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創新須杜絕“閉門造車”


軍事創新的關鍵,在於先進技術能否與戰場需求、作戰體系深度融合
據外媒消息,美國陸軍第七訓練司令部最近在德國格拉芬沃爾軍事基地進行了一項測試,用小型無人機投擲M67手雷實彈。美軍宣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展示從小型無人機上投下實彈手雷的情況”。然而,該測試視頻發布僅幾分鐘,就遭到全球網民群嘲,因為“無人機扔手雷”早在2016年就已實現,美軍花費3年多時間研發的“先進武器”,一問世便落伍了。
這個“領先變落后”的烏龍,實際上印証了軍事創新的一個內在規律——在戰爭形態日新月異的今天,軍事創新必須堅持開放、敏捷和超前,方能引領軍事變革,創造出真正領先的軍事技術。軍事史上,貌似“先進”實則落后的武器裝備及技術屢見不鮮。一戰前,德國工程師研發的硬式飛艇,憑借其巨大體積和氫氣浮力,一時成為戰略轟炸工具,但卻存在航速慢、升限低、氫氣遇燃燒彈極易起火等“先天不足”。一戰初,德軍利用改進型飛艇對英國本土發動襲擊,但隨著英軍戰斗機和防空技戰術的改進,德軍飛艇損失率激增,隻好退出戰爭舞台。無獨有偶,一戰后,英軍推出裝備有8門381毫米主炮的復仇級戰列艦,主裝甲厚度達330毫米,但其水平裝甲僅25∼76毫米,整體防護能力明顯不足,加上防潛網存在漏洞等因素,輕易被德軍U型潛艇用魚雷擊沉。
歷史一再証明,軍事創新不能一廂情願、閉門造車,不能隻知低頭走路、不知登高望遠,更不能隻求技術先進、不顧實戰需要。要想在創新上有所突破,必須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和軍事變革的最前沿,以超前思維、開闊視野和戰略眼光,洞察世界最新科技發展特別是軍事技術發展狀況,了解掌握各種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尤其是新武器、新裝備和新戰法。真正的軍事創新,不是某項技術的“單點突破”,而是技術、戰術、組織機制的“體系重構”。二戰期間,雷達與無線電技術的成熟雖為盟軍帶來戰場優勢,但直至其將護航制度、空戰戰術、情報共享結合,形成多維度反潛網絡,才最終擊敗德軍的“狼群戰術”﹔海灣戰爭中,當F-117隱身戰機、E-3預警機、精確制導導彈形成組合效應,將信息優勢轉化為體系優勢,才改變了傳統的空地對抗模式,獲得了戰場主導權。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共同道理:軍事創新的關鍵,在於先進技術能否與戰場需求、作戰體系深度融合。
其實,軍事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變革、軍事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源於實戰需求。軍事創新的真正意義是解決戰爭實際問題,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首次”和“領先”﹔其終極目標是“適應實戰需要”,而非“証明技術先進”。軍事競爭不但是技術的比拼,更是思維的較量,誰能更快確立新理念、吸收新技術、適應新戰場,誰就能獲得真正的優勢和主動。
軍事創新最危險的傾向在於,用“首次”標簽掩蓋對未來戰場的漠視,用“領先”幻覺逃避對作戰需求的深思。適應實戰的創新不是“我要領先技術”,而是“我要打贏戰爭”﹔不單是“我能發明什麼技術”,更是“我能創立什麼戰術”,隻有讓軍事創新扎根於戰場需求,讓“首次”服務於“有效”,讓“領先”回歸於“制勝”,才能推動軍事變革真正取得成功。這就需要跳出“井蛙視野”,杜絕“閉門造車”,以全新視角審視戰爭,以超前思維尋找最新科技成果與軍事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研發具有實戰價值的先進技術,創造新的戰爭理論和作戰方法,從而搶佔世界軍事變革的制高點,掌握未來戰爭主動權。(胡建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