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海军腾飞催化剂
■陈丽芬 李伟华
1959年,卡斯特罗发动革命,建立古巴共和国,并带领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开始积极与古巴发展关系。为了制衡和威慑美国,同时作为对美国在苏联邻国土耳其部署导弹的报复,苏联决定偷偷在古巴部署核导弹。
侦察到苏联的这一举动后,美国开始于1962年10月24日对古巴实施封锁。由16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1艘航空母舰、6艘补给舰以及150余艘其他后备舰只组成封锁兵力,在距古巴海岸500海里一线形成一道海上拦阻网,要求登临检查所有过往苏联船只。在美国压倒性兵力面前,苏联同意把已经运到古巴的所有导弹撤离出来,可谓颜面尽失。
遭受羞辱的苏联深刻认识到海军在争夺世界霸权中的重要作用,从此开启了苏联海军飞速发展的时代。
海军地位得到重点突出
长期以来,苏联海军的基本任务是保卫苏联的海防和从海上、江河湖泊配合陆军部队作战。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领导人认清,要在全球与美国争夺战略优势,海军力量远远不足,必须调整陆海军种建设的投入,突出海军的战略地位。在随后的两年中,苏联海军的预算在国防总预算中所占比例由不足10%猛增至20%。为了保证海军建设经费,赫鲁晓夫甚至不惜削减航天项目的预算。在之后的20年里,苏联的海军建设突飞猛进。
军兵种建设注重均衡发展
赫鲁晓夫上台后,认为在核时代,战争的最终胜利是由双方核力量的当量对比决定的。这一思想体现在海军建设中,则表现为过分偏重和夸大核潜艇的地位和作用。为了迎合赫鲁晓夫的观点,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提出“导弹化小型舰队”的建设思想,重在建立一支由装备导弹的小型舰艇和潜艇组成的舰队。但这一建设思想只是基于实施近海防御作战,要在远洋作战则明显力不从心。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核导弹,而是常规兵力。苏联领导人如梦初醒,深感海军力量特别是水面舰艇,没有相当规模就无法夺取制海权。戈尔什科夫为此提出建立“均衡海军”的思想,即在大力发展潜艇航空兵的同时,相应发展水面舰艇。时至今日,“均衡海军”仍然是俄罗斯海军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方向。
海军战略运用突出核威慑
危机过后,苏联对单一发展核武器的思想进行了纠偏,但却仍然秉持核武器无可替代的思想,因此提出“对岸为主”的海军战略运用理论,力图通过海基的对陆核打击,达到威胁美国本土并与之争霸世界的目的。继赫鲁晓夫之后的几代苏联领导人,也一直将海上核力量作为发展和建设的重点。70年代末,苏联凭借强大的海上核力量,一度使太平洋的海上军事实力对比发生明显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海军发展方向走向远洋
古巴导弹危机彻底暴露出苏联海军畸形发展的现实。当时,苏联仅有一支“导弹化小型舰队”,而要远征遥远的加勒比海,这样一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支能在全球水域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强大远洋海军,就没有实力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此后,苏联建设远洋海军的步伐大大加快,到7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全球性远洋海上力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