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全網超億人次觀看!“中國退役軍人”這樣出圈!

2022年09月21日16:49 | 來源:中國退役軍人
小字號

日前,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推出“山河錦繡 英雄歸來”迎接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72小時主題直播活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引發熱烈反響。

向英雄們致以最高敬意!這些歷史應該寫進學生教材,讓世世代代的后人永遠銘記於心!”9月15日,“中國退役軍人”視頻號直播間,抗美援朝老戰士李先彬講述著70年前朝鮮戰場上的場景,網友@勇敢的心留言向志願軍老戰士致敬。直播間裡,類似這樣的留言有成千上萬條。

“全民國防教育是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的基礎性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烈士褒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2周年,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自9月14日12時到17日12時全網推出“山河錦繡 英雄歸來——第九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72小時主題直播活動。圍繞“紅色記憶”“烽火故事”“回家之路”“英雄歸來”等主題策劃了為期四天的直播內容,多層次、多角度邀請網友走進抗美援朝的烽火歲月。上億網友線上共聽一堂國防教育課,通過留言互動、線上獻花等方式表達對志願軍烈士的深切思念。

本次直播以“中國退役軍人”全媒體矩陣平台為主線,人民日報、新華社、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海外網等百余家媒體矩陣同步直播,全網破億人次觀看﹔學習強國、央視頻、微信視頻號、百度、b站等平台置頂,快手、抖音開屏推薦,在社會化平台的共同助力下,多次登上各平台熱搜榜榜首,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35億。人民網、新華網、央視《正午國防軍事》、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青年網、環球網、海外網、中國警察網、騰訊新聞等百余家媒體對直播活動進行報道。與此同時,“山河錦繡 英雄歸來”主題海報登上北京世貿天階、來福士廣場、富力廣場等6000塊大小數字屏,渲染了褒揚英烈的濃厚氛圍

各界人士認為,此次72小時直播活動緊扣主題,以“融合+青年”宣傳理念,引導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少年自覺緬懷、紀念、尊崇、學習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對在全社會弘揚英烈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

立足紅色資源

開辟獨特視角

9月14日中午12時,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中國退役軍人”融媒體主播向網友介紹本次直播所含內容,一場72小時不間斷的線上國防教育課自此開啟。在這場直播活動中,整體策劃打破了宏大敘述、全面講述的傳統紅色教育思路,力求以互聯網小切口、近距離、對話感、故事化的傳播視角切入,將雄赳赳、氣昂昂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讓大家銘記弘揚。

小切口。直播首日,全國多地紅色紀念設施依次上線,從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到沈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從江蘇的楊根思烈士陵園到重慶的邱少雲烈士紀念館……一幅幅抗美援朝歷史畫卷由此展開。四川中江黃繼光故居內,講解員、黃繼光的侄子黃擁軍講述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事。“黃繼光是我的三爸,他犧牲時我還沒出生,這種特殊關系讓我講起三爸的故事時更親切、更動人,我要把他的故事講好,講給更多人聽。”直播中,講解員通過一張桌、一封信,一個個可感觸、可共鳴的故事帶網友走近一位位抗美援朝英雄的的戰斗人生。

近距離。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平凡英雄的故事總能深深打動網友。直播還邀請到來自全國各地20多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口述歷史,生動還原真實的戰斗場景。“零下45度是什麼概念?”志願軍老戰士李先彬描繪著當年冰天雪地裡的戰爭場景:“我的腳指甲都凍掉了,生死已經置之度外了……”他們操著鄉音,講述當年激烈的戰爭場景。“數我年紀最小,我父母不讓我去戰場,但我就是想當兵,我不怕犧牲,為國盡忠很光榮!”志願軍老戰士張詩義泣不成聲,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個16歲的男孩。網友紛紛刷屏:“爺爺不哭,致敬英雄!請一定健康幸福!”

對話感。直播走進多所學校,與大學師生誦讀抗美援朝紅色家書、與多所小學共念抗美援朝經典課文,讓一份份深切思念、一幕幕歷史故事跨越時空,重現眼前。“兒子今天是一個革命軍人,將來能為人民出更大的力、盡更大的責任……”這是抗美援朝戰士毛真道1953年寫給父親的家書。這些寫給父母、愛人、子女、兄弟的家書,文字朴實,寫滿了英雄來自戰火的牽挂。“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沒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黑龍江省伊春市大箐山縣朗鄉小學的學生們齊聲朗讀課文《我的戰友邱少雲》,童聲琅琅,傳承英雄精神。

故事化。直播活動還連續兩個夜晚與網友一同重溫抗美援朝經典電影,《英雄兒女》《上甘嶺》《長空雄鷹》等十余部優秀作品展映,凌晨仍舊有千萬網友線上觀看,並紛紛留言“原來老電影那麼好看動人!”

72小時直播,從紅色紀念設施到老英雄口述歷史,從紅色家書到經典老電影,一直不斷有網友進入直播間,大家以不同形式、多重角度直觀了解抗美援朝英雄事跡、學習英烈精神,厚植愛國情懷。通過積極探索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紅色故事講述打開國防教育的新切口,將迎接第九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活動的社會氛圍一步步推向高潮。

內容生動多樣

厚植愛國情懷

“直播72小時,不僅有時間節點上的紀念意義,我們更希望通過持續的、形式多樣的直播活動,多方助力,實現破圈,邀社會各界一同上一堂聚焦抗美援朝精神的國防教育課!”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活動充分整合了退役軍人事務系統、現役部隊、紅色紀念設施等資源,不僅讓這堂國防教育課內容豐富、意義深遠,還要運用互聯網思維,讓這堂課講得生動有趣,能被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少年接受。”

這裡有英雄的戰友。“影視劇中志願軍戰士在冰天雪地裡吃炒面、凍土豆的場景,都是真實的嗎?”抗美援朝老英雄王金玉、石景林在直播現場解答網友們的疑問。“能吃到凍土豆已經很不錯了,土豆這種食物要看季節的,很多前線戰士連土豆都吃不上。”老戰士石景林告訴網友,艱苦作戰環境下,餓肚子是常事,支撐志願軍戰士們的是兩個信念“活下來!把仗打贏!”

這裡有英雄的“家”。“一筆一畫地描著他們的名字,仿佛又把他們的人生過了一遍……”直播中主播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也是第九批在韓志願軍烈士回國后的安葬地。主播單膝跪在一個又一個烈士墓前,輕輕擦拭著碑上微塵,為烈士帶去來自廣大網友的敬仰。“能幫忙找下邱明嗎?”“李賀,謝謝”“我叫張星”,當主播來到鐫刻著抗美援朝烈士姓名的英名牆前,不斷有網友在直播中留下名字,希望主播尋找與自己同名的英烈。當一個個名字被找到,網友激動地留言:透過直播仿佛看到數以億計的后來者正在英烈們拼命守護的土地上傳承、奮斗……

這裡陪伴英雄的回家路。9月16到17日,活動全程直播了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迎回及安葬儀式。“這幾天,我在手機上看直播,聽了很多志願軍英雄的故事。迎回儀式現場,國家以最高禮遇接英烈們回家,現場感動得哭了!”

這裡見証英雄的精神傳承。迎回儀式后,護邊員、護林員、國門邊防警、英雄連隊等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代表在直播中開啟了一場持續12小時的接力慢直播,共同守護英雄回家路。網友“cxy”留言:“聽不夠你們的故事,當你們飛向星辰宇宙,怎舍得隻剩一句永垂不朽,最可愛的人啊,時光請走慢點……”

整合平台資源

緊扣時代脈搏

江蘇鎮江,宜城中學組織新生觀看直播。課間,七(五)班的吳銳晨同學主動向班主任申請,想借手機再多看一會兒。“沒想到,電影《長津湖》裡描述的戰爭慘烈情況,竟然是真的。聽到李爺爺說,他被兩架機槍掃射,偽裝成尸體躺在壕溝,才騙過敵人沖到指揮所時,我渾身寒毛都豎起來了!”吳銳晨還有一個小願望——和同學們在本學期前往李先彬老英雄家中,向老人致敬。在老師和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幫助下,他打通了李爺爺的電話並征得了同意,李先彬說:“歡迎你來我家!我給你講更多故事!”

浙江麗水,退役軍人孫善鵬關注了這場直播。“當我看到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的直播畫面時,內心百感交集,又難過又感動。闊別72年,英雄們終於能回家了。我們一家人都在看,眼眶都紅了。志願軍英烈永垂不朽!”

湖南長沙,湖南省長沙縣天華小學六年級104班學生在直播中朗讀著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班主任符嘉雯表示,能參與到這場活動中,讓學生以這種方式致敬志願軍英烈,她很開心很榮幸。“相信這次活動后,學生們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會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體會,平時也能更多地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去主動了解抗美援朝志願軍的英雄事跡,能夠銘記不畏強敵、不懼艱險的革命英雄們,將愛國主義精神扎根於心底、落實於點滴!”

遼寧沈陽,市民陳凱在朋友圈關注到這場直播。“跟隨直播走進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一座座烈士墓碑在此佇立,我仿佛觸摸到了志願軍戰士的風骨。他們是祖國的英雄,是白發慈母日思夜盼的孩子,是妻子痴痴守望的丈夫……祖國在等他們歸來,親人在等他們歸來!”他決定要去陵園裡看看,看看家鄉土地上埋葬的這些志願軍英烈們,親手獻上一朵菊花。

雪域高原上,作為直播參與單位的第76集團軍某旅邱少雲生前所在連的官兵表示“身為邱少雲生前所在連的一員,我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紀律重於生命”的邱少雲精神。用一往無前的勇氣、敢打必勝的硬氣,練好技能,練強素質,用實際行動告慰志願軍英烈。”

在策劃推出72小時不間斷主題直播活動基礎上,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發揮自身優勢,聯合視覺中國、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單位積極開展線下宣傳活動,城市6000塊數字屏展播主題海報,數十塊展板讓民眾留言寄相思。這些活動正是發揮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作用,用好烈士褒揚紅色資源,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一次創新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宣傳探索行動。”宣傳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還有太多英雄的故事等待挖掘、太多的宣傳形式有待探索,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將繼續通過多種形式、多重視角講好英雄故事,引導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少年學習英雄事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英烈精神,在撫今追昔中堅定前行意志。

文章來源:“中國退役軍人”微信公眾號

作者:中國退役軍人·融媒體記者 韓筱一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