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今天,如何找寻创新坐标

■张兴良 季 伟 熊 峰

2014年08月31日05:14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今天,如何找寻创新坐标

图为海工大教员和学员一起科研攻关。本报特约记者 熊 峰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没有想到,他领衔的科研团队的一份“成绩单”,竟然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

  这份“成绩单”不简单——先后研制出三代新型发供电系统、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等一系列位于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耀眼成绩的背后,这个团队起家的本钱,如同很多创业故事一样,低的不可思议:仅有3.5万元研究经费和一间由洗脸间改造而成的实验室!

  为什么是他们?他们凭什么?

  这两个问号,在海军工程大学科研人员心中激起的波澜,正在酝酿成一场广泛的讨论:比起当年,军队院校如今的科研条件不知优越了多少,可为啥我们的创新眼界和胆气,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职称评定、晋职晋衔等所谓的“人生大事”弄得越来越小?与上一代科研人相比,青年教员创新的力量从何而来?在创新驱动战略被习主席反复强调的今天,如何找寻创新坐标?

  未来战场在哪里,创新的主攻方向就在哪里

  一边是地方单位找上门的盈利课题,一边是航空信息化建设等军队新兴领域,前者轻车熟路,后者漫无头绪,姚路副教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校正科研方向并非易事。不少青年教员反映,发现一个既满足部队需要又特别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已成为创新的一大“瓶颈”。

  调查显示,尽管海工大科研工作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期,但仔细分析发现,这些成果中,锦上添花型项目多,雪中送炭型项目少,特别是瞄准海战场急需的项目并不多。

  “这不单与科研人员自身能力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部分单位和科研团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对专业整体形势和自身优势的把握还不够清晰,没有很好的切入点。有些专业虽然选定了研究方向,但缺乏持续攻关的劲头,成效不明显。”该校科研部领导分析认为:“部分课题申报仍处于‘无序’和‘自发’状态,低水平、低效益重复研究的现象依然存在。”

  国防科技创新紧贴实战、服务部队,才能提高对战斗力的贡献率。据介绍,马伟明科研团队为了更好地开展军内科研任务,果断舍弃了一批民用项目的开发。

  未来战场在哪里,创新的主攻方向就在哪里。该校领导深有感触地说:“马伟明团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科研与部队的需求对接,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围绕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和基础研究开展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演兵场和实验室的对接。”

  要像打仗一样培养和锤炼创新拔尖人才

  在海工大实验大楼前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尊张盖凡老先生的铜像。张盖凡老先生悉心培养马伟明院士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的传奇经历,一直在校园里流传。

  如今,培养青年人才的接力棒又交到了马伟明的手中。正是因为马伟明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加压力,才催生锤炼了一批拔尖人才。这个团队平均年龄35岁,肖飞、王东等青年才俊都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

  马伟明团队的“小环境”并不能完全代表该校的整体“气候”。一组数据显示:该校近年来新增科研项目中,挑大梁、唱主角的仍以“60后”教授为主,大部分“75后”特别是“80后”教员受科研能力等限制,科研成果多以“短、平、快”为主,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创新亮点不多。综合学术实力、交际能力、管理魄力和人格魅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具备优秀潜质的人员较少,甚至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苗头。

  对此,该校政治部领导忧心忡忡:“创新不足,后继乏人,已成为海工大科研‘井喷’后的第一道考题。”

  “要像打仗一样培养和锤炼创新拔尖人才!”为帮助青年教员脱颖而出,该校多个部门联合起来,从考评机制、团队建设、领军人才培养、扩大交流、加大投入等方面制订措施,鼓励青年教员在科研实践中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本领。

  事实证明,青年教员只要选准课题珍惜平台,就有机会脱颖而出——

  青年教员刘涛,瞄准雷达信息处理的前沿领域开展研究,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等计划的支持,32岁就晋升为副教授。

  青年教员肖飞,在马伟明院士指导下,完成某前沿课题,使西方国家的相关设备价格在我国一落千丈,为国家节省资金数十亿元。

  夺取创新高地,需要敢闯敢干敢啃硬骨头

  “我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大胆。”

  舰艇无线通信教研室主任杨路刚特别喜欢马伟明院士的这句话。在马院士的表述中,“大胆”是一种“担当”:“只要海军装备建设需要,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砸锅卖铁也得干!”

  但在现实中,杨路刚感到社会上的浮躁情绪在向军校蔓延,“你想或者不想,现实问题都摆在那里:职称评定、晋职晋衔、年底转业……这些都有许多硬杠杠,无形的压力逼着你尽快拿出成果,甚至一两年内拿出突破性成果,这怎么可能?像我们专业的老专家梁高权教授,研究了数十载的某新型技术,退休了才被采用,拿到现在简直不可想象。”

  对此,马伟明院士认为,当今世界,国防科技领域的创新高地争夺日益白热化。青年教员首先要目光远大,将个人梦想融入强军实践,要有为国奉献的一腔热血和一身胆气,“小富即安”永远别想在科研创新中有所作为。

  正是有了这种敢闯敢干敢啃硬骨头的劲头,一个个与战斗力密切相关的创新高地才被夺取下来——

  何琳教授带领团队,经过30多年的艰难攻关,研制出让潜艇悄然出击的五代潜艇减振降噪系统,使中国在机械系统隔振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朱石坚教授统筹整合资源,汇集军内外顶尖级专家组成舰船维修保障“国家队”,攻克了一系列装备技术保障难题;察豪教授致力于舰载雷达探测效能研究,最终全面准确地掌握了水文因素和天气情况对探测距离的影响……

  “时代变了,但创新所需要的胆识和勇气永远不会变!”刚刚入选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的肖飞说。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