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老高原精神 烛照改革强军路【2】

2016年04月12日10:23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积极筹划谋发展——

越是面临改革,越需要“老高原”的创业精神

记者在“老高原”微信公众号留言板上看到一些这样的言论:有的人认为“在高原躺着就是奉献,有没有业绩都一样。”有的认为“高原边远艰苦,经济欠发达,做好国防动员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改革强军大幕拉开后,省军区担负的任务有了新变化,而此时出现这样的消极情绪,怎么能适应新体制、完成新使命?

青海自然环境艰苦,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到60.9%,全区43个人武部有22个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域,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支撑,如何安心工作?

门源县人武部政委马晓峰在改革专题教育中站在台前敞开心扉说:“作为高原军人,不能因为环境艰苦而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大家应该想想,以前扎根在高原的老前辈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我们军分区成立之初,官兵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雪山水,但他们自力更生,靠着捡牛粪、拉石头、采蘑菇筹集资金,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果洛军分区政委申国杰在老高原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官兵的共鸣。

果洛在哪里?

这需要在地图上寻找许久,才能在辽阔的大西北找到玛沁县,这里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海拔3700米以上为“生命禁区”,不适宜人类生存、生活,而果洛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

这里是老高原精神的发祥地。果洛军分区历任军政主官中,许多患过肺心肿、红细胞增多、心律异常、头发牙齿脱落等高原性疾病。就在这片青海最缺氧、最艰苦、最严寒的地方,果洛军人种活了第一块成片林带,建起了第一座高原蔬菜大棚,盎然的绿色成为这里的生命奇迹。

“抚心自问,环境艰苦就要因循守旧吗?条件恶劣就该无所作为吗?地域偏远就能思想僵化吗?不!我们要靠意志战胜艰苦,靠创新谋求发展,这是老高原精神的生机所在,也是高原军人必须坚持的操守!”省军区政委李宁代表全体高原官兵发出铿锵之声:身在高原,更要有一种干事创业的精神信念,身在极地,挑战极限,打造极品,创造极致。

祁连县人武部部长张世红,当兵26年,其中24年驻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军营。面对新的使命,他只有一句话:“高原氧气稀薄,那我们就少说话多干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做出不一样的成绩来。”

针对民兵基层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张世红先后协调地方政府为2个偏远乡镇武装部投入建设资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专武干部干工作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他还狠抓经费结余投向,着眼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压减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开支,投入13余万元用于补充完善战备物资器材。

组织“民兵好样子”大讨论、开展“我是一名高原兵”演讲、印发高原英模故事集、建立民兵微信朋友圈……记者看到,祁连县人武部的民兵政治教育课上得是红红火火,这些点子大都是张世红出谋划策的。

在老高原精神的引领下,消极的声音很快淡去。省军区党委趁热打铁,弘扬老高原精神座谈会、老高原精神先进人物颁奖晚会等活动纷至沓来。3月底,由省军区牵头,人防、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信息动员等军地10余个部门负责人聚集在一起,深入讨论交流工作,现场总结梳理出4个在青海省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致感到,军委国防动员部的成立为基层工作赋予新课题,同时也注入了强大的工作动力,唯有加强军地协作,集中智慧攻关,才能跑好“第一棒”。

如何适应新形势,创新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如何结合高原民族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军民融合……记者看到,高原军营处处充满着创新的活力,谋事干事的人越来越多。

(责编:单清伟(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