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军事文化作为激荡人心的号角,屡屡在战场上迸发出强大的能量。现代信息化战争,高科技武器的毁伤力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威力固然可怕,但并未改变“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这一规律。而军事文化直抵心灵的穿透力,对官兵绵恒长久的感召力,更是在官兵的铁血胸膛中蓄养起澎湃的战斗内力。
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不仅是军事训练对官兵作战本领的磨砺锤炼,也是军事文化对官兵精神意志的滋养激励。今天,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我们走进光荣团队,站在时代的高地,领受荣誉的一路照耀,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体悟军事文化蕴藏于座座军营的昂扬张力。 ——编 者
“战神讲武堂”助力主题教育
■李 蕾 鲍传利 本报记者 孙兴维
地处天山脚下的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炮兵团多年来坚持部队走到哪里,文化之风就吹到哪里;任务执行到哪里,能打胜仗的鼓点就敲响在哪里。团里的文化氛围就像天山的一朵朵雪莲,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官兵们的心田,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特色文化建团育人效能在该团如花绽放,既坚定了官兵理想信念,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又凝聚了兵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
周末,“战神讲武堂”开课,还没有到十点,偌大的礼堂早已座无虚席。打开投影仪,全息影像投射到四周墙壁上,“‘珍珠港事件’美军疏于防范被日军偷袭的惨痛教训与我师1962年‘邦迪拉战斗’胜利的正反对比……”血与火、生与死的硝烟一一呈现,让官兵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当四连战士唐晓伟走下讲武台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战神讲武堂”为何这么火?原来,今年这个团在“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中,有的放矢开展文化活动,讲究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讲武堂只是最典型的例子。
针对青年官兵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该团积极组织知识竞赛和网上讨论辨析,团领导以普通一兵身份参与在线讨论交流,让官兵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解疑释惑。网友“弹无虚发”发帖说:“梦想昭示未来,目标指引方向,我们一定要逐梦军营、圆梦军营,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注入正能量。”
针对官兵身边缺乏学习典型的实际,该团举办“强军梦想、情系边疆”主题故事会,扎根基层干事业好干部赵万生,立足本职练打赢的好战士汪鑫,把真实的故事用真情演绎,在官兵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拍短片,演话剧,只要是能助推主题教育,团里就动用一切资源来支持。政委杨雄勋告诉记者,我们团在1953年就被原西北军区评为“部队文化教育优胜团”,这些活动的蓬勃开展都要归功于团队深厚的文化教育传统。
从室内课堂到室外课堂,这个团先后投资数十万元,构筑了以战斗精神、优良传统、廉政奉公、安全防范、勇于创新五位一体的文化长廊、石艺景观和灯箱展板,建成了集信息集成、网上课堂、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官兵们在行、看、谈中就融入了“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的浓厚文化氛围。
“将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既能为文化建设的开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又能为中心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杨雄勋谈到,多年来,团队注重用文化“软实力”练就打赢“硬功夫”,为官兵们练就一身敢打能胜的硬本领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荣誉档案
新疆军区某师炮兵团,原西北军区11师炮兵团,于1946年6月在南泥湾组建,先后参加延安保卫战、兰州战役等战役战斗,为解放西北、建设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1952年整编结束后,该团开展文化大练兵活动,成立速成小学,对干部进行轮流培训。经过半年的文化学习大突击,基本上摘除了文盲帽子,干部语文普遍达到高小程度,80%的战士达到初小毕业水平,在军区文化考核中获得第1名。1953年5月,西北军区授予该团“部队文化教育优胜团”荣誉称号。
点睛
铸魂励志,润物无声。文化之妙、人文之美,更在于以“四两拨千斤”之奇巧,将理想信念这类庄重的概念,温和地植入官兵情怀。或许,我们把千钧的信念养在点滴之间,就为了那一朵天山雪莲绽放在官兵心田。
“模范俱乐部”聆听先辈历史荣光
■叶何伟 王圣贺 本报记者 朱 达
一面写有志愿军总部授予“模范俱乐部”称号的锦旗,一句“血战到底、永不言败”的战斗口号……记者走进南京军区某团四连俱乐部,一股浓浓的战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仿佛置身战斗文化的精神家园,感受传承不息的战斗文化血脉。
“战斗文化犹如一柄精神火炬,点燃战士心中的那团‘火’。”在四连俱乐部的乐器箱里,指导员陈朝敏取出一把斑驳掉漆的口琴,讲述起一段感人故事:参加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时,连队一等功臣、烈士孔新华就带着这把口琴。作战间隙,他经常用它为战友演奏歌曲。战斗中,孔新华烈士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留下了这把口琴和一本记满歌词的歌本。20年后,他的弟弟孔华英带着这把口琴参军入伍,来到哥哥生前战斗过的连队,吹着哥哥吹过的口琴,投身从军报国的征程。
一支支战斗文化小分队,一件件战地文化乐器……俱乐部里的一张张旧照片、一样样实物犹如一部“战斗文化史志”向官兵昭示:“在艰难困苦面前,开展卓有成效、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催生战斗力的精神源泉。”
既注重战争年代文化工作优良传统的接力传承,更注重新时期对文化工作进行创新拓展,使四连“模范俱乐部”不断焕发新光彩、发挥新作用、激发新活力——
一台台点歌机、液晶电视、投影仪,为官兵播放红色经典歌曲、红色电影、强军动漫,成为官兵传承红色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灵鸡汤”;一排排“红色书架”,整齐摆放着涵盖军事高科技等十几个领域的几百本图书,以及一本本官兵《学习成才档案》,成为官兵制胜战场的知识“加油站”;一台台电脑依托军区网络信息中心,和地方高校、大型图书馆互相联通,使网上学历升级、“电子读书”活动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一座座崭新的健身设施打造官兵强身健体“给力健身房”……军事文化工作不断“拓展新平台、创新新手段、拓展新内涵”,使一座集“教育、学习、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连队俱乐部拔地而起。
“进俱乐部哈哈笑,上训练场嗷嗷叫。”大学生直招士官李伟庚毕业于福建省一所美院,由他创作的《利刃出鞘》《猛虎出击》等油画作品深受官兵喜爱。作为连队板报小组、墙报小组组长,他欣喜地告诉记者:在野营拉练、驻训演习中,连队还依托黑板报、网络、小广播等“六小阵地”这个“铸魂大平台”,不断激发战斗精神、砥砺鼓舞士气,如今在李伟庚带动影响下,连队演唱队、棋艺组、影视书评组、报刊评论组、图书推荐组等一支支文化活动“生力军”层出不穷。
先进军事文化服务不断追寻时代脚步,在接力传承中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连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连队荣誉室里,获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国防生演讲比赛第一名的连队干部覃文强,指着一面面奖状锦旗,自豪地介绍说:连队已连续四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全面建设先进连队”。
荣誉档案
陆军第1集团军某团四连,1953年1月奉命随部队入朝参战,先后圆满完成了夏季反击作战、维护停战协定、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等任务。在艰苦的环境中,四连党支部通过开展官兵喜爱的文化活动,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为圆满完成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在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同时,四连充分利用俱乐部器材,积极开展联欢活动,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1955年12月,志愿军授予该连“模范俱乐部”荣誉称号。
点睛
一面锦旗、一把口琴,不仅载着一份荣耀,更记录一段历史。走进“模范俱乐部”,恍然回到战场,士兵听见冲锋号,也看见战火里的牺牲。或许,掩卷的历史有太多悲壮,而俱乐部还是那一方阵地,承载着历史的荣光,更为今人传承先烈的英勇。
文艺小舞台历练文武精气神
■本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刘 伟 通讯员 刘如才
在刚刚结束的陆军第65集团军某旅二连第1133次官兵同乐会上,连队曲艺骨干谢禹峰新创作的情景剧《没啥用》“一炮走红”。
谈起剧本的创造灵感,谢禹峰坦言,驻训之初,旅里组织5公里武装越野比武,二连以3秒之差输给了兄弟连队。更让他不舒服的是几名新兵的“悄悄话”:跑得再快有用吗?未来是信息化战争,我们步兵根本派不上用场,充其量也只是个“战场清洁工”。
为此,他和几个骨干一合计,在连长的指导下编了这么一出小短剧。没想到却在驻训的官兵中引发不小震动。
像这样引发官兵强烈共鸣的文艺作品,只是二连创作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二连组建62年来,共举办“官兵同乐会”1000余次,自创自演文艺节目2200多个,连续20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4次被北京军区授予荣誉称号。一连串夺目的成绩和荣誉,打出了“文化二连”的响亮品牌。
这些年,他们一直秉承用先进军事文化兴连育人的思想,培养出了一代代“个个会表演,训练当尖兵”的文武全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出的二连官兵,身上都有股“特别能折腾”的劲儿,大多能文能武。连队上等兵李中跃过去是个地地道道的“乐盲”,别说表演,连“哆唻咪”念起来都费劲。新兵下连后,连队根据他的天生好嗓音帮他规划了成为一名“小演唱家”的成才目标。在老班长的帮带下,他自费买了一套《乐理基础知识》,抓住点滴时间学习、练习。一年下来,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乐理知识,更是学会了上百首军歌,成了全旅闻名的“金牌教歌员”。该旅刚刚结束的“劲旅好声音”战地歌会上,李中跃一首荡气回肠的《涛声依旧》将晚会推向高潮。一曲歌毕,鼓掌声、叫好声经久不绝。
“李中跃式的人物在二连太多了。”谈到二连的育人经,连队指导员张天舒话语间颇有成就感:“建连60多年,除了满荣誉室的锦旗奖杯外,更让连队自豪的,是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下走出的一茬茬优秀人才。”
近年来,连队先后有180多名官兵参加军地函授学习,取得大中专文凭,17名战士考上军校或被保送入学。连队向其他单位输送各类骨干35名,278名退伍士兵被地方文艺团体聘用,文化二连“春色满园”的漫溢效应初见规模。翻阅二连军事训练的成绩单,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个以文化工作独具特色远近闻名的连队,也交上了一份厚实的军事训练答卷。近5年来,二连在各级组织的基础训练比武中,50多名官兵因成绩突出受到通报表彰,140多名官兵被上级评为“优秀教练员”和“军事训练标兵”。
荣誉档案
陆军第65集团军某旅二连,组建于1952年。二连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始终坚持“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这一鲜明特色,深受官兵欢迎。建连以来,二连自编自演文艺节目2000多个,为兄弟部队和各地群众演出3000多场次。他们的120多个节目被省市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录播,410多篇作品在军内外刊物发表,80多个节目在省、市、军区以上的文艺汇演中和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二连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3次,被军、师评为“硬骨头六连式的连队”“能文能武的连队”“基层建设达标先进连队”。1983年12月12日,北京军区授予该连“文化工作先进连”荣誉称号。
点睛
舞台上的风华,是一种青春的诠释;沙场上的虎威,更是迷彩青春的真实。文武双全,于今日之中国军人,已然不是一句褒奖,更像一抹生动亮丽的勾勒与描绘。
小岛图书室铺就成才之路
■孙先举 本报记者 李建文
清晨被潮声惊醒,夜晚伴书香入梦。8月中旬,记者来到地处黄、渤海交汇处的济空雷达兵某旅六站。这个1988年3月2日被空军授予“读书育人模范连”荣誉称号的连队,其“读书育人,习武卫国”声誉曾享誉军内外。26年来,一茬茬官兵在这个书香的小岛军营里,汲取着知识甘露,陶冶情操,纯洁思想,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现如今,脉脉书香依然溢满军营!
从驻地向西北方向远远望去,沿海岸线走10多公里,有一个三面环海的小岛,岛上有一处新建漂亮二层楼,这就是连队所在地。营区外一排排芙蓉树迎风而立,未进营院,大门两侧“读书育人 习武卫国”8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在营院、图书室走走转转,一股股书香的气息包围着你。一阵风吹来,海腥味夹杂着脉脉书香,让人如痴如醉。
读书学史凝魂,当好读书传人。指导员王犇犇告诉记者:“每年新兵一到连队,第一堂课就是组织参观连队荣誉室,增强续写光辉史、再创新荣誉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持续掀起读书热潮,他们组织官兵重温“读书育人模范连”荣誉称号表彰通令;向官兵推荐阅读《强国之路》《苦难辉煌》《亮剑》等,引导官兵从书中探求人生哲理,把读书过程逐步变成端正价值追求的过程。
近年来,党支部继承“读兵家书,做精武人”精髓,坚持把读书活动的落脚点放在聚力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习武卫国”的责任担当。他们先后以“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为题,开展“小小雷达站,承载大使命”读书交流;将读书活动与“创建学习型雷达站,争当学习型雷达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开设“雷达手中转、使命肩上扛、责任心中记”读书漫谈板块;开展“精武强能砺精兵、练就神眼当先锋”读书实践活动,以“盘马弯弓”的临战状态苦练精湛“剑法”,连队连续26年被评为“雷达情报优胜单位”。
在连队蹲连住班的旅政委杨冬林告诉记者:“六站以使命任务为牵引,聚力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紧握读书育人的‘接力棒’,紧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运用科学发展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与时俱进品格,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读书育人活动成为连队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站立于连队最高处,眺望大海,海空一色,阵阵波涛一浪紧似一浪,浪花亲吻着海岸,生生息息,永不止息。一茬茬官兵在这浓郁书香的氛围下,继承着好传统,把目光投向书山学海,把读书的过程逐步变成端正价值追求的过程。
荣誉档案
空军雷达兵某旅六站,前身为空军雷达兵第7团6连,组建于1958年。1983年以来,该站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坚持“读书育人、习武卫国”的指导思想,把读书与政治教育、培养人才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使官兵提高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连队全面建设,由多年的后进单位跨入了先进行列。连队连续4次被评为“先进连队”和“优质情报雷达连”,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多次取得优异成绩。1987年5月,该连作为基层政治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全军基层政治工作会议。1988年3月2日,空军授予该连“读书育人模范连”荣誉称号。
点睛
因为阅读,栖身海岛,眼界同样抵达世界。因为阅读,他们在寂寞的坚守中,照样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既是一种幸运,更在乎坚持。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映照在他们身上,可以说成“饱读诗书志更坚”。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