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牽挂,跨越萬水千山

開欄的話
新春將至。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承載著“家”的情結和“團圓”的期盼。
每逢佳節倍思“親”。數不清的英烈用青春與熱血,為祖國和人民換來了幸福祥和,卻再也無法與自己的家人團圓,給他們留下了無盡的思念。
對於為守衛祖國和平獻出寶貴生命的軍人,習主席深情叮囑:“我們懷念他們,要把他們的親人照顧好。”這既是殷切囑托,也是對英烈最溫暖的告慰。
崇尚英雄,緬懷先烈,關愛烈屬。即日起,本報推出《致敬英雄·情暖軍烈屬》系列報道,講述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群眾看望慰問烈士親人、為烈屬辦實事的故事。
我們祝願並且相信:英雄門第春常在,祖國山河萬象新。
“嫂子,新年好。”視頻接通,一張高原軍人的臉龐映入眼帘——干裂烏紫的嘴唇、臉上沉澱的高原紅……
剎那間,陳紅軍的妻子肖嵌文有些恍惚——這,也是她腦海中最熟悉的丈夫的樣子。
2014年,肖嵌文和陳紅軍初次相見。陳紅軍一身軍裝,也是這樣的年紀、也是這樣的臉龐。
相知相愛多年,兩人聚少離多,最多的相見是在“線上”。戍守高原,其間的辛苦,陳紅軍從不對肖嵌文講。但肖嵌文總能從丈夫日漸黝黑的臉龐中,讀懂那背后的風霜。
康西瓦,這座海拔4280米、遠在“天邊”的烈士陵園裡,陳紅軍烈士的墓碑默然矗立,靜靜守護著喀喇昆侖。
甘肅隴南,“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的家鄉,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年味濃濃。
春節前夕,來自陳紅軍生前戰友的視頻電話,跨越千山萬水,給陳紅軍的家人送來了高原的牽挂。
“嫂子,快過年了,我和戰友來康西瓦看望營長。”又一聲問候,拉回了肖嵌文的思緒,也讓她看清了這張臉龐——丈夫生前帶的兵,一級上士吳龍龍。
2018年,正在西安進修的肖嵌文,見過與丈夫結伴休假歸來的吳龍龍。肖嵌文開玩笑地說:“你們倆這黑乎乎的臉,遠遠看上去一個樣。”
這些年過去,吳龍龍的臉上多了份滄桑,更多了份堅毅。
正是這樣的一張張臉龐,越是艱險越向前,生死關頭更凜然。
正是這樣的一張張臉龐,凝聚起一股英雄氣,在風雪邊關筑起我們新的長城。
2020年,在那場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邊防斗爭中,33歲的陳紅軍,奉命帶隊前往一線,毫不畏懼、英勇戰斗,直至壯烈犧牲。
思緒翻涌,肖嵌文剛想張口,淚先滑落,“謝謝你們,始終惦記著紅軍和我們家”。
怕嫂子情緒低落,吳龍龍把肚子裡的話,一股腦說了出來——
“嫂子,來康西瓦的路上有了新路標。去年,包括‘紅軍橋’在內的11座以衛國戍邊烈士及烈士家鄉名字命名的橋梁竣工啟用。新藏線上,營長他們的名字熠熠生輝。”
“嫂子,營裡有個留言板。戰友們每當遇到困難時,去跟營長‘說說話’,大家就有了克服困難的動力。”
“嫂子,連隊今年又來了一批新戰士,他們從我們這些‘老邊防’手裡接過了鋼槍……”
肖嵌文細細聆聽,神情欣慰。
“嫂子,家裡怎麼樣?我和戰友們都惦記著呢,營長肯定也想聽你說說話。”吳龍龍俯身蹲下,把手機舉在陳紅軍的墓碑旁。
此刻,肖嵌文的心徹底融化了。她,有太多的話想對他說——
“紅軍,你放心,孩子和爸媽一切都好,去年部隊安排他們到西京醫院做了全面體檢,身體都健康著呢。”
“紅軍,你的戰友給咱們一家三口合成了一張全家福,就擺在家裡鋼琴上。孩子早早就認得你,早早就會叫‘爸爸’。”
“紅軍,地方政府和省軍區時常來慰問,孩子該上幼兒園的事他們也都挂念在心上。”
“紅軍,我想你,也想到康西瓦去看看你。你之前說想聽我唱《我願意》,今年我到康西瓦去唱給你聽……”
細語輕聲,如泣如訴。聽到這裡,高原上鐵打的漢子也扭過頭,淚落臉頰。
視頻那端,那柔情思念的臉龐,是高原軍人日思夜想的親人模樣﹔一聲“我願意”,給了高原軍人堅守邊防的無盡力量。
“嫂子,您放心!我們一定會守好營長用生命守護的地方!”
“你們都是好樣的,紅軍一定會欣慰的,要多保重身體。”
牽挂,跨越千山萬水。官兵們的深情慰藉著千裡之外的思念與憂傷。
牽挂,跨越千山萬水。此刻,由部隊派出的慰問分隊,正在前往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4名烈士家鄉的路上。
不遠處,巍然矗立的紀念碑上,“保衛祖國邊防的烈士永垂不朽”13個燙金大字,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格外醒目。
共同的情愫在天地間涌動:英雄身后有我,祖國山河無恙。
上圖:堅守高原的邊防戰友和陳紅軍妻子肖嵌文視頻連線。陳偉攝
(本報記者 郭豐寬 李蕾 特約記者 黃宗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