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軍體訓練場上的“奪冠密碼”

3月的川西盆地,春寒料峭。在武警四川總隊機動第一支隊的訓練場上,跑道上的嘶喊聲與官兵的助威聲交織成一片。
17分14秒。某中隊下士艾力高舉雙臂,第一個沖過5公裡武裝越野的終點線,作訓服被汗水浸透。這個成績比3個月前快了整整2分鐘。他盯著屏幕上的成績笑了:“以前覺得這個成績是個天花板,難以觸及,沒想到自己居然達到了!”
隨著考核成績揭曉,官兵臉上都洋溢著突破自我后的喜悅,經過這3個月的訓練大家都進步明顯。成績提升的背后,源於他們掌握了一把把解鎖“奪冠密碼”的鑰匙,而這一切的改變都始於那支“冠軍教練團隊”的到來。
科學訓練穩扎根
訓練,不能一味地玩命苦練,更需要講究科學方法。方法對路,才能事半功倍。
2024年12月,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軍事體育訓練中心軍事五項隊的教練團隊整建制進駐該支隊,進行軍體訓練指導和幫帶。這支教練團隊陣容十分強大:國際級運動健將王茂林,多次獲得世界冠軍的馬勇華、韓丹陽等。
這是他們第二次來到該支隊進行軍事體育訓練指導。他們的目標很明確——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和組訓理念,打破基層部隊“經驗式訓練”的思維慣性,鞏固第一次的訓練成果,整體提升官兵的軍事體育素質,為戰斗力生成添磚加瓦。
教練團隊入駐后,第一件事便是對全體官兵進行全面的體能評估,通過動態捕捉技術、心肺功能測試、肌肉力量分析等手段,精准定位每名官兵的體能薄弱環節。
艾力的事例極具代表性。教練組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其核心肌群穩定性不足導致步頻紊亂,5公裡武裝越野成績長期卡在19分多,很難再進一步。隨即,教練組為他量身定制了“高強度間歇跑+核心力量穩定性訓練”的組合方案。
每周3次的針對性訓練中,艾力不僅需要完成3組高強度間歇跑,以此提升身體肌肉的耐力、耐酸能力,還需在平衡墊上進行多組“毛毛虫式”“平板支撐轉體”等核心力量強化動作,以鍛煉身體核心的穩定性。3個月的強化訓練后,艾力的成績從19分多躍升至17分14秒,核心力量評分更是提升了68%,他興奮地說:“每套訓練計劃,都是對症下藥,效果立竿見影。”
不遠處,手榴彈投擲區傳來陣陣喝彩聲。機動一中隊中士陳坤茂弓步擰腰,彈體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穩穩砸進75米以上的“優秀區”。“發力時,想象自己是一張拉滿的弓!”冠軍教練阿牛爾古的指導言猶在耳。這個曾因投彈不及格哭鼻子的“00后”,如今成了訓練標兵。
“過去練投彈,隻練手臂,現在才知道核心肌群才是發動機!”陳坤茂的感慨,頗具代表性。
此次聯教聯訓體現的訓練管理方法精細、科學,打破了以往憑經驗、傳統的抓訓模式,有力推進了軍體訓練模式的改變,進一步優化了戰斗力生成路徑。
優化組訓提質效
軍事體育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調等多項基本素質訓練。由於官兵的體能基礎不一,如果組訓方式搞“一刀切”“一條線”,肯定會造成有人吃不飽、有人消化不了的情況。
因材施教、差異化分層分類訓練,由此應運而生。
教練團隊不僅將訓練內容“菜單化”,還將各個條塊排列組合,推出了多種訓練套餐,官兵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能基礎和目標來選擇。
以目標成績為導向,軍體訓練計劃被分為“金牌套餐”“銀牌套餐”“銅牌套餐”三檔,每檔又包含7套專項訓練計劃。
下士謝念通是“銀牌套餐”的受益者。他曾因400米障礙成績停滯在2分鐘而苦惱。教練組通過視頻分析發現,他在翻越高牆時過度依賴上肢力量,導致動作遲滯。為此,教練團隊為他設計了“下肢爆發力專項訓練計劃”,包括跳箱訓練、單腿深蹲和阻力帶沖刺。同時,引入模擬訓練場地,讓謝念通在模擬障礙場景中反復優化動作節奏。3個月后,他的成績提升至1分46秒,並總結出“蹬牆借力三步法”,成為全中隊的示范教案。
“以前軍體訓練像吃大鍋飯,現在簡直是量身定制!”機動五中隊下士湯年品翻看著手中的“訓練菜單”笑著說。
教練王茂林的“秒表哲學”更是風靡全隊。他總說:“時間是最誠實的裁判。”官兵訓練時隻需聽著教練的哨聲,100米沖刺跑接15秒慢速跑、150米沖刺跑接15秒慢速跑、300米沖刺跑接15秒慢速跑為一組,再按逆順序訓練下一組,再循環1次,每個組次間隔休息1分鐘,就這樣,3000米被拆解成12個分段,每個分段精確到秒。
“以前跑得兩眼發黑還嫌慢,現在每段達標都有‘進度條’,越跑越帶勁!”上等兵王磊邊說邊分析訓練數據大屏上的分段數據圖,曲線起伏間藏著進步的軌跡。
“科學分層的精髓在於動態優化機制。”軍事五項隊隊長王戀英坦言,堅持分層分類、動態優化、靈活調整,嚴格區分訓練成績水平因材施教、精准施策,促使軍體訓練認知實現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轉變,並通過教學日記、訓練數據庫等載體,准確掌握訓練進程、人員狀態,動態調整訓練計劃,做到全程精准。
最讓官兵耳目一新的是“存錢取錢”理論。“有氧跑是往身體銀行‘存錢’,沖刺跑是‘取錢’。”教練的生動比喻,讓長跑訓練變得更有趣味性。機動八中隊下士楊榮金在日記裡寫道:“現在每次慢跑都覺得自己在攢‘體能金幣’,沖刺時特有底氣!”
這一切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成績單上的數字飛躍,更在於軍體訓練底層邏輯的重構——從“一刀切”到“因材施教”。
同時,軍事五項隊還分發體能訓練理論指導書籍7類643冊,新式訓練器材3類500余件套,為支隊的科學訓練拓寬了資源,提供了方法。
安全防護避傷病
訓練傷防治,是基層軍體訓練中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環節。合理高效運用訓前熱身、訓后放鬆的科學方法,既能提強度,又能減傷病。
訓練場上,官兵鋪開訓練墊,用泡沫軸和筋膜槍放鬆大腿肌肉。某大隊下士馬懿卿剛做完一組核心訓練,就立即用筋膜槍放鬆大腿肌肉。
由軍醫李井石帶來的訓前高效熱身、訓中積極防范、訓后放鬆拉伸的系統性“防傷三部曲”,備受官兵喜愛。訓前“神經激活操”讓身體快速進入訓練狀態,在常規身體活動的基礎上,增加肌肉激活、動態拉伸、神經激活等專項訓練內容,旨在喚醒肌肉系統、神經系統,並提升關節靈活性。
訓練中,採取“訓練人員主動型積極防范+保護人員被動型保護”的方式,避免訓練傷的出現。訓練后,官兵利用各類輔助器材進行深度放鬆,配合靜態拉伸,有效降低乳酸堆積,減少肌肉抽筋、拉傷、撕裂、發炎等症狀的發生,筋膜放鬆也成了最受歡迎的收尾項目。
同時,為了實時監測參訓官兵的訓練數據,教練團隊引入生理生化監測設備,建立“個人體能數字檔案”,涵蓋官兵的生理指標、訓練表現和恢復狀態。在一次18公裡耐力跑訓練后,中士王肖因肌酸激酶高達900U/L、心率恢復速率慢被系統標記為“過度訓練風險”,教練組立即調整其訓練強度,並增加瑜伽和呼吸訓練等課程。前不久,王肖的靜息心率從75次/分鐘降至62次/分鐘,5公裡成績提升至15分多。“數據指導不僅讓我練得更科學,還拯救了我的膝蓋!”他指著個人訓練數字檔案說道。
數據曲線講述著蛻變:訓練傷病率同比下降43%,軍事體育及格率躍升至92%。“科學的防傷措施讓我們練得安心,不再擔心‘練廢了’。”下士羅儀巧坦言,這種安全感轉化為更強的訓練動力。
當“奪冠密碼”轉化為普適性方法論,當“安全無傷”與“突破極限”實現辯証統一,部隊戰斗力的躍升便有了堅實的支點。
這場始於軍事體育訓練的轉型升級,正在重塑支隊訓練生態。通過動態監測官兵體能訓練數據發現,官兵體能優良率較去年同期提升17.8%,武裝越野、400米障礙、射擊等核心課目優秀率突破70%,3000米跑項目優良率躍升到71.4%。王肖、陳新會、姜玉梅3名官兵還入選我軍體育代表團,參加在瑞士盧塞恩舉行的第五屆冬季世界軍人運動會。
下一步,該支隊還將以這次系統培訓的軍事訓練教學人才為班底,組織開展教練員集訓和赴基層巡回送教活動,讓“奪冠密碼”為戰斗力生成解鎖更多可能。(呂俊飛 吳 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