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十年 新华社军事记者的汶川记忆【4】

2018年05月12日10:36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2008年5月21日,我随武警四川总队救援官兵,乘坐原成都军区陆航部队直升机,飞往映秀蟠龙山隧道和耿达电站尾水洞营救受伤群众。抵达位于高山峡谷中的营救地点后,因地形、气象太复杂,直升机盘旋了半个小时无法降落,官兵最后决定采用绳降。我背起装有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海事卫星等采访工具的行囊,从距地面两人多高的直升机上跳下。

救援官兵在瓦砾碎石之上搜索前行,直奔电站尾水洞。我咬紧牙关,紧跟队伍,全神贯注拍摄灾情和寻找生命迹象的官兵。直到一个踉跄摔倒,险些掉下深渊才注意到,头上是满山龇牙咧嘴的松散巨石,脚下是足有百米的深渊,泥石滚落,砸向奔涌的河流。

此行,我完整记录了官兵从受领任务到冒着余震钻入电站尾水洞寻找生命迹象,在坍塌的蟠龙山隧道深处抢救伤员,最后将伤员安全转运到成都凤凰山机场的艰难过程,用一张张有温度的照片报道了官兵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作为一名曾参加唐山抗震救灾报道的老兵,在灾区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赶到现场,参与救援和记录,这是人民军队的宗旨和新闻记者的职责与光荣。广大官兵舍生忘死救群众,有一丝希望决不放弃的义举壮举,也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力量,使我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砺和升华——我在严重腰伤的情况下坚持奋战7昼夜,直到完成报道任务离开救灾现场才感到疼痛难忍,行动困难。

事后有人说,那年我50多岁了,没必要冒这些险。我始终不这么认为,救灾如同打仗,人命关天,该冲锋决不能退缩。人民就是子弟兵的父母,爹娘被压在废墟里奄奄一息,晚一会儿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跳,是每一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和人民记者的唯一选择。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2008年5月21日,王建民(中)在飞行指挥塔台

(责编:邱越、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