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谢觉哉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已经75岁高龄的谢老满腔热情,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在别人眼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位高权重,但工作则可松可紧。医生和关心他健康的同志劝道:“您年岁大了,法院的工作挂个名就行了,干吗还费那么大力气啊?”谢老说:“挂名怎么行啊!杀人的批复都盖着我谢觉哉的印章,人杀错了,那些‘冤死鬼’来找我‘算账’,怎么得了!”逗得大家都笑了。谢老幽默的话语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勤政务实、不挂虚名的党性原则和高风亮节。
时下,图虚名不务实的不良风气在有些单位还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过多考虑头上帽子、眼前位子,用“消极安全标准”代替“战斗力标准”,危不施训,险不练兵;有的单位抓训练搞演习,把驻训当“住训”,把演习当“演戏”;还有的单位某项工作刚展开,机关就把“经验材料”准备好了……探究原因,不过是虚名来得简单容易,不像实干那样辛苦费力;虚名也是名,能引起领导的关注,博得领导的赏识,为仕途升迁打下基础。
“虚与实之分,祸与福之纽也”。君不见,一代枭雄项羽,出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考虑,在灭秦之后舍弃关中战略要地,偏要跑回老家去做西楚霸王,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的可悲结局,拔剑自刎于乌江边上,实在是为虚名所害。120年前的那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训练不重实战重虚名。“平日操演炮靶,惟船动而靶不动,并提前量好距离,进行射击;操演船阵,先期预定阵式,各管带只需默记应操演数”。因而,北洋水师每次演习都“打”得非常漂亮,实战却一败涂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个人追求虚名,就不愿学真本事,不愿干实在事,最终会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一样,被淘汰出局,为人耻笑。假如一支部队、一个单位习惯于背负虚名,就会严重制约战斗力提升,更会错失在激烈竞争中建设与发展的大好机遇。
《申鉴·俗嫌》有言: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当前,部队各项建设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只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转作风抓落实,才能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升部队战斗力。
干工作不是不能有名声,官兵的信任和拥戴,就是最大最好的名声。但这种名声是铭刻于官兵心头的,是建立在勤政务实、切实为官兵谋利益之上的,决不是靠玩“虚”的、搞“泡沫政绩”那一套能得来的。多为官兵办一些实事,才会多一份官兵信任;多为基层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才会多一份基层拥护。如果只是为了图个人虚名,也可能一时给自己制造一点“政绩”,抬高一点身价,甚至邀点功、得点赏。但官兵心中有杆秤,对这种虚名,官兵心里最知根知底,也最反感最看不起。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