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論壇丨試論抗戰時期我軍對戰爭主動權的奪取


引言
習主席強調,軍事領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積極進取才能掌握先機和主動。戰爭主動權是軍隊在戰爭中的行動自由權,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抗戰時期,從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堅持貫徹全面抗戰路線,從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到發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從廣泛建立抗日根據地到積極開辟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著眼奪取戰爭主動權,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為全民族的持久抗戰和最后勝利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領導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佔據主動,力避被動
毛澤東同志著眼抗日戰爭全局,深入闡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特殊戰略地位及其戰略問題,把通常只是正規戰爭輔助形式的游擊戰爭提到戰略高度去認識、去組織,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軍事戰略上的創舉。這種戰略方針的實施,使我軍能夠在敵佔區廣泛開展游擊活動,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逐漸掌握戰爭主動權。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在長期奮斗中,游擊隊和游擊戰爭應不停止於原來的地位,而向高級階段發展,逐漸地變為正規軍和正規戰爭……我們將經過游擊戰爭,積蓄力量,把自己造成為粉碎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定因素之一。”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使游擊戰爭“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成為我軍主要的抗日作戰形式。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提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6個具體戰略問題,即: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和正規戰爭相配合﹔建立根據地﹔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向運動戰發展﹔正確的指揮關系。他指出:“這六項,是全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綱領,是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配合正規戰爭,爭取最后勝利的必要途徑。”
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指導下,八路軍、新四軍等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及時而大膽地深入敵后,先建立山區根據地,接著再發展平原地區,迅速完成戰略展開,開辟了華北、華中等敵后戰場。全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針對日軍調整策略,將其主要兵力用以對付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企圖,中共中央適時制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和華南的戰略方針。華北八路軍主力大規模深入冀魯豫平原,形成山區和平原根據地互相支持的局面﹔華中新四軍東進北上,進一步打開華中抗日游擊戰爭的新局面﹔華南各抗日游擊隊開辟華南敵后戰場,使抗日游擊戰爭得到進一步擴展。敵后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不僅重塑了抗日戰爭的戰場態勢,變敵人的后方為前線,而且形成了敵后戰場獨當一面的戰略格局,我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牢牢掌握著戰爭主動權,並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採取靈活多變的游擊戰爭戰術,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失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於被打敗或被消滅。”為此,我黨領導人民軍隊著眼戰爭特點和發展情況開展游擊戰爭,掌握戰爭主動權。抗日游擊戰爭的作戰指導方針、原則和方法即戰略戰術,其基本精神就是要通過戰役戰斗的積極進攻來尋找並掌握游擊戰爭主動權。游擊戰爭不同於正規戰爭,其特有的任務要求決定其作戰方式多種多樣,戰術也必然靈活多變,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變劣勢為優勢,貫徹積極、主動、靈活的思想。朱德同志在接受史沫特萊等中外記者採訪時闡述:“在戰略上,我們打的是持久戰,消耗敵人的戰斗力量和補給。在戰術上,我們打的是速決戰。因為我們在軍事上比敵人弱,我們永遠避免陣地戰,而混合使用運動戰和游擊戰,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我們發展游擊戰,擾亂、吸引、分散和消耗敵人。”基於游擊戰術思想的指導,抗日游擊戰爭創造了一整套適合自身特點的戰法體系。通過靈活的游擊戰術,我軍牢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使敵人疲於奔命,難以捕捉人民軍隊行動規律。
“敵進我進”“翻邊戰術”“把敵人擠出去”等,都是靈活運用戰術奪取主動權的典范。“敵進我進”戰術,是劉伯承同志等從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中總結得來,強調要以積極防御打破強敵之“掃蕩”和進攻,變被動為主動,即敢於脫離后方,向敵后進擊,以便掌握選擇作戰方向、戰場和時機的主動權,以進攻粉碎敵之進攻。抗日戰爭中,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組織和派遣大批小部隊向敵后挺進,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很快扭轉了反“掃蕩”、反“蠶食”的被動局面,再次鞏固了根據地。“翻邊戰術”是羅榮桓同志在率領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依據歷次對敵斗爭的經驗,根據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創造性地提出“敵打到我這裡來,我打到敵那裡去”的戰術方針。“把敵人擠出去”則是晉綏軍區部隊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創新的游擊戰術戰法,據此發起進攻敵據點的戰斗,大幅縮小了敵佔區、擴大了解放區,振奮了民心士氣。通過不斷奪取戰術乃至戰役層面的主動權,八路軍、新四軍在游擊戰中逐步積累優勢,最終將這種局部的主動權轉化為戰略主動權。在抗日戰爭初期,游擊隊主要進行小規模的襲擾作戰,但隨著不斷取得勝利,力量逐漸壯大,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破襲戰、攻堅戰,如百團大戰。這些行動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戰略態勢,為全面反攻創造了條件。
依靠人民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主動出擊,消滅敵人
抗日游擊戰爭不僅是一種戰爭樣式,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動員群眾、依靠群眾、堅持抗戰的重要組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密切結合,游擊戰爭的流動性與廣泛的人民性相互結合,將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深厚戰爭潛力充分發揮出來,這是奪取戰場主動權的根本保障。依靠人民群眾開辟敵后戰場,實質上是我軍在戰略防御中向日軍實施的帶戰略性的“反進攻”,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把敵之戰略包圍變為我之戰略反包圍,形成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這種獨特的戰爭格局,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極大地削弱了日軍的作戰能力,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贏得戰爭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通過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為主動作戰提供戰略支撐。抗日根據地不僅是游擊隊的戰略基地,更是主動出擊的重要依托。如晉察冀、晉冀魯豫邊區通過精兵簡政、發展生產,建立了較為鞏固的根據地,使游擊隊能夠依托根據地進行有計劃的主動作戰。通過動員和組織群眾,使每一個村庄都成為打擊敵人的堡壘。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廣泛參與抗戰,在一些戰斗中,群眾協助游擊隊搬運武器、彈藥,救護傷員,甚至直接拿起武器與日軍作戰。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戰法中,群眾與游擊隊緊密配合,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利用根據地的有利條件進行戰斗和隱蔽,沉痛打擊日本侵略者。這種全民皆兵的態勢極大地限制了日軍的行動自由,為游擊隊創造了更多主動作戰的機會。
編后
抗戰時期我軍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鮮活實踐告訴我們:主動權的奪取須從“知己知彼”的實踐出發,因時而變,因勢而動﹔戰術創新是奪取主動權的關鍵,要持續創新作戰樣式﹔人民戰爭是制勝根本,必須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軍事主動權轉化需要體系支撐,要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的全域作戰體系。通過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和戰爭形態演變大勢,深化戰爭和作戰籌劃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特點規律,實現從“戰場適應者”到“戰場塑造者”的轉變,持續提升打贏能力,從而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徐 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