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军事优势观应与时俱进

■吴先翔

2014年09月02日05:42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军事优势观应与时俱进

  优势观是谋势、造势理论的基础,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军事优势观也需要新的发展,才能思与时变,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谋求有利地位。考察当前我国内外环境,笔者认为军事优势观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新变化。

  从偏重战场态势优势观扩展到平战并重的持久优势观。对我军来说,偏重战场态势的优势观,产生于具体历史条件。我军从成立起到打抗美援朝战争,总体上都是通过造就战役、战斗上的优势,改变装备上的劣势,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整体战略态势;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战役、战术优势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进行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如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印边界战争,都是以陆军为主体进行的,偏重于战场态势的优势观没有大的变化。

  当前我军处于相对和平时期,有必要形成平战并重的持久优势观。相对和平时期,仗一时打不起来,指挥员要奉行打什么仗,就造什么武器、练什么兵。持久优势观的核心就是规划未来,争取优势,至少是要缩小与强国军队的差距。成功的军事变革需要新的优势观来指导,变革的实践又推动优势观深化和完善。夺取优势的方法从主要靠对军事力量的运用变为通过规划设计,建立有效的新形态军事力量。

  从立足抗击入侵的优势观扩展到在国际体系中获取有利地位的优势观。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战争手段实现什么样的政治目标,以及由此需要什么样的优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中国自夏商以来对外主要奉行抗击入侵的优势观。清中叶以后,主要是反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时间里不是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奉行的是积极防御战略,军事行动的范围限于本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需要军队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严峻挑战,且不能单单在一国之内解决,又需要建立在现有国际体系下获取有利态势的优势观。这实质上涉及对优势观念体系的重建:在新的国际体系中为获取优势进行的战略博弈方式日益复杂化,武装冲突的爆发点从国家领土疆域转移到利益前沿,对抗的方式向准战争、次战争发展,发生在国家边缘地带的低强度冲突和微型战争,迅速成为国际矛盾、地区矛盾释放的新形式。这些都要求军事斗争的重心从打赢战争向遏制危机前移,着力预防各种突发事件,防止不利事态发展。以积极的行动防止小患积累成大患,确保在国际体系中获得有利地位,保持长久优势。

  从抽象的优势观到具体形态的优势观。社会科学理论有一个共同现象,就是抽象概括程度越高,适应性越强,针对性越差。优势理论也是这样,需要将高度概括的理论结合实际条件具体化。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势具体化要着重从全维、极限、主导等方面来把握。

  全维。某种程度上说,战争发展的历史就是战场空间不断拓展并相互融合的历史。战争舞台由陆向海再向空天拓展的历程,就是交战双方不断冲破空间界限寻求多维融合优势的历程。未来战争将成为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全维对抗。任何一方要打开战争的胜利之门,只取得某一个战场空间的控制权远远不够,必须取得全维空间的控制权,获取跨域优势。更广泛地说,全维即指在战争和非战争行动中运用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形式,不仅包括空间涵义,而且包括时间、物质、方式等内容。全维优势是空中、陆地、海上、太空、电磁以及网络等优势有效融合的结果。

  极限。极限作为一种描述事物属性程度的概念,在军事竞争和作战中广泛存在。《孙子兵法》中“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就是典型的极限思维。优势的具体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在不同维度上追求极限,或者打破现有极限创造新的极限。极限思维总体上有三个方面:对手参照系、效果、武器系统性能。对手参照系,是指从确定性对手到“无对手”追求“能力”。冷战期间,全球分成两大阵营,双方都以对方的军事实力为标准来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冷战结束后,“谁是对手”倒成了谜。尤其是美国,自“9·11”事件后将恐怖主义列为主要威胁,实际上是一种“无对手”作战。因此美国提出以“能力”为目标来准备军队,把避免被他国超越作为发展“能力”的参照系。效果参照,是指追求不战而胜、零伤亡而胜。没有优势不可能不战而胜,而自己零伤亡战胜对手更需要优势。这种极限思维要求不断追求具体的优势形态,如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火力优势和兵力投送优势。武器系统性能,追求打破旧的极限。如武器的攻击距离,目前只有洲际导弹在短时间内可打到1万千米外的目标;美军为了全球快速作战,要求武器系统1小时内能打击地球上任何目标。

  主导。虽然优势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但不同形态的优势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如虽然争夺制全维权是未来战争的大势所趋,但要达成全面优势,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因此要突出主导优势。所谓主导优势是能决定局势发展变化的优势。如伊拉克战争中,消灭萨达姆的军事力量时,美国空中优势是主导优势;在建立伊拉克稳定秩序阶段,地面部队是主导优势力量。新的优势观,要围绕主导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

  编辑感言

  杜普伊的“优势”

  ■周 峰

  报载,海湾战争爆发前一个月,一位退役美军上校预言,这场战争最多打两个月,地面战争不超过两周。美国官方则预测战争至少延续半年,包括数月的地面战争。后来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展开“沙漠风暴”,43天即获胜,地面战争未超过10天。这位退役上校1995年又对波黑战争中北约士兵阵亡人数做出了精确预测。

  这个人就是美国战史专家杜普伊,他预测的依据是一款由海量数据支撑的模型软件,该数据库号称世界最大的战争历史资料库。杜普伊及其同伴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搜集和整理全世界的军事档案,汇集分析各种数据,并努力从中发现因果关系。

  杜普伊二战时当过炮兵营长,1958年退役后曾重点研究德国总参谋部史,探讨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军事优势。当然,这也是众多军事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军队强盛若干年后,就走了下坡路。包括杜普伊在内的众多人的答案虽然都离不开技术支持装备与时俱进,但他们更看重军事人员的专注、果断和警醒,尤其是对丧失战略或战术优势的警醒。当然,这种警醒如果也能获得海量数据支持,将如虎添翼具备更多前瞻性,更利于促进军事优势的“可持续”。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