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救心使者”的深情大爱

■本报记者 高志文 张海华 特约记者 崔继承 特约通讯员 程 莹

2014年10月08日05:21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救心使者”的深情大爱

  他跋涉10万公里巡诊上百个村寨,却不去离诊室仅500米的食堂就餐,为节省救治时间在手术室吃盒饭;他每年实施近300例心脏手术心细如发,却顾不上去理发店为自己理个发,每次理发都由妻子代劳。

  他从医26载没收过患者一个红包,却多次协调捐助和医院减免,给贫困患者送“红包”;他争分夺秒为2026名先心病患儿抢得了最佳手术时间,自己却倒在了一个外科医生的“黄金年龄”——49岁。

  他给千万颗心带来健康欢快的心跳,自己的心却过早地停止了跳动;他为众多心脏缺损患者修补好心脏,却又在他们心灵上留下了惋惜和怀念的伤口。

  他就是王奇,武警总医院原心血管外科主任,患者心目中的“救心使者”。

  ■“要让来自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患者从我们身上感受到党的温暖”——

  “扶贫救心”:一头挑着救死扶伤,一头挑着民族团结

  扎西平措,一个好听的藏族男孩名字,意为吉祥圆满。

  但西藏日喀则格布村村民次旦央吉的儿子扎西平措,出生后不久就反复感冒,口唇紫绀症状越来越重,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正当一家人焦急无助时,得知武警总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在当地开展“扶贫救心”行动,救治先心病儿童。经过红十字会筛选,小扎西来到武警总医院接受治疗。

  2013年11月15日,扎西平措在熟睡中接受了手术治疗,为他主刀的是王奇。类似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手术,王奇9年间做过至少300台,情况非常熟悉。他精心地开好每一刀,细心地缝好每一针。在王奇的巧手编织下,孩子核桃般大小的心脏上,一个小拇指大小的缺损被安全缝补。历时2小时10分钟,这台手术完美收官。

  这是王奇“扶贫救心”行动中实施的第2026例手术,没想到竟成了他生命中的绝唱:手术两天后,他病倒在家门口;两周后,他永远离开了奉献8年的“扶贫救心”事业。

  先心病儿时能治,少年难治,青年不治。青海、西藏等地区,儿童患先心病率明显高出低海拔地区,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因病返贫。

  治愈一个孩子就拯救一个家庭,就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王奇的积极协调和倡议下,武警总医院与慈善机构合作启动了“扶贫救心”系列爱心救助行动。他先后五上雪域高原,七赴内蒙古草原,新疆伊犁、青海玉树、吉林延边留下了他巡诊的足迹,沂蒙山、井冈山、昆仑山见证过他筛查的身影……

  先心病筛查以千分记,工作量非常大,每名军医每天要听诊上千人次,一天下来听诊器仿佛都粘在了耳朵眼。王奇常常告诫同事:“要让来自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患者从我们身上感受到党的温暖。‘扶贫救心’一头挑着救死扶伤,一头挑着民族团结,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8年间,王奇和战友跋涉10万公里,筛查8万人次,仅他个人就成功实施先心病手术2026例。有些儿童手术复杂费用高,慈善资助有限,王奇想方设法召集募捐、协调减免,8年间武警总医院先后补贴扶贫救心经费两千余万元。

  ■“医生一把刀,病人一条命,生命之托,岂能懈怠!治病救人对医生来说如同战士走上战场”——

  修心补心:病人把心脏交给你,就要把手术做完美

  13岁男孩刘文利,生下来就与别的小孩不同:心脏长在了右侧胸腔内,就像器官在镜子里的影像,医学上称为“镜面人”。他体弱多病,平时不能进行任何剧烈活动,快走几步都要喘上半天。

  申请“扶贫救心”救助后,父母带刘文利来到武警总医院求诊。王奇在进行仔细查体后发现:正常人肺动脉发自右心室,主动脉发自左心室,但刘文利的主动脉和肺动脉全部发自右心室,手术时必须把他长在右边的主动脉用一根人工血管接到左心室,在保证人工血管完整性的同时还要确保右心室肺动脉的通畅,再加上他的心脏位置与正常人不同,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当大。

  “救救孩子吧!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面对孩子父母的恳求,王奇知道如果他把这唯一的一扇门关闭,孩子就只能等待死亡。他最后决定冒着风险手术,帮助这个家庭找回希望!

  这场手术就好像是在改造一座小房子,有的门小了进出困难,就要扩宽;有的门开得不是地方,得挪一挪。刘文利的心脏位置是反的,王奇必须克服往常的习惯,将思路“反着来”,就像是开惯了左置方向盘车的驾驶员突然开右置方向盘的车,而且脚下的离合、刹车、油门全部调了个儿,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4小时20分钟的手术,刘文利受损的心终于被修补好。出院的那一天,他拉着王奇的手说:“叔叔,真的谢谢您,我终于可以体验奔跑的感觉了!”

  “医生一把刀,病人一条命,生命之托,岂能懈怠!治病救人对医生来说如同战士走上战场,病人把心脏交给你,就要把手术做完美。”王奇凭借精湛医术在驻京部队系统中成功实施首例年龄最小(出生75天)的先心病患儿手术,完成多例复杂罕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创造了多项低月龄、低体重、复杂心脏畸形矫治手术和高龄危重症心脏手术纪录。

  ■“如果医生把‘感谢’看重,就会把病人看轻。不用患者感谢,手术才能更好地轻装上阵”——

  暖心舒心:为了患者心中阳光,甘愿坚守无影灯光

  2007年9月,王奇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义诊。在这次义诊中,家庭贫困的牧民如意莫德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她到一家医院求医,被告知手术治疗至少要五六万元。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拨通了王奇义诊时留下的电话。没想到刚说完姓名,王奇就说:“我知道你的情况,你来吧,直接到科里来找我。”

  来到北京的当天,如意莫德就住了院。虽然当时手术并不难,但充分考虑她家庭困难的实际,王奇采取保守治疗减轻她的负担。两个月的治疗时间里,王奇精心调配药物、观察病情直至最后病情好转,结算时总共花费不到1.5万元。

  既千方百计治病,又想方设法为她省钱。如意莫德第三次住院手术时,王奇用了整整5个小时才完成手术。“为了减轻我的负担,他宁愿增加自己的手术难度。” 如意莫德说。

  医乃仁术。“扶贫救心”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要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让他们暖心舒心。王奇常说:“如果医生把‘感谢’看重,就会把病人看轻。不用患者感谢,手术才能更好地轻装上阵。”

  一根价值100多元的手术缝合线,很多医生直接拿来用,用不完就扔掉。王奇会把一根线剪成两根、甚至三根。长短刚合适的缝合线比较难打结,为此他练就了一手扎针打结的“绝活”。有小孩子来看先心病,只要是那种随着年龄增长就会自行修复的情况,王奇都会把病人劝回家,告诉他们根本不用手术。

  在王奇的办公室里,有几张他和同事一起郊游的合影。记者发现,照片中的王奇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细节:一是喜欢拄着木棍,二是总戴着墨镜。

  喜欢拄木棍,是由于他做手术长期站立,出现了膝关节积水、静脉曲张、腰肌劳损等慢性病。而戴墨镜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心外手术精巧得如“心脏雕花”,所用的针线比头发丝还细,很多时候必须带上特定的放大镜全神贯注地精确缝补,有时眼睛都不能眨一下。在无影灯光长时间强烈刺激下,王奇的视力越来越差。

  不知从何时起王奇戴起了墨镜。只有爱人唐英华知道,因为长时间手术和灯光环境的强烈刺激,他的双眼不仅过早地老花了,而且受到强光刺激就流泪看不清楚,不得不戴上墨镜来阻挡阳光。

  为了患者心中阳光,甘愿坚守无影灯光。这就是王奇——一位心怀大爱的“救心使者”。

  左上图:王奇(右四)以高尚医德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杨紫雯摄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