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梁一鸣报道:盛夏时节,成都军区某装备修理大队兵分多路,奔赴一线演兵场:雪域高原,综合保障演练屡历险境,他们赢得“满堂彩”;红土高原,装备实打实修对抗演练困难重重,他们保障有力。该大队政委唐琳说,面对密集繁重的演练保障任务,之所以能够应对自如,这是他们坚持培养打仗型人才带来的可喜局面。
去年年初,该大队机加工队分队队长刘琦被破格提拔为队长。此举在官兵中引发争议:刘琦接触装备业务时间不长,能否胜任岗位?队里的“技术大拿”们会不会认同?对此,大队党委用数据说话:装备实打实修对抗训练,刘琦探索出战时快速抢修办法,比以往节省时间近一半;跨区机动演习,他担任保障分队长,装备完好率大幅提高;上级组织战备拉动,他冷静指挥,完成任务的时间缩短了30%。大队党委认为,要让打仗型人才成为“香饽饽”,刘琦展现出的能力,就是打仗需要的素质,应该把他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锻炼。
面对日益紧迫的实战化保障需求,该大队经过反复研究,出台了《加强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营职以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突出军事指挥素质和装备业务技能,把能打仗、会修理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主要依据。
该大队按照打仗要求,在人才配置上开动脑筋,优化资源。修理队队长周旭东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装备”,装备修理、维护保养和技术革新,他样样在行,但对指挥训练、野战勤务却所知不多,大队党委在干部调整时专门选派一名从作战部队交流过来的“军事通”和他搭档,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硕士研究生王安理调入大队后,党委为他量身订制了“成才路线图”:在修理队学习掌握新装备维修保养技能,然后到机加工队学习新装备操作技能,再前往作战部队参与高原驻训综合演练,通过每个岗位的学习锻炼,王安理逐步成长为精通新装备训练、操作、维修和保养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