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物背后的英雄品格丨鋤頭掘出“好江南”


圖為王震使用過的鋤頭,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櫃內,陳列著一把布滿鏽跡的鋤頭。80多年前,王震同志曾使用它在南泥灣開荒。望著這把鋤頭,我們仿佛又回到延安時期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中。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軍的瘋狂“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層層封鎖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出現困難局面。1941年3月,為了緩解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困難,遵照黨中央指示,八路軍第359旅開赴南泥灣,成立了生產委員會,實行軍墾屯田。旅長王震帶領全旅上下齊心協力,艱苦奮戰,短短3年時間,就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在南泥灣開展的大生產實踐,凝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要敢於同困難作斗爭。當初,南泥灣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但359旅官兵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在“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聲中晝夜墾荒。沒有地方住,官兵們就用樹枝和雜草搭建帳篷﹔沒有蔬菜吃,官兵們就到山上去挖野菜。依靠艱苦奮斗,359旅官兵超額完成了生產計劃,實現經費自給,在1943年就做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錢”。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需要領導干部率先垂范。359旅的好作風,首先體現在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上,他們在南泥灣開荒時,“上至旅長,下至伙馬夫,一律參加生產”“干部以身作則,不是指手畫腳”。王震帶頭參加開荒,黎明即起,開始勞作,即便雙手磨出血泡,鮮血染紅镢把,照樣不下火線﹔“模范團長”陳宗堯與戰士們一起勞動,徒步數百裡背米……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的動人事跡,極大鼓舞了359旅官兵,激勵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生產中更加起勁,爭當先鋒,涌現出許多模范人物,有力推動了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必須始終堅持勤儉節約。359旅初到南泥灣墾荒時,面對嚴峻的自然條件,官兵們充分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缺乏農具,他們就用廢銅爛鐵改造﹔缺少服裝,他們就把舊軍衣改成短褲,用布條編織鞋子。在開荒生產取得一定成果后,359旅官兵仍然保持著勤儉節約本色,不因物質條件改善就鋪張浪費。部隊在實現糧食自給后,仍然將紅薯、南瓜等摻入主食,做成“八寶飯”,同時堅持“兩干一稀”的標准,以此節約糧食。在陝甘寧邊區,勤儉節約蔚然成風,並形成為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如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已極大改善,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能丟。在強軍新征程上,我們要繼承發揚南泥灣精神,面對前進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勇於迎擊任何狂風暴雨、戰勝任何驚濤駭浪,在攻堅克難中取得更大成績。發揮好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榜樣的力量凝聚共識、團結奮進,帶動更多官兵投身練兵備戰,使部隊戰斗力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保持勤儉節約優良傳統,堅持從小事入手、從點滴做起,努力成為厲行節約的行動者、勤儉辦事的踐行者,讓勤儉節約在軍營蔚然成風,以勤儉節約作風、艱苦奮斗精神推動部隊建設高質量發展。(尹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