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老高原精神 烛照改革强军路

2016年04月12日10:23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玉树军分区骑兵连官兵正在训练。 李 智摄

写在前面

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在高寒缺氧的青海,有一种精神,历经风雨磨砺,以百折不挠的姿态屹立时代潮头;有一种精神,撼人心魄,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扎根雪域高原;有一种精神,砥砺前行,以锐不可当的朝气引领官兵踏上强军征程。

这种精神叫老高原精神。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代代高原官兵用忠诚、奉献、创业的豪迈气概诠释着“热爱青海、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建功高原”的老高原精神,高擎起这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烛照前进征程上的信仰高地。

在改革强军的时代大考面前,青海省军区党委始终牢记习主席关于“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谆谆教诲,组织官兵广泛开展弘扬老高原精神系列活动,用好传家宝,提振精气神,积极投身强军实践,用行动回答好一系列现实思想拷问。

从容面对得与失——

越是迎接大考,越需要“老高原”的大局意识

前不久,青海某军分区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高原环境艰苦,一些职务低的年轻干部认为自身发展受限,身体吃不消,总想趁年轻早点转业;而部分年纪大、职务高的干部也抱着“缓一下、提一职、混一阵”的想法。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弘扬老高原精神面临的现实困难到底有哪些?直面现实,这位军分区领导道出了心中的忧虑。

一份上报给省军区党委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在部分高原官兵思想中存在着4种“怪论”:

过时论,认为老高原精神是过去式,是老一代官兵的追求。

消极论,认为当今是讲利益、讲实惠的时代,再提奉献没有多大意义。

失落论,认为付出越多,未必收获越多,老实人往往吃亏。

怀疑论,认为精神高地看不清摸不着,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面对改革强军的时代考题,面对驻地环境艰苦的客观事实,高原军人不树起精神和信仰的旗帜,又怎么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看着调研结果,省军区党委班子成员人人扪心自问。

消除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必须用接地气、入脑入心的道理来统一官兵思想。省军区党委紧紧抓住大力弘扬“老高原精神”这个主题,在充分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深入挖掘、深刻认识、深化实践”的思路,在全区推行传承红色基因“八个一”工程,在红色文化熏陶、多维教育深化、对照历史感悟中不断破除思想迷雾。

31年前,百万大裁军,人武部移交地方,当时的高原军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脱下军装,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扎根高原与返回家乡之间的艰难抉择。

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向东走一千米,不向西挪一块砖”。最终,青海省军区500多名高原官兵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自愿移交地方,成为武装战线上一支不穿军装的队伍。他们中70%以上的人老家在内地,让他们毅然放弃都市繁华而选择荒芜与寂寞的,正是老高原精神。

省军区政委李宁动情地说,老一辈高原官兵用行动告诉我们,精神和信仰就是一种淳朴实在的情怀,是根植于内心的奉献意识,是关键时刻为党分忧的责任担当。

“如今,进退走留等现实问题再一次摆在眼前,我们能否像老高原那样,依令而行,不打折扣呢?”省军区党委向全区官兵发出这样的拷问。

“越是困难时期,越能考验一个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郭建军说:“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能不能自觉坚定信仰,做到在深化改革中讲党性、敢担当,是考验每一名官兵忠诚度的试金石。”

若以小利计,何以披征衣。今年转业工作开始后,青海省军区共有29名师团职领导干部主动写下决心书,大家纷纷表示,改革是强军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如果组织需要我们继续献身国防,哪怕去条件更艰苦的地方,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如果组织需要我们脱下军装,我们也会做到去留听指挥、退伍不褪色,永葆高原军人本色,积极投身地方建设。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海拔4300米的玛沁县采访时,恰逢该县人武部部长任启荣正在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条令月”学习活动,他们学理论、练队列、严考核,活动氛围十分浓厚。

任启荣忙里偷闲,与记者攀谈了几句:“做好新一代国防动员人,就要有新气象,以严要求确保开局良好!”记者得知,任启荣因为年龄到杠,已被确定为转业对象,但他仍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据悉,今年青海省军区确定转业的干部全都做到了在位一分钟、干好60秒。

(责编:单清伟(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