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天津:三岔河口走出的北方经济重镇

梁文杏 邢邦明

2014年08月25日05:02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天津:三岔河口走出的北方经济重镇

处九津之汇,位入海之口,护京畿之安,这三个特点造就了天津独特的历史。

  从三岔河口到入海口,从漕运码头到国际大港,天津港口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兴衰沉浮。

  漕运载来“蓟北繁华第一城”

  天津三岔河口,南运河与子牙河汇入海河,直通大海。几座设计独特的标志性高楼矗立岸边,国际化的气息迎面而来,体现出天津开放的姿态。这里视野开阔、夜空静谧,观光船上的古典音乐丝丝入耳,是天津人最喜欢的休闲景观之一。当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元朝人所说的“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这样的景致,如今只可意会而不得眼观了。

  “隋唐以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由于华北农业生产较为落后,便需要从南方走水道,运输大批粮食以维持运转,史称漕运。”天津历史文化学者罗澍伟告诉记者,作为大运河北端唯一一座依河傍海的城市,又毗邻首都北京,天津在漕运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无论海漕或河漕,必经直沽转运。漕船在此停留数月,于是大批饭馆、车马店、杂货店等在这一带应运而生,带有浓厚的漕运文化特色。”罗澍伟介绍说,“‘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广为流传,这也是天津又称为津沽的一个原因。”

  元朝是海漕的鼎盛时期,每年春秋两季,便有数万帆船乘着季候风从南方开到直沽。清洌的大直沽酒,配糊辣的锅巴菜,便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码头饮食。由于政府鼓励,当时的海上贸易十分兴盛,许多商船从天津开往大江南北。在当时,这些商人被称为“直沽客”。罗澍伟说:“元世祖忽必烈在天津敕建娘娘宫,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妈祖庙,也是规模最大的之一。妈祖信仰也在官方的推动下兴起,每年的‘娘娘会’像农历春节一样隆重,整个天津都会沉浸在热闹的气氛之中。”

  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河漕逐渐取代了海漕。到清代中期,海禁有所缓和,便形成了贯通南北的北洋航线。天津不仅成为南北物产交汇之所,还有不少南来的进口洋货。“海漕海运逐渐恢复了生命,天津开始进行小规模对外贸易,有对朝鲜的日用品销售,从日本进口铜等。”罗澍伟介绍说,随着与江、浙、闽、粤以及东北、西北地区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天津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的作用一天天明显起来。彼时河中船舶往来、陆上车马杂沓、街旁店铺林立、市中熙熙攘攘。《津门杂记》中记载:“繁华热闹胜两广,河路码头买卖广。”

  海漕和海上贸易的再度兴盛,使得与海有关的宗教文化得到进一步推崇。康熙皇帝加封妈祖为天后,乾隆皇帝更亲临天后宫观看酬神活动,并将三岔河口举行的“娘娘会”改称为“皇会”。而修建在海河下游的海神庙,则专供皇帝祈求国运。

  海防前哨地位在近代尤为凸显

  因为显赫的经济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西方各国视天津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一则想把天津作为输入西方文明的重要入口和掠夺资源的重要出口,同时还企图把天津作为威胁京城的基地。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鸦片走私的最大口岸。为实现其图谋,西方列强的军舰在大沽口海面发动了侵略战争。

  追溯屈辱的近代史,记者来到天津大沽口,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入侵的重要战场。面对强敌的侵略,这里也曾涌现出许许多多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不论是身跨战马,还是坚守炮台,他们都为守护家园流尽最后一滴血。“威”字炮台耸立岸边,拾级而上,感慨着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锈迹斑斑的万斤古炮,早已被风雨洗刷成一尊巨大的雕塑,无声诉说着血雨腥风的往事。

  “近代以来,清政府不断设法加强天津及大沽口的军事防务,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海防防御体系。”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员长叹道,“很可惜,在侵略者的威逼下,这里的海防设施几乎全部被拆除。”罗澍伟告诉记者,这个万邦来朝时的必经之地,因为孱弱的海防,成为紫禁城的一大软肋。两次鸦片战争,西方联军三次进攻大沽,两次占领天津,一度攻陷北京,长驱直入,予取予求,一项项丧权辱国条约被迫签订。

  开埠后成为中国近代第二大城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开埠后的30年内,天津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从开埠之初的白银1300万两,增加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5000万两。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天津对外贸易占北方6个口岸的60%,棉花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畜产品出口则占全国的大半。随着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远洋运输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

  “天津加入全球贸易市场,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美国当年修的东西部大铁路,其列车上的皮具均由天津出口。在北方地区只用来做毛毡的羊毛,成为西方毛纺品的主要原料,只用来烧火的麦梗,成为欧美国家制造草帽的原材料。如果你喜欢巴拿马草帽,一定要知道,当时的天津是中国最大的草帽辫出口地。”谈起历史,罗澍伟如数家珍。

  由于三岔口港区河窄水浅,大型轮船不能上溯,各国殖民主义者纷纷在宽阔的海河下游抢占地盘、修建深水码头,使天津港区向深水域延展,天津城区也由此向塘沽延伸。

  全球大航海时代将天津强行“拽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不论是否愿意,都无法逃避。与此同时,地处独特地理位置的天津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输入口。从历史遗迹来看,天津有天后宫、鼓楼这样的传统建筑,又有老西开天主教堂、五大道等西洋建筑。

  “当时的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全国第二大城市,诸事开北方风气之先。”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利民道,开埠后的天津,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

  “开埠后的几十年,天津逐渐成为一座与世界紧密相连的城市,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总结天津的历史脉络说:“你把大海当藩篱,它就是禁锢你的藩篱;你把大海当通衢,它就是任你纵横驰骋的通衢!”

  依托天津港重振北方经济中心

  海风之中,一艘巨轮穿破朦胧海雾,缓缓驶来,这艘运载4000辆商品车的货轮准备在天津港卸载。“天津港同世界上18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3年的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世界排名第四。”港口调度员将这串数字一气道出。现在的天津港,是1952年开的塘沽新港,这一举措完成了天津港口由河港向海港的历史性转折!

  近代史上,天津就以国际港口和商品流通的优势,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的东部起点,港口依然是最大优势。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依港而建,正处于高度吸附资源时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从‘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到‘北方经济中心’,近20年,天津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定位不断被提升。”张利民说,滨海新区的方向,就是天津的方向。它能否带动天津实现这一愿景,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个增长极,有赖于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进一步打破屏障,以港口为龙头,在产业选择上有求有舍。

  “2013年,国务院批复《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天津成为全国五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中唯一一个直辖市,更大的机遇展现在天津眼前。”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经济管理处处长杨立介绍,“天津市海洋经济历史悠久,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此次规划重新调整了海洋经济结构,突出港口优势,重点打造现代海洋渔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石油化工、现代港航物流、海洋旅游六条核心产业链,天津正在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热土。”

  图:2014年6月28日,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二期开始投入使用。图为当日天津港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工人迎候“海洋岛”号客滚船首次到来。

  新华社发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