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探訪“南京路上好八連”,感悟人民軍隊好作風——

“思想上的哨兵”永遠挺立

2025年07月08日09:30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盛夏時節,浦江兩岸高樓林立,南京路上游人如織。

人民公園內,一座“南京路上好八連”雕塑靜靜矗立。不遠處的浮雕上,毛澤東主席寫下的《八連頌》熠熠生輝:“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

上海,這顆舉世矚目的“東方明珠”,今天更加繁華。當年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已經從城市警衛部隊轉型為特戰部隊,離開了他們曾經駐守的南京路。

然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統帥依然記得他們。2013年,習主席在接見“南京路上好八連”時任指導員閆永祥時,深情地說:“‘南京路上好八連’可是我軍的一面旗幟啊!”

身居鬧市,一塵不染﹔旗幟不倒,精神永存。今天,距八連進駐南京路已過去76個春秋。記者來到八連官兵身邊,撫今追昔,深深感到:“崗位上的哨兵”讓人永遠銘記,是因為“思想上的哨兵”永遠挺立!

從“香風毒霧腳下踩”到警惕“糖衣炮彈的10種新表現”——

“考場意識”永存,才能應對“考題翻新”

大雨過后,碧空澄澈。清晨,隨著朗誦《八連頌》的聲音在某野外駐訓場響起,第72集團軍某旅“南京路上好八連”官兵迎來新的一天。

過去幾十年間,《八連頌》如晨鐘暮鼓,每天警醒著八連官兵不忘來時路。

1949年3月,即將告別西柏坡的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我們‘趕考’去。”

兩個月后,上海解放,八連奉命到南京路執勤。

進城執政如“趕考”。上海,無疑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考場”,而上海最繁華、形勢最復雜的南京路,又是最難的一道“考題”。

進入上海的八連,1947年組建於山東萊陽,由膠東翻身農民子弟組成。乍然面對滿眼的燈紅酒綠,考驗接踵而來——

執勤時,官兵經常遇到打扮時髦的女子搭訕。還有一些不懷好意之人丟下錢、手帕和外國香煙等“誘餌”,偷看戰士們會不會撿起來。入夜,歌廳舞廳的靡靡之音更是直敲耳鼓……國民黨潛伏特務如此揚言:上海是個大染缸,解放軍“紅”著進去,不出3個月,就會“黑”著出來。

八連的官兵如何應對?他們“香風毒霧腳下踩”,斷然斥退身邊的無理糾纏﹔對撿到的東西,找到失主的立即歸還,找不到失主的立即上交……

“我們人民軍隊要經得起兩種考驗。一種是戰爭的考驗,三十多年的歷史,証明我們是經得起這種考驗的。另一種是和平環境下的考驗,這種考驗看起來容易,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還困難一些。”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蕭華上將的這段話依然在八連官兵心頭回響。

走進“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展覽館,一堆亮閃閃的一分錢硬幣格外引人注目。八連崔指導員如數家珍般向記者講起故事——

1956年,戰士徐淑潮撿到一分錢交公,一名新兵笑其“小題大做”。當晚,時任指導員劉仁福在點名時對全連說:“留下這一分錢,心靈便多一個污點!”第2天,徐淑潮的名字和事跡登上連隊光榮榜。

從此,“撿到一分錢也要上交”成為連隊的一個傳統。前段時間,中士朱欽雨執行某任務時,撿到一把車鑰匙和一個價值千元的藍牙耳機並上交連隊。他說:“拾金不昧是八連戰士應有的本色。”

展覽館內,還有一個官兵個人工資“消費公式”——75%存款+10%日常開銷(交納黨團費+購買生活用品)+10%孝敬父母+5%購買學習用品、給希望工程捐款。

崔指導員告訴記者,有些剛到連隊的戰士,把錢花在游戲充值、買名牌服裝上。經過連隊教育熏陶,大家認識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攀比物欲享受讓人降低精神追求,沉迷快餐文化讓人透支時間精力,追求放飛自我讓人抵觸紀律約束……”針對新情況新考驗,連隊黨支部總結梳理“糖衣炮彈的10種新表現”,教育官兵永葆“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考題。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八連官兵拒腐蝕、永不沾,都是從點滴小事做起的。今天的我們,必須像先輩那樣,不僅站在哨位上身子不動搖,思想深處也要有‘哨兵’站崗。這種時刻保持警覺的自律意識永遠不能丟。”崔指導員對記者說。

“紀律”二字,貫穿“南京路上好八連”整部連史——

不斷整隊看齊,鍛造站穩立直的隊伍

身后是追擊的“敵人”,面前是5米多高的斷崖。攜帶“情報信息”和偵察設備的八連小隊長黃安歌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了下去……

憶起幾年前那次實兵演習,黃安歌平靜地說:“演兵場就是戰場,戰場紀律高於生命,這算不得什麼。”

“紀律”,是記者在“南京路上好八連”尋根過程中聽到的高頻詞。

1947年8月,連隊前身部隊剛組建時,就駐扎在山東萊陽的一片梨園旁。官兵守著梨園戰斗訓練,即便再渴再累,也沒摘過老鄉一顆梨。

1949年5月27日清晨,解放上海的槍聲剛剛平息,市民在蒙蒙細雨中打開家門,隻見馬路兩邊濕漉漉的地面上,睡滿了征衣未解、抱槍而臥的解放軍戰士,八連的官兵就在其中。

當年,毛澤東同志意味深長地指出:“進入上海,中國革命要過一大難關。”

解放上海之前的“丹陽整訓”期間,陳毅要求制訂《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征求官兵意見時,有些人對“不入民宅”這一條很不理解——行軍借宿百姓家,上門板、捆鋪草,幫老百姓挑水掃院子,我們這支軍隊不是歷來如此麼?

對此,陳毅的回答斬釘截鐵:“說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

這條紀律,八連官兵一直嚴格執行。1992年南京路改造時,八連到施工一線參加義務勞動。工地距營區較遠,施工單位為官兵在旅社包了幾間客房,但大家擔心弄臟旅社,一個個抱著工具在房檐下依偎而眠。

目睹此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動情地說:“上海解放時,我還是一個小姑娘,親眼見過解放軍睡在馬路上。幾十年后,又見到了!”

當年,毛澤東主席觀看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當劇中戰士童阿男把軍裝一脫要離開連隊時,毛主席焦急地喃喃自語:“童阿男,你可不能走啊,走要犯錯誤。”當童阿男在連隊教育下回來時,毛主席面露笑容,頻頻點頭說:“回來就好,改了就好!”

“童阿男”的轉變,是幾十年來八連一代代官兵堅持自律的生動寫照。“不放過任何一個人,誰有問題就和誰過不去﹔不放過任何一件事,不因事小而放棄原則﹔不放過任何一個‘死角’,事事有人抓,處處有人管。”八連朱連長向記者介紹,這些年,連隊始終堅持做到這“三個不放過”。

紀律,從來不是凌空蹈虛的口號,而是落於一心一念、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崗一哨中。採訪期間,兩個相隔近70年的小故事讓記者印象深刻——

1956年的一個雨夜,時任指導員劉仁福查哨。隻見哨兵陶元岐一直站在雨中,而他身后就是屋檐。“為什麼不后退一步,躲到屋檐下避雨?”陶元岐的回答是:“后退一步雖然可以避雨,但看不到守衛目標。”

不久前,剛分下來的小隊長薛晨杰忙著給連隊整理資料,聽到集合哨時沒能及時參加集合。起初,薛晨杰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料,在隨后召開的組織生活會上,他被其他黨員嚴肅批評。聽完陶元岐的故事,他心悅誠服地作了檢討。

身處哨位,絕不后退一步﹔身居連隊,絕不打破一次規矩。記者感慨八連紀律嚴明的同時,也找到了人民軍隊近百年來在疾風暴雨中始終整隊看齊、站穩立直的一個重要秘訣——只要思想深處的“哨兵”永不鬆懈,就能笑傲風雨。

一個堅持40多年的“約定”和一個日子的“巧合”——

變的是使命任務,不變的是精神傳承

早上6點,記者和八連官兵一同出發,前往南京路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

理發、補鞋、量血壓……40多年來,好八連堅持每月10日、20日在南京路開展為民服務活動,風雨無阻,從未缺席。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還會有人專程前來,就為理個發、補個鞋嗎?抵達南京路前,記者心頭滿是疑惑。

抵達現場才發現,之前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八連戰士剛走上南京路,群眾就排起了長隊。聊天中記者發現,不少人是專程坐地鐵、公交車趕來,他們對連隊官兵熟悉得像家人一樣。

“每月兩個‘為民服務日’,是獨屬於八連官兵和上海群眾的約定。”班長寧達告訴記者,幾年前,八連轉隸,駐地離南京路更遠了。每個“為民服務日”,官兵都要在凌晨起床,爭取早些趕到南京路。長年生活在南京路附近弄堂的人們,也有很多搬離了這裡,但他們仍會在那一天,從上海各地趕到南京路“赴約”。

與其說,八連官兵被群眾“需要”,不如說群眾在盼望一種美好的駐留。

巧合的是,1963年八連被國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的日子,與2017年八連轉型為特戰部隊的日子,都是4月25日!

歲月如此多情。八連副小隊長李元龍不禁感慨:“這是在提醒我們,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參加八連座談會,官兵紛紛談起老傳統在新時代的延續——

“過去講艱苦奮斗,主要是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為群眾多做好事。近幾年連隊轉型后,大家對艱苦奮斗的感受,更多是加快提升戰斗力的緊迫感。”

“過去,我們節約的是糧食、錢、布匹這些物質上的東西。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節約的更多是時間。如何在最短時間裡,縮短戰斗力生成周期,取得最大訓練效益,是官兵經常思考的課題。”

“過去我們是能過苦日子,現在要善過好日子、甘過緊日子﹔過去是生活上吃苦,現在要在訓練上刻苦。”

……

特戰尖兵再出發。近年來,八連連續4年獲得旅比武團體第一,連續兩年被上級評為“鐵拳連”。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時任指導員薄佳旺要求每名官兵給5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記下自己的願景。不久前,崔指導員組織全連官兵開啟3年前寫下的那封信,看看自己夢想的實現進度。

“今年初,我如願成為一名傘降教員”“去年底我通過考核,成為高級狙擊手”“3年后的今天,我終於像我的班長一樣,成了一名副小隊長”……

置身現場,記者不禁心潮起伏——即便歷經數次改革、人員更迭,八連精神始終如初,歷久彌新。

滴水見陽光。縱覽我軍近百年歷史,與八連同行的,還有千千萬萬個光榮的連隊。他們“思想上的哨兵”和八連一樣,巍然挺立、絕不動搖。

(解放軍報記者 宋子洵 劉敏)

(採訪得到李曉明、童祖靜、侯平、陳大帥、曾憲昌大力支持)

(責編:唐宋、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