡,記錄著不少廠家和院校專家的電話號碼。有問題不會,馬上打電話請教﹔有原理不懂,花再長時間也要弄清楚。

在雷彈保障崗位上,劉建昌常常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改進方法?

這些年,劉建昌的創新步伐從未停歇,他將所學知識聯系實際,不斷創新改進維護手段。

“其實,剛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雷彈保障工作更快捷、更規范。”談到自己的“小發明、小創造”,劉建昌認為,隻要開動腦筋想問題,從“0”到“1”的攻關並不難。

去年9月,一次海上演練,針對某型雷彈出現的問題,劉建昌提交了一份新的報告,贏得現場專家評估組的一致點贊。

一隻雁也許飛得快,一群雁才能飛得遠

去年底,該場站檢測員、上士徐晶榮立三等功。

“感謝劉班長,沒有他的嚴苛帶教,我很難取得今天的成績。這枚軍功章也有劉班長的一半功勞。”徐晶坦言,自己雖然不是基礎最差的徒弟,但肯定是“煩”劉建昌最多的那個人。

在與記者對話中,徐晶總是提及“老劉秘籍”裡的一些專業問題。雖然記者並不懂,但從他的言語中,能夠看出他對劉班長敬佩有加,對“老劉秘籍”愛不釋手。

有一年,上級組織崗位業務考核,檢測過程中發生“報警”。斷電重啟、線路重連、拆卸重裝……徐晶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將“報警”解除。最終,考核結果被判定不及格。

徐晶一臉沮喪,嘴裡一直犯嘀咕:“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檢測方法有問題?”

這時候,劉建昌走了過來,拍了拍徐晶的肩膀說:“你總是盯著雷彈問題不放,有沒有想到其他設備出現問題?”

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雷彈本身沒有任何問題,檢測設備卻被考核組“做了手腳”。從那時起,徐晶成了劉建昌的小跟班,師傅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師傅怎麼操作,他就在一旁跟著學習。時間一長,劉建昌喜歡上了這位虛心肯學的小徒弟。

這些年,劉建昌拍攝制作實操教學視頻5部,完成10余批次百余名新人帶教工作。帶教新人,劉建昌總是不厭其煩、傾囊相授。

他常常告誡徒弟,應該多想幾個為什麼,多給自己設幾道坎,才能更快地成長成才,早日獨當一面。

劉建昌說:“一隻雁也許飛得快,一群雁才能飛得遠。”

在劉建昌帶動下,一批專業技術骨干拔節成長,在不同崗位挑大梁、當主力。如今,該場站擁有雷彈保障技術檢測“簽字權”的,大多數是劉建昌的徒弟。

傳承,傳的是技術,承的是精神。

幾年前,因為連隊沒有高級士官編制,劉建昌面臨退役離隊,卻接到了場站領導電話:“老劉,還想留下繼續干嗎?”

“干,隻要組織還要我!”劉建昌態度堅定地說。

當年,上級針對士官骨干保留問題,出台了相關政策規定,像劉建昌這樣符合條件的優秀人才得以繼續留隊。

曾經面臨留不下,劉建昌從未敲過領導的門﹔去年底,任期未滿,劉建昌卻破例敲了領導的門,說想走。

“大隊長,如果可行,能否批准我的請求?”看到幾名優秀徒弟卡在高級士官編制的名額上,劉建昌動起了“退位讓路”的念頭。

“為什麼?”大隊長劉勇問。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戰士,能走到今天,是因為趕上了好時代,我很知足!現在武器裝備快速更新換代,需要更多精通新裝備的年輕人,我不能擋住他們前進的道路。”劉建昌說。

聽完劉建昌的“特殊要求”,劉勇笑了。拿出剛接到的“中級士官延期服役”通知,劉勇告訴他,根據上級規定,上報了4名四級軍士長延期服役的申請,其中就有他的徒弟。(李秉宣、徐巍、鄧鵬、向黎鳴)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